8月1日,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将15只人工繁育的中国巨竹节虫放归回其原产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馆馆长赵力介绍,放归行动的目的是促进该珍稀物种的基因交流,恢复野外种群。
▲考察队员在放归中国巨竹节虫幼体
放归:在成都人工繁育的15只中国巨竹节虫“回家”
中国巨竹节虫(拉丁学名phryganistria chinensis zhao )是2014年由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在广西发现的新物种,最大个体全长达到了64厘米,是已经被人类命名的80多万种昆虫中最长的种类,曾在2017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该种发现后,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对其进行了人工繁育,目前已经繁育出了数十只个体。
▲中国巨竹节虫幼体
该馆在对中国巨竹节虫的研究中发现,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该种的分布区被农田、公路和人工林等隔离成数个孤岛式分布点,彼此之间缺乏基因交流,种群数量非常稀少,野外累计发现数量仅仅24只。为了避免该物种在野外灭绝,他们决定启动野外放归计划。
▲被放归的中国巨竹节虫幼体爬向新家园
赵力介绍,对于放归地点,专家们进行了严格的选择,首先必须是原产地有该种活动的区域,避免放归个体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其次必须保证放归后不被人类活动干扰,保证最大的存活机会。经过对5个初选放归点的比较,最后他们决定在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该计划。
赵力介绍,放归的15只中国巨竹节虫都是3-4龄幼体,相当于人类十几岁的少年,选择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放归主要是考虑到这个阶段的竹节虫生命力最为旺盛,可以充分适应野外生存环境。
考察:大瑶山区首次发现中国巨竹节虫存在
在当地政府和保护区的支持配合下,2018年7-8月,华希昆虫博物馆组织的考察队在大瑶山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调研。终于在河口保护站附近发现了该种活动踪迹,分别于7月30日白天和31日夜间发现了两只个体,其中一只成年个体全长超过半米。据同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天都在寻山,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巨大的昆虫。金秀县委宣传部也证实,这是大瑶山区首次发现中国巨竹节虫存在。
▲赵力与在野外发现的中国巨竹节虫
考察队长、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介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中国巨竹节虫隐藏在高大乔木的树冠,身体外形和色彩高度模仿树枝,加上白天处于静止状态,只在晚上活动,所以极难被发现。
▲野生的中国巨竹节虫成年个体
考察队在考察过程中还在大瑶山区发现了20多种竹节虫,其中大多是“拟态高手”,例如模仿苔藓的棘竹节虫身体表面就几乎和苔藓一模一样。但是也有一些竹节虫不走寻常路,在该保护区圣堂山灯诱时飞来的华枝竹节虫身体表面就是显眼的明黄色、嫩绿色和橙红色搭配,看上去非常妖娆,这并非是竹节虫想主动暴露自己,其实是模仿当地一种有毒的蝽类。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颜雪 图片由华希昆虫博物馆提供
原标题:最长64厘米!这种巨虫在成都人工繁育后放归故乡
我市就省召开防汛工作紧急调度会进行安排部署
我市棚户区改造开工率达89.1%
省市规划督察员检查射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工作
吉首将建茶旅小镇 专家齐聚建言献策
朝天区顺利实现招商引资“开门红”
最长64厘米!巨竹节虫在成都人工繁育后放归故乡
粮食滨州 ——山东滨州粮食产业化道路探寻
富锦市委领导检查农资大市场销售和管理工作
青龙湖水质不达标 清除面源垃圾30余吨
王佑春要求全市档案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和水平
唐山市安全监管局强化执法监察推动非煤矿山企业三个必须有效落实
披沙拣金谋突破,百尺竿头求寸进——嘉兴五高思想宣传工作汇报
豪华邮轮退出中国市场 吃垮邮轮?这锅大妈不背
打破常规性思维,创新电子化服务——保险关系业务创新应用“二维码电子范表”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关于张胜泉等4位同志任前公示的公告
老党员的“藏旧知新”梦:用400平方米空间拾起“老济南”记忆
佳木斯市举行全市司法鉴定新人准入宣誓
福州全国率先实现“线上+线下”刷脸实名认证办税
《近代民族英雄》邮票在我市发售
彩色馒头太鲜亮,或添加了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