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以来,汉台区紧紧围绕55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增收,先后整合3483.4万元投入产业脱贫,大力发展柑桔、猕猴桃、食用菌、优质粮油、畜禽等脱贫特色产业,长中短结合覆盖全区贫困户3006户9480人。通过引项目、兴产业、送技术、推改革,实现了“家有一业、户有一股、人有一技”,全区已有1898户6250人成功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了“三个一”产业脱贫汉台模式。
四种带贫模式开富路,实现“家有一业”
该区因地制宜提出“8642产业脱贫方略”,制定出台全区脱贫产业具体补助标准,持续推广“供棒生菇”“代养分红”“订单生产”“供地生金”4种带贫增收模式,着力培育贫困村“一村一品”和贫困户“一户一业”。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把贫困户嵌入农业经营主体产业经营链。全区发展粮油、蔬果、畜禽、药材、中蜂等种植养殖产业脱贫户达2500余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贫困户”形式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322户,占69.7%,个户发展产业超1000户。
产权制度改革拓宽路,确保“户有一股”
该区以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为抓手,下达1943.4余万元资金支持62个村(其中整体贫困村5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本村土地资源、扶持资金和其他资产,以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的方式,与74个新型经营主体入股合作,实施了81个产业带贫项目,将获得的股权收益在脱贫攻坚期内优先向贫困户分红,实现“户有一股”的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汉王镇红星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651名村民将土地100%入股到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又将土地100%流转到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邻村邻县130多亩土地入股,先后成功引进花卉、食用菌、手工社区工厂等产业项目,成立有机蔬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核桃、杜仲苗木培育基地,该村27户73名贫困人口全部嵌入了稳定增收脱贫产业链,人均纯收入达到9300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去年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农技签约服务延伸路,强化“人有一技”
该区探索建立农技签约服务机制,全面深化“55个专家团农技、蔬菜、畜牧等134名专家与55个贫困村”逐户逐人技术签约,推行“1+1+n签约”(1支科技小分队+1个新型经营主体+n个贫困户)和实施“非贫困村签约行动”。将吴保继等18名职业农民纳入技术小分队,因地制宜为贫困户“量身”定制长中短结合的增收产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签约服务效果,全面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增收能力。
区畜牧中心在签约服务张寨村培育出“合作社+示范户+贫困户”的“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引进西农莎能奶山羊22只投放到贫困户。今年20只莎能母羊陆续产羔31只,顺利实现良种扩群。贫困户蒿彦忠、谭小文饲养的该品种奶山羊,每天一只最高产奶量3公斤,年产奶量可达700公斤,实现净增收4000余元。
在宗营镇范家坪村,区蔬果中心签约干部赵艳茹指导该村新发展桔园418亩,其中带动19户贫困户新建桔园43亩。贫困户范保成种植的桔果果色艳丽、酸甜适中,果品上乘,去年近5亩桔园总产量达2.8万多斤,被当地专业合作社高价全园收购,实现销售收入3.6万元,净收益2.8万余元,成为该村柑桔产业脱贫“领头雁”。(市产业脱贫办 汉台区农业局)
合肥人昨起可坐高铁去香港
大力开展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
58个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
朱前明深入大坪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汉台“三个一”产业脱贫模式富农家
临川重点项目建设热度不减
市安监局开展植树护绿志愿活动
我市2018年度征兵体检工作正式启动
外嫁女回娘家感受乡村新变化
山水华庭地下车库只售不租
井冈山市实现村级民事代办点全覆盖
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引擎驱动亚洲与世界的繁荣发展
狮山宅地最高限价32000元/平方米 苏城挂地8宗起拍总价约80.3亿元
旌德县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大会召开
市民网购一种物品,代理点通知其五个包裹待领
【旅游局】“美食山野菜 魅力土们岭”中国吉林·九台(圣德)第三届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节盛大启幕
凤台推剧唱响央视大舞台
安居区木桶井项目区2017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安居区木桶井项目区2017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施工)
山城区切实做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