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为民情怀 增进民生福祉
◎本报记者 连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推进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上奋勇争先,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以更实的举措推进民生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更强的责任感推进文化传承,让“幸福”感受融入每个人心中。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市各级各部门纷纷表示,要将人民幸福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叶立耘
强化责任担当 忠诚平安使命
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推出新举措。按照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要求,主动融入城市国际化建设新格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精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为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公安力量”。加快创新发展,聚焦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科技化水平,努力实现公安实战效能高质量提升。
在做好乡村振兴文章上实现新突破。从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实际出发,把好乡村社会治安脉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整治乡村突出违法问题,严打食药环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基层基础建设三年攻坚战为抓手,深化一村一警务助理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基础管控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
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围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总任务,尽好反恐维稳主责,抓好打防管控主业,把好基层基础主脉,实现主业更强、基础更牢、机制更优,努力营造安全稳固的政治环境、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特别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办好承诺承担的各项民生实事,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在持续强化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步。以市局被确定为市级“红色引擎”机关党建工作示范点为契机,通过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红色基因教育、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安队伍。组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民警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组织党建知识竞赛、走近身边榜样专题党课、“警歌嘹亮心向党”等活动,凝聚警心、改进作风,做到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工作。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东晖
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教育的升级版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着力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年内规划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17所。完善幼儿园建设三年规划。全市3年至少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62所,新增幼儿学位1.5万个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今后3年新建学校10所,新增教学班360个以上,新增学位1.72万个。深化“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和特色学校建设,打造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品牌学校。深入落实学生作业管理“双减负”,强化城区小学生免费课后托管,广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完善特色体育项目、丰富艺术展演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和艺术素养。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工作,截至6月底,全市共10328个学生参加,实现100%全员选科。
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建立威海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项目库,计划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部(班)2个,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学前部2个,新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6个,在普通学校新建资源教室64个,逐步构建起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优质高效发展。我市4所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及威海职业学院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推进顺利,4所中职学校被认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所有公办中职学校全部完成认定工作。
推进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发展。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意见、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部门协作,市、区市、镇(街道)三级联动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年检及公告制度。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栾波
以为民爱民为导向 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效能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体现在工作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任务举措上,体现在推动创新发展、保障民生的实际行动上,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丰富“阳光民政、亲情民政、创新民政、高效民政”的时代内涵,提升民生工作的广度和温度。扎实做好扶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将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进一步缩小到1.5:1以内,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处以上;培育居家养老服务组织72个,为特殊群体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完善退役军人精细化服务机制,依托优抚信息平台,定期走访慰问,构建起经常性、广覆盖、人性化、亲情式的工作新模式,年内实现优抚对象市、区市、镇、村四级服务网络全覆盖。充分发挥救急难和兜底线的功能,实现“年底集中救助”到“日常即时救助”的转变。健全完善慈善互联网信息平台,让慈善募捐更加便捷高效、公开透明,积极推进“关爱学子”“大病救助”“困难农民工救助”等品牌救助项目。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全面实现“一站式”结算。推进“互联网+殡葬”信息工程建设,完成全市公益殡葬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加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力度。
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推进“四个民主”健康发展。加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城市老社区服务中心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有效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全面完成全市542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子明
扩大就业促进创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牢牢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制定培育新动能促进就业政策,全面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线上+线下”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作用,打造“互联网+就业创业”新型服务模式。对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城乡各类群体,开展就业扶持专项活动,推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对高校毕业生,通过跟踪服务、岗位推荐、就业见习等方式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坚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各级创业载体建设,将落实创业政策与加强创业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机制,发挥好失业保险稳定就业预防失业作用。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加强培训监管、提升培训成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紧紧围绕社会保障这个民生之基,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市域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政策以及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机制。启动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失能职工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完成好生育保险和职工医保合并实施国家试点工作。按照上级部署,适时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简化医保异地居住备案手续,扎实做好异地就医住院费直接结算工作。大力推广网上、自助、手机等线上办事模式,着力打造智慧化的“ai(人工智能)+社保服务”;积极推动“综合柜员制”向基层服务平台拓展延伸,做好社保业务异地协同办理和下沉基层工作,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一窗式”“一门式”同质同效服务。
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京伟
推进威海历史文化传承发展
多层次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在市区,依托公共文化场馆开展历史文化普及活动。利用市图书馆尼山书院,开展国学、民俗等多种传统文化培训,成立“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尼山书院联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推进一战华工纪念馆建设,在市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赴欧历史展等展览。在基层,广泛打造传统文化普及阵地。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力争年内镇(街道)儒学讲堂全部建设完成,村(社区)儒学讲堂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乡村记忆馆,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利用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或乡土建筑等建设镇史展室和村史展室,力争年内镇(街道)全部建有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村(社区)历史文化展室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加大传统历史文化走基层力度,举办“甲午战争历史图片展”进小学、尼山书院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
立体化管理文物资源,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启动“威海英式建筑——华勇营总指挥官邸”保护维修工程,加强以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代表的明清海防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探索利用老建筑建设城市博物馆等公益文化空间,全方位宣传具有威海特色的文物遗产。
全方位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制定《威海市非遗保护办法》,开展第六批威海市级非遗项目评审和公布工作;加快推进威海市非遗展示馆建设,积极组织申报2018年“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道)、第二批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等,建设非遗保护展示阵地;做好2017年度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事项、十大模范传承人的选拔推荐,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威海非遗向全省、全国推广。
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周德纯
推动健康福祉更多惠及威海百姓
坚持以健康威海建设为统领,将从严治党摆在首位,作为贯穿卫生计生工作的“一条主线”,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医养结合等重点工作,精准对接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完善全覆盖、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健康福祉更多惠及威海百姓。
聚焦“两个提升”,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升级提档。狠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医院精细化管理,围绕我省近期出台的重要文件,抓紧制订我市相关政策文件。
聚焦“三大工程”,增强人民群众医疗服务获得感。深入开展“双创双提双满意”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公立医院全部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成“健康威海”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成功申报全省电子健康卡试点城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工程,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全市已组建医联体17处、远程会诊中心2处,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程,设立市级奖补资金并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成立基层签约服务团队645个,参与签约服务的基层机构医师与专科医院医师共计4096人。
聚焦重点项目,培育医疗健康产业助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开展健康学校创建活动,依托城市书房打造“健康角”,推动荣成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及4个镇街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工作;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组织召开全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建设基层中医药重点专科20处、推广适宜技术15种,威海国医院投入运营,江西省热敏灸分院在威挂牌成立并开展中医特色诊疗,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康养产业集群发展,会同市旅发委组织专家起草《威海市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市政府与北京博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最新!盐城主城区普通高中招生分数线出炉(第二批次)
老年人“防秋燥”“秋冻”“贴秋膘” 您了解多少?
粗心乘客丢手机 细心司机帮找回
临沂打造胶粘带行业增长极 5个产业园辐射全国
明集镇: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心存为民情怀增进民生福祉
广昌大力推进 “交通安全明白人”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来安科技园正式签约揭牌
打造盂县百姓家门口的“大医院”
雁塔区今年新增小学学位6000个
郑州东三环(航海路—陇海路)地面辅道建成通车
湖北第一批省级环保督察启动 四个督察组进驻四市州
行人闯红灯次数减少
南宁市城管支队创新党员集中活动日助力脱贫攻坚
兰州高新区召开巡察工作动员会
王庙镇为300余老人免费查体
雅康高速:加紧处治塌方 通车时间待定
涟源市百余名校长参加首届校长工作坊线下研修活动
李永红会见澳大利亚北领地首席部长
“泉巷”助你玩转济南老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