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福建有8名持证全职人员


龙沁向记者展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记者 石美祥 摄 
  福州晚报记者 陈丹 朱丹华/文 石美祥/摄
  “面对家人的死亡,或许您还有一种选择可以延续他的生命,您是否愿意捐出他的器官?”
  这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说了千百遍,却每说一次还需要酝酿很久的话。
  2010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2014年我省开始组建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目前全省持证的全职协调员只有8人。
  他们是生命尽头的天使,日日游走于可能的捐赠者之中,只为听到一句“我愿意”。他们让死者身上的器官,在生者的身上获得新生。
  “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近这8名协调员,揭秘这份职业背后的艰辛与悲欢。
  24小时开机
  全年“在路上”
  4月28日,福州总医院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省卫计委福州总医院器官获取组织的8人团队——吴晨光、龙沁、杨昌城、林钦、吴承耀、池小斌、江哲龙、冯燕,他们平均年龄30多岁。
  记者注意到,“90后”杨昌城的头上还扎着针。“我们都是医护人员出身,因为太忙了,平时很难聚齐,碰到的时候就互相帮忙扎个针,缓解疲劳。”杨昌城笑着解释。
  “因为人手远远不够,我们把全省分为4个片区,两人负责一个片区。”该组织负责人郑凯介绍,8名协调员的家都在福州,每周一在福州开碰头会,其他时间都在各自片区的医院寻找“潜在捐献供体”,一年到头都在路上。许多医院的脑外科重症监护室外,常能见到他们坐在地上,默默等待与家属交流的机会。
  “我们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杨昌城说,符合条件的供体一般都是因为颅脑外伤或脑血管疾病而脑死亡的病人。意外发生的不定时性、供体心脏停搏后获取器官的时效性,决定了协调员必须24小时待命、说走就走、分秒必争,一忙起来就没日没夜。

市委办公室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暨“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研讨座谈和征求意见会议
东湖山公园将启动生态修复 打造德阳首个彩叶林文化公园
新学期全市校车安全检查在行动
共商跨境电商新格局 2018华东跨境电商生态峰会在苏召开
孙正东主持召开2018年度第七次市长例会
揭秘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福建有8名持证全职人员
最美夕阳红之我在规划馆当志愿讲解员——赵一丹
6·18专题报道——玩觅:颠覆想象一鞋三穿
7月份临沂好人揭晓 “独臂侠”江枫口勇救轻生女
普陀区绿化市容行业全力保障2018上海国际10公里精英赛
区质监分局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工作整改会议
太原6条路段实现“绿波”优化速度符合就能一路绿灯
归仁——助残障人士圆“就业梦”
省人大常委会到哈市开展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
治沙有道 碧水无痕
[都江堰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抓好“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一一中共都江堰市委召开第59次常委会议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研讨
天津加装电梯进展如何存在哪些瓶颈难题
龙华区推出48场“世界读书日”活动
直升机飞越118公里,成功救治69岁急性心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