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饮食大变迁


从计划着吃到吃出健康
记者 武玲芳
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饮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90后’、‘00后’估计都不知道粮票是什么了吧?也不会理解,为什么有钱却吃不到饭,还必须要有粮票。”8月11日,今年63岁的市民张富民一见到记者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曾经影响几代人的“粮票”逐渐被遗忘,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说起计划经济的那段岁月,张富民感慨万千,他说:“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城市居民每户一个购粮本,上面确定人数、购粮时间,每月购量明细,一本流水账,记录着上月节余和累计节余情况,只能节余,不允许赊账。榆次城区,分布着若干个粮油门市部,每户需到指定门市,按指定时间定点购粮。我们家在老城内关庙巷居住,购粮在新集街口对面的粮油门市部。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粗细搭配,每人每月定量28斤,白面30%(南方人可按此比例购大米),小米20%,其余如高粱面、玉米面任选,有时调剂一些小杂粮,如每人供一斤黄豆、绿豆、红小豆等,过端午节,每人有一、二斤软米和糯米,春节时,食用油由平时的三两增至五两。想起那会儿,推着自行车,后座上夹着、堆着大大小小的粮袋,妈妈在身后跟着,一手扶着拽着车上的粮袋,一手提着油瓶子,在回家的路上,心里特别高兴。一到冬天,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三样,其中以大白菜为主,冬天储菜往往全家出动,菜站前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搬白菜的人群。”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市场上的农产品变得丰富了,流通的农贸市场应运而生,为粮食价格经营放开奠定了基础。新政的产生,迅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一下就多起来了,家禽家畜一年比一年丰富。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如今的文物古董。粮食、油盐酱醋糖,各类副食品,猪肉、牛肉、鸡鸭鱼,应有尽有,多得不计其数。农家乐、饭店、酒馆,举目皆是,餐饮行业一片繁荣。
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红白事大多都不办酒席,谁也无能力去操办,经济拮据,物资欠缺,即使举办,酒宴的菜肴也很简单,无非几种蔬菜一样荤菜而已。能办5桌也就不错了。21世纪初,酒宴大多几十桌以上,热菜加冷盘菜十几个菜肴,精美的饮食走进了千家万户。张富民感慨道。
张富民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如今,人们见面问候是:“您好”。但在以往,见面问候,开口就是:“吃了没有”?现在听来,觉得似乎有一些俗气,而那时却是最实在、最关心的问候。除了吃饭,还有什么能超出人们的追求?吃饱是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成了人们的第一关心。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彻底走完了之前那漫长的苦难历程,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日子。
20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涨,鲍鱼、海参、甲鱼、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餐、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驻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吃遍世界。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吃面食要吃粗粮,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了鲜货上,而不是价格的高低。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防衰老,什么食品能保持酸碱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也在21世纪初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粗粮和精粮实际上就是生活质量的差别,饮食的变迁见证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张富民说,现在的我们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40年前买啥都要凭票,还限量供应;40年后的今天,我们只需要动动手指扫个码,天南地北、国内国外的各种美食就送到了家。”

固镇县城管执法局:强效整治流动摊贩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当代历史小说家凌力因“渐冻症”逝世 享年76岁
市农科院召开研讨会 学习贯彻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宝鸡这些私家车可走公交车道、免费停、不限号!
株洲市部署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
改革开放40年饮食大变迁
我市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进行再部署
5家企业超标排放被查处市环保局加强松花江枯水期水污染防治
金湖县“不见面审批”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我市启动庆祝第15个“世界献血者日
涟源市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新乡市卫河清淤复堤卫辉段工程项目招标公告
公共自行车,悄然改变三明市民生活
市政务大厅管理中心传达学习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刘小涛到饶平县东山镇、浮滨镇调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
剑阁县五围绕五抓实推进产业发展
贵阳海关助推贵阳机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拟投入资金900余万元
我市肿瘤早诊早治专科联盟成立
张才调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 着力抓好巩固提升
建安区:强化提升非税收入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