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原生态种植“本地茭”没出水就被“抢”

  眼下,正是本地夏茭成熟采收期,但在无锡惠山区益家康蔬菜基地的茭白水田里,却看不到采茭白的菜农,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在田间“忙碌”的鸭鹅。6月13日,记者到现场探访后发现,原来经过前期三年左右的摸索,这里的茭白今年起改用“茭鸭鹅共作”种养新模式,可少打两次农药,这些吃着有机肥长大的“原生态茭白”还没出水就被“抢”走了。
  “茭鸭鹅共作”,种出三十年前的味道。
  茭白是无锡人餐桌上出镜率较高的蔬菜,历史上无锡茭白以品质优良闻名全国。
  自2012年以来,“无锡茭白种质资源保护和应用研究”科研组从各地搜罗寻觅找到了8种有无锡血统的茭白种子,并于2014年培育发现了纯正血统的广益茭(本报曾于2012年2月14日、2014年3月5日报道过)。经过培育稳固,无锡的本地茭白种已找回往日的“光环”,用于育种栽培的“茭墩”供不应求,无锡茭白种再一次走向全国各地。其中,又以无锡早夏茭、广益茭、刘潭茭等纯种无锡本地茭居多。
  有了纯正的无锡本地茭种,怎么才能把茭白种好,种出三十年前的老味道?负责维护无锡茭白资源圃的无锡市益家康蔬菜研究所近几年一直在尝试探索和破解。
  无锡益家康蔬菜基地种植技术负责人殷晓丹告诉记者,三年前该研究所开始在基地小规模试验茭鸭鹅共作,经过几年的摸索,今年专门划出一块一亩多的水田正式试验,品种采用刘潭茭。
  6月13日,记者一早赶到位于惠山区前洲镇的益家康蔬菜基地,只见水田里一片绿油油的茭白苗已蹿到一人多高。“咻!咻!……”在“鸭司令”一声声清脆的哨子声中,30多只鸭鹅从棚内鱼贯而出,奔向一栏之隔的茭白田,迫不及待地“扑通扑通”跳入水中,一头扎进水田里四处觅食。
  “这一亩多的水田就是试验田!”殷晓丹介绍说,对茭白来说这些鸭鹅就是“医生”,它们不仅能吃草,还能帮助茭白治虫。“你看,这几只鹅都已经养了四年了!”殷晓丹指着几只在水田里埋头吃食的鹅说道,茭白和鸭、鹅同为水生生物,它们在同一环境中生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茭白+鸭鹅共作模式是利用茭白田空间养鸭、鹅,通过建立茭白与鸭鹅的互利共生关系,利用茭白田的浅水环境与阴湿空间,辅以人工措施,在种植茭白的同时养鸭鹅。茭白田的杂草和虫鱼虾可为鸭鹅提供食物,而鸭鹅又能反哺茭白田:可替代人工为水田松土,其排泄物还能为茭白提供有机肥,将危害茭白生长的害虫“消灭”。“这等于说,种茭白的同时还把鸭鹅也一起养大了。”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环境也有利于鸭鹅的生长,通过捕食茭白田间的昆虫、杂草和鱼虾等天然虫草,减少了普通饲料的喂养投放,鸭鹅肉肥味美,品质有很大的提升。
  黑光灯、性诱剂齐上阵,少打两次农药。
  茭白专家告诉记者,茭白最怕的害虫是大螟和二化螟,其次是长绿飞虱和蓟马。除了鸭鹅“护体”这种生物防治手段外,在种养过程中还加入了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技术。通过“四位一体”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种植过程中实现化肥农药减量。
  大螟和二化螟会在田埂和田间产卵,咬断茭白的茎使其成为枯心苗或断苗。而二化螟对茭白的危害会更大,相对大螟的“画地为牢”,二化螟则是整片田都不放过。
  据了解,待水稻开始种植了,大螟就飞到水稻田了,但二化螟还会待在茭白田里继续享用“美食”。“安装黑光灯、插性诱剂等可以达到诱杀大螟二化螟成虫的目的,并且还可以测报成虫的数量。”记者跟随技术人员来到水田旁的一盏黑色的灯下,她让记者看放置在黑光灯下的水盆,只见水面上漂浮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大螟、二化螟成虫。
  此外,到了5月中下旬,通过降低茭白田水位至2-3厘米,迫使大螟、二化螟近地面产卵,便于鸭子吃掉成虫和卵。等到虫卵孵化盛期至高峰期将茭白田水位由2-3厘米提升至12-15厘米,利用深水淹死部分残余幼虫。
  螟虫好对付,但长绿飞虱和蓟马主要“吸吮”茭白的汁液来破坏茭白的生长,相对就不太好对付了。“只能打农药来对付!”技术人员介绍说,最后不得不针对长绿飞虱和蓟马打了一次农药。记者了解到,自4月初定植茭白以来,该试验田仅打过这唯一一次生物农药,比传统茭白种植少打2次药了。
  不用除草剂、复合肥,“慢工出细活”。
  不仅农药打得少,就连化肥也省了。殷晓丹介绍说,传统的茭白种植一般都是以鸟粪作为底肥,此后再追加两次复合肥,每次的量在160斤左右。而茭鸭鹅共作则是以生物有机肥为底肥,而后以鸭鹅的排泄物为天然有机肥。“鸭鹅走一遍土壤也得到按摩了。”他告诉记者,鸭鹅在田里走一遍相当于“免费”松了土,省时省力。
  在茭白专家看来,茭鸭鹅共作中绿色防控技术的运用,使得茭白病虫害防控率达80%以上,草害防控率达90%以上。与常规茭白田病虫草害防治相比,化学农药减施率达70%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田间活水污染减少,土壤地力得以恢复,环境得以改善,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水生蔬菜+是一种新的茭田综合利用模式,今后还可进一步扩大为养鱼、虾、鳖等产业。
  “周边的茭农听说我们种茭白每年只打一次药,都觉得不可思议,经常跑来在水田旁一站观察一半天。”殷晓丹说,周边有1000多亩的茭白田,茭农采用的还是传统种植方式,每到春季病虫害发生时就会时常闻到刺鼻的农药味。目前,不少茭农对他们这一种养模式都产生了浓厚兴趣,但也有不少人还在观望中。不过,殷晓丹透露说,他们这样种出来的茭白根本不愁卖,尽管每斤要比市场价贵出1-1.5元,但根本不愁卖,一出水就抢光,那些还长在水里的茭白也已被“懂行”的人预定掉了。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扎实开展群租房及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加强春节期间消防安全的紧急通知
记者观察:2018中国经济半年报的6个细节
省农业厅调研指导徐水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孙喆市长会见波兰驻华大使一行
吴起县召开全县河长制暨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
无锡原生态种植“本地茭”没出水就被“抢”
三亚:坚持铁腕治旅抢抓机遇发展
我市秋季将再添城市绿化220公顷
科学决策,大数据来当“高参”
何报翔在岳阳督导环保问题整改情况时强调:岳阳要在全省环境治理中带好头
中国首部荷文化“情景集”将在贵港园博园上演
市人社局服务民生政策解读(13)职工退保处理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报销有讲究
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和养老体系建设
吴旭主持召开市政府四届第39次常务会议
王毅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零陵路政:深夜清理污染路面保畅安
莆田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还在朋友圈随意转发? 稍不留神你就有可能侵权
微山县残联积极开展第八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
救助关爱同步行跨省寻亲终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