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们的旗帜》有感


最近,由湖南卫视推出的系列专题《我们的旗帜》在朋友圈大火,但因工作太忙,我都没腾出时间观看。21日是周末,好奇心的驱使下点开了《我们的旗帜》。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每个“湖南好人”的故事都鼓舞人心,其中中国好人谭里和和中国好人杨文钦夫妇的故事,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反思。
2001年前因为学校规划、就业率等原因,湖南高校对招收残疾学生都敬而远之,即便学生退而求其次,高分低就,被成功录取并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栏目中的谭里和就是当初屡次碰壁的一员,因为不甘,他敲开了时任中国青年报驻长沙记者站的站长吴湘韩办公室的门,也是因为这一次敲门,残疾考生大学校园的门也被推开了一角。在了解情况后的吴湘韩立马刊发了一篇名为《残疾考生为何难圆大学梦》的报道,报道一问世就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各爱心人士人人出力,层层助推,一个“本省高校保证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全部入学”的社会承诺由此产生,残疾考生就学难就业难问题大幅度改善。
一篇报道改变一群人的际遇,这与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就《我不是药神》作出的的批示如出一辙,这就是媒体的力量。媒体人只有扎根基层,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情感,才能做出有温度的、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报道。反观时下部分媒体,为一己之私僭越底线,对媒体初心更是置若罔闻,着实让人揪心。
耋耄夫妇杨文钦、扎西志玛因为年少时的一句承诺,放弃北京的十里繁华,扎根村寨,一干就是50年。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大多医生四诊下来五六分钟完事,杨文钦则要半小时,不是医术不高,而是医者父母心,既要问清病情,又要排查是否有隐性疾病,还要第一时间整理最佳方案。因为就过医,看过诊,采访中杨文钦的“马虎问诊,再有学问也算不上学问”这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而现在太多的医患关系来源就是医生的“漫不经心”。人生在世,逃不过生老病死,生、老、死是自然定律,我们都无能为力,只有病是可以商榷的。伤风感冒也好、伤筋痛骨也罢,医治得当都可以大大减轻病患伤痛,但太多“医者”追求看诊量、开药提成,巴不得病患一医再医,一治再治,报道中反映的这一隐性现实也是值得所有从医人士自省的。
《我们的旗帜》说是献给年轻学子的青春立志体验课,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希望深入社会的我们能够从这些榜样的力量中重拾初心。

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 市中级法院举行宪法宣誓活动
花港管理处小南湖自开船招标项目公告
狠抓源头治理!沙井街道执法队开展打击泥头车违法行动
今日春分 |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暖新闻•江西2018】悉心照料老年痴呆婆婆三年,柴桑区刘仓村有个好儿媳
观《我们的旗帜》有感
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解读①
宁德市“市树”“市花”评选,市民投票6月12日启动
市政协委员视察昆明综合保税区
石柱改造2万立方米棚户区 圆300户居民安居梦
广陵地税优化税收环境 优商驿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变拆为改,棚户区变身花园小区
春节期间我市有两次降水天气过程
中共湛江市霞山区十届纪委三次全会召开
“五险合一”参保登记全面实施
三大变化解读厦门市落户政策放宽 10月1日起执行
【暖新闻】视障阿伯的暖心午餐
桂阳县:“我与改革开放”故事征集活动启动
65岁以上居民可免费到社区体检道里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全覆盖
新时代心态也应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