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揭示了稗草通过基因簇合成防御性次生代谢化合物,用于与水稻竞争和抵御稻田病菌的遗传机制,为水稻c4育种提供了一个重要基因遗传资源。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稻田稗草(e. crus-galli)被认为是全球最严重的杂草之一。稗草与水稻均属于禾本科,两者生长期、株型等生物学特性极为相似,为水田中最难防除的伴生性杂草。稻田除草目前主要依赖于化学除草剂。大量除草剂的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还增加生产成本和稗草的抗药性。因此,选育具有抑制稗草作用的“绿色水稻”是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的重要方式。
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特定的防御性化学物质,从而影响邻近植物生长的效应。化感也是水稻和杂草互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水稻-稗草之间可以自身合成并释放化学物质来相互抑制生长。该研究表明,稗草可以合成异羟肟酸类次生代谢产物丁布(dimboa)的三个基因簇,具有抑制水稻生长的作用。同样,稗草还能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稻壳素(momilactone)的基因簇,具有抵御稻瘟菌等病菌生长能力。这是研究人员首次了解到稗草会利用基因簇的遗传机制合成这些化合物与水稻竞争,从而起化感作用。研究还发现细胞色素(cyp450)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基因具有解毒功能,以非靶标抗性机制,直接参与杂草除草剂抗性的进化。利用化感作用进行杂草防控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资助。水稻所郭龙彪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邱杰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樊龙江教授和湖南省农科院柏连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通讯员 陈鎏琰)
(转载至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11月28日 文章连接: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067-5)
第十四届文博会总指挥部会议举行 办一届更具成效和影响力的文博会
一把手访谈丨五华县委书记吴晖:主动作为锐意进取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京秦淮区11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 中华门地区将新增文化旅游街区
网友随手拍定格感人瞬间
右江区抓实“五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助增收
我国科学家发现防控稻田杂草新机制
城建集团党员职工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 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层层落实
苏州文庙古玩市场退出 新古玩市场啥样?
我市发布2018年民生实事
受益于爱心行动 济南山区30名小朋友游北京
入户走访 精准扶贫
市纪委来五通桥督查工作作风和“四风”问题
“医”路辛苦感恩有你们——我市医师工作掠影
暑期游大热 1200万人次坐火车游云南
居民感受改革开放40年变迁
五河县县委书记、县长常言龙深入东刘集等乡镇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全市农村农贸市场步入“星级”时代
驻湛省人大代表提交59件建议
隆林:放歌“三月三” 歌唱新时代
孟津县环保局节后走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