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岭乡桥坎村党群活动中心一景。(资料图)
5月的乡村,苍翠满目、生机盎然。高县庆岭乡桥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今年67岁的曾云秀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跳出一身热汗。她和村里文艺队其他队员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舞蹈《洪湖水》。
他们演出所在的舞台,前两年还是一个荒废的土坡。
2015年8月,宜宾建成四川省第一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旨在为贫困村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文化扶志”提供硬件平台。2016年,宜宾完成了5个贫困县160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其中建成了高县庆岭乡桥坎村等高标准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0个。
“我们的生活丰富了,很好!”“除了下大雨,每天晚上都会在广场跳坝坝舞。”“来看看书,参加一些养殖培训。”“有事没事,就爱往文化站这跑。”……用桥坎村村民的话来说,村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发展,让他们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有了“精神脱贫”的内生动力。
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建·扶贫“心连网”、文明新风督导员、农民夜校、村规民约……近年来,宜宾高县,这个坐落在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河畔的古县城,正紧扣2018年脱贫摘帽指标、精准精细施策,结合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聚集的脱贫攻坚正能量,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确保决战决胜。
大窝镇陈垇村文化长廊。(张洁 摄)
新环境催生新生活
或漫画写意、或墨宝纪实,倡导文明的标语专栏与凸显西南民居风格的新村浑然天成。在景色宜人的凤凰溪旅游园区,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村民或游客,跳坝坝舞、打羽毛球……这是庆岭乡凤凰村的乡间生活场景。
谁曾想到,2012年前,凤凰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产业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的“空心村”。“村里连条像样的乡村公路都没有,群众出行走的都是泥泞路……”短短几年间,凤凰村“凤凰涅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法制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落毛的凤凰’硬是变成了‘金凤凰’,外面的女子也愿意嫁进来。”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刘忠云自谦没见过大世面,却见证了凤凰村的脱贫之路。
在他眼中,现在的凤凰村,已经由穷到富、由差变美。“城里人都来这儿爬山、赏花、品果,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00万元。高山水果、平地蚕桑、河谷林竹、水产养殖等几大产业,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登高远眺,朱红瓦、木花窗,一栋栋乡村新居,或组团在蜿蜒的青石板路旁,或散“种”在河畔丛林深处,依山傍水、美景如画。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凤凰村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放眼全县,50个贫困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优化升级,19个乡镇中心校达标17个、卫生院达标16个、便民服务中心达标9个……
华丽蝶变的新村环境,让村民们的生活“一步跨千年”。
颇具川南民居风味的庆岭乡凤凰村民居。(资料图)
新生活培养新习惯
5月12日,在高县来复镇太平村2队干净整洁的村道上,村民何钦英提着一袋垃圾从屋里出来,径直走向不远处的垃圾桶。
垃圾入桶,这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早年间需要反复提醒、纠正,现如今在高县农村村民中已是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这些新习惯背后,是高县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在支撑。
太平村,是高县为贫困户扶志扶智“养成好习惯”的一个缩影。这个位于高县东部的丘陵山区,前些年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受产业基础、传统习俗等影响,广大贫困户观念保守、思想落后、发展意识薄弱等靠要思想严重,精神贫困较为普遍。
但现在,该乡的贫困户们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
改变首先来自对知识的掌握。贫困户邓远贵,已记不清自己上过多少次农民夜校了,他说自己的脱贫信心就是通过掌握技术而增强的。
宜宾市农民夜校“微品课”决赛在高县举行。(资料图)
“针对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信心不足的问题,我们依托农民夜校,通过课堂学知识、地头学本领,促进贫困群众敢发展、真发展。”太平村“第一书记”李亚林驻村2年多来,带领村民“挂图作战”。
高县“脱贫攻坚·感恩奋进”励志宣讲走进大窝镇。(资料图)
从建立“民事代办员”“法治宣传员”“新风督导员”三支队伍,到评选“自主脱贫”“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爱岗敬业标兵”等示范户,太平村使“心怀感恩,共享太平”成为全村人民的共识。
习惯的养成,在于点滴的改变。近年来,高县通过培训、激励等手段,潜移默化影响着贫困户的行为习惯,催生出脱贫的原动力。
大窝镇陈垇村不少脱贫的村民参加今年2月6日村上搞的“新潮”春晚。(罗友莉 摄)
新习惯形成新风气
当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养成了好习惯,高县再添“一把火”,逐步打造形成整个县城的好风气。
该县创新提出了“文明新风扶贫”的口号。“文明新风的前提,就是良好家风,也是良好村风民风的基础。我们要让全县人民在传承忠孝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受到教育。”高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组织开展了修编家谱、诵读家训、评亮家风、表彰道德模范、忠孝楷模等活动,大力发展乡贤文化。
“优良家风家家亮,代代相传口碑强;大事小事少操办,婚丧嫁娶要规范……”这是大窝镇陈垇村根据新《村规民约》编成的七言快板。在今年2月6日陈垇村搞的“新潮”春晚上,村民们齐声朗诵、斗志高昂。
当天的“春晚”上,不少摘下了“贫困户”帽子的村民都参与了节目演出。大窝镇党委政府还通过木刻对联的方式,表彰了大窝镇五星党员、脱贫典型户、十星农户等先进典型,传递出全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坚持与信念。
“通过各种培训学习,有发展致富念头的村民越来越多。”陈垇村村支部书记赵小华乐呵呵地说,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是9000元,今年村上退出贫困村,预计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高县的好风气让脱贫基础已经夯实,今年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肯定能够打赢打好。
今年5月8日,高县来复镇召开脱贫攻坚大决战部署会。(资料图)
新风气助力新发展
脱贫攻坚有了新风气,还要有创新助力的硬办法。
要满足剩下的“贫中之贫”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需求,“精准”二字必不可少。但是,精准扶贫,越往后越困难——难在干部与贫困户间沟通平台狭窄,贫困户求助途径单一;难在贫困户数据掌握不准确、不全面,动态监管不及时;难在不能及时掌握帮扶干部的工作情况;难在贫困户对获取帮扶的途径不通畅……
去年,高县在全省率先建设党建·扶贫“心连网”,利用信息化技术应用手段,打造了精准扶贫的综合信息化应用系统,用信息技术破解脱贫攻坚难题,解决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基础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
至此,高县把脱贫攻坚目标从“摘帽脱贫”拓展到“建成幸福美丽新村”,从“物”的新农村拓展到“物人结合”的新农村,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熏陶融入到群众生产生活中,让“新”由表及里,提炼出“自强、实干、感恩”的“高县精神”,实现精、气、神的华丽嬗变。(记者 张洁)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立足岗位再创佳绩 市领导为先进集体、个人代表送奖状、奖章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四个精准” 推进城区占道经营长效治理化
襄阳惠民服务一站通开通社保缴费查询功能
数万尾鱼苗放流东钱湖
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高县“文明新风”助力精准扶贫
孩子在家盒子早教中心挤伤手指 双方协商解决方案
清明节期间 九江开通4条扫墓公交专线
市社党委委员、监事会主任褚国华在天天农展会宣讲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公布2017年度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结题情况的通知
市规划院开展《越城区美丽乡村升级版规划》编制工作
惊险!高速上小轿车追尾大货车
阜新市自来水总公司开展窗口提质增效活动
今年宁波明确培育1100家放心商店和网店
世界顶级邮轮“欧罗巴2号”昨抵达三亚
下冰雹狂降温 昨日福州天气多次大变脸今天降温超10℃
这份春节出行健康手册 请收好!
兰州经济区完成今年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单位清查
逊克县培训农村“电商”骨干 助力乡村振兴
个人信息泄露成网络消费大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