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旅农融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杨启斌
核心提要 张湾区依堵河临汉江,是东风公司的发祥地。这里既是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心增长极,更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面临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 “双重压力”。近几年来,该区紧紧围绕 “坚持绿色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切实把加快转型发展和保证一江净水永续北送 “两大政治任务”统一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把文旅农融合发展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奋力实现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 “核中之核”的绿色崛起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旅农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该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五河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培育文旅农融合发展的全域生态旅游产业。
文旅农全域景区化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以“一轴两翼”为发展格局,不断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全域景区规划建设。以辖内黄龙镇斤坪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龙头,在花果至316国道黄龙段沿线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旅游度假区,打造20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带;以“天然氧吧、七彩西沟”为左翼,打造20公里大西沟“生态旅游休憩带”;以“黄金水道、十里画廊”为右翼,打造10公里方滩堵河“水体旅游观光带”;以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和大西沟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把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建设黄龙生态文化旅游区、百龙潭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大西沟乡村休闲旅游区、黄龙—方滩—韩家洲水体旅游景观带,促进生态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
绿色农业生机盎然。该区大力开展“农业生态村”建设,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和无害化栽培技术,着力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茶叶、油茶、中药材基地1.5万亩,猕猴桃、樱桃、蓝莓等原生态小水果基地1.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6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涌现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27个,省、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4家、家庭农场5家。全区累计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2300盏,生物杀虫面积达1.3万亩,推广使用无公害有机肥料约1200吨、沼肥和优质农家肥约5万吨,覆膜(草)保护性耕作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全区现存的29个养殖企业均实现了标准化创建和达标升级,配套建设了小型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了清洁生产。
生态修复加快推进。该区成功创建了大西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扎实开展“绿满张湾”行动,累计建成库周生态景观林带27公里,完成国道干线、城区主干道绿化420公里,修复裸露山体1600余亩,园区闲置土地复绿9300亩,武当山机场可视范围内复绿5557亩。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全区57.09万亩森林资源进行封山管护,严禁采伐。全区净增耕地497公顷,连续5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森林覆盖率达72.4%,“绿满张湾”目标逐步实现。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该区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修订完善 “河长制”“路长制”和“数字城管”等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运营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以“千村环境整治”示范工作为抓手,以库周和安全饮用水源周边村庄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后争取国家、省、市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约1.5亿元,地方财政配套整合旅游、扶贫、水利、林业等部门资金2亿元,在全区68个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配备垃圾桶7094个、垃圾中转箱567个、垃圾清运车72辆,建设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140座,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80.7公里,实现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收集处理、环保宣传教育和生态系列创建“四个全覆盖”。
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该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辖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由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到水质达标的飞跃,纳入“水十条”考核的监测断面5个,2016年度水质达标率为100%,犟河流域水质在“五河治理”中率先达到ⅲ类水质要求,神定河流域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提前达到“水十条”考核要求,两个安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气十条”考核要求,2017年,该区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14天,达标率为87.5%,同比提高1.9%。pm10年均浓度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pm2.5年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7%;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均达到功能区要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
加快打造文旅农融合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对张湾区来讲,文旅农融合发展的全域生态旅游产业在全区转型发展大局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对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该区有山、水和文化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应坚持农旅融合,以农带旅、以旅促农,文化、旅游、农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思路,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底蕴、农业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文旅农融合发展先行区,推动全区旅游由点线旅游向全域景区发展,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转型,由冷热不均的节假日旅游向稳定有序的常态化旅游拓展。
加快修编全域旅游规划。牢固树立全域规划、全域旅游意识,把农村规划管理放到与城市规划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区全域旅游谋划上,应着眼全区整体规划,突显黄龙生态旅游、七彩西沟、方滩画廊、樱花溪谷四大片区主题,做好白马山、花果山、白龙潭等特色景区发展规划,真正实现文旅农一体化融合发展,主题和特色鲜明。
推进文旅农深度融合。在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农业为基础选好主题,加大文旅农融合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介力度,培育一批新的文旅农市场亮点,做足“山水”文章,挖掘民俗文化、乡村休闲、田园采摘旅游资源,尽快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文旅互动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迁移、农村危房改造等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契机,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户联动参与相结合的办法,紧扣旅游主题,契合西沟乡的驿道文化、柏林镇的道教文化、黄龙镇的古镇文化、汉江路街办的樱桃文化和花果山、堵河的山水资源,整体规划、精心雕刻,打造一批既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又与山水田园自然融合的特色小镇。
创新旅游产品业态。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素,集中打造推介具有张湾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一批特色食品,培育一批精品酒店,开通一批旅游专线,推出一批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旅游商品基地,发展一批大型旅游娱乐项目。要注重发挥“旅游+”的潜力,大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支柱工业、文化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和脱贫攻坚等深度融合,不断延伸生态旅游产业链条。
强化旅游配套服务。要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快完善“快旅慢游”体系,着力构建快速旅游交通网络,倾力打造核心景区慢游系统,让游客“来得快、游得慢、玩得好”。要不断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质量,大力实施 “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能导游等服务能力和水平。
引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一批旅游市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全区文旅农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有主题、有特色、有亮点,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加强文旅农融合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好全域旅游吸纳就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蓄水池”作用。
培养高素质农民股东。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共赢共富共享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要大力支持引导农民成为专业会员、经营业主、创业老板、企业股东,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职业化水平和稳定化收入。让单打独干的农民变成抱团致富的合作伙伴。积极推广“公司+集体+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等产销模式,把不动产变成活资产,把死资源变成活收益,让粗放经营的农民变成精准生产的专业户,真正把农民引导到文旅农融合产业链上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
(作者单位:张湾区人大常委会)

嘉祥县:花海绽放旅游经济 青山释放生态福利
井盖"哐当"响司机心里慌咸宁开展井盖跳响整治
夹江县档案局精准施策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海丰汇集全警力量 助推“双创”工作
第十七届西博会将于9月在成都举办
对文旅农融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王立山在全省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强调给纪检监察工作插上信息化科技化翅膀
开发区孩子们开始春游啦 边学边游,不负好春光
过年搓麻要小心 别“升级”为犯罪
“合肥宝贝读诗”有奖征集活动开始
肥乡政府区长李书平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三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到位”全力备战第十三届林博会食品安全保障
巧手剪纸迎新年
西宁中区拆除不规范门头广告157处
砀山酥梨搭上电商“快车”
我市8县市启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网络平台
传扬市民自己的好家风故事 《丽水好家风》出版发行
2017年全市年终流动现场会走进泸县
端起生态碗 放下啃山刀 ———泰和畲族农民尽享生态红利
湖北3地最新干部任免:一副市长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