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新华社:随村级河长探访岷江源


岷江在历史上一度被尊为长江源头
至今仍是长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
7月的松潘草原,高原红柳开着淡红色的花朵。雪山积雪已融化,流淌出的股股甘泉,汇聚成两米来宽、清澈见底的小河,从岷山弓杠岭下蜿蜒南行。这里就是“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岷山导江”,岷江在历史上一度被尊为长江源头,至今仍是长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
51岁的甲凸茨地早上7点就出门了。他是附近松潘县水晶乡寒盼村的草原巡护员,负责岷江源头1.5万多亩草场的禁牧巡护。这些草场的海拔多在3400米以上。7月18日,阳光火辣,记者随寒盼村村委会主任也是最基层村级河长的雍忠根色探访岷江源头,路遇甲凸茨地。
“我当草原巡护员已有10年了,夏秋一周巡一次,冬春一周巡两三次,主要看有没有滥挖草药、草皮和肥土的现象,这些年这些情况越来越少了,今天走了20多公里没发现一起。”甲凸茨地一边擦着汗珠,一边告诉记者。
寒盼村和邻村川盘村原来是一个村子,多年前一场泥石流把一个村冲成了两半,这是过去生态恶化的教训。这几年湿地公园建起来,“岷江源”的名气越来越大,乡村旅游改变了村里的经济结构,大家更加珍惜洁净的水源。雍忠根色指着湿地公园外一处草山上的几头牦牛告诉记者:“保护区内全面禁牧,牦牛数量逐年下降。过去我们养生活牦牛,现在要养旅游牦牛、生态牦牛。”
岷江水欢快地跳动着。记者来到岷江支流牟尼沟河旁的包座村,发现这个村的不少厕所都建起了化粪池,避免了生活污水直排河流。村级河长、包座村村委会主任白玛旺扎告诉记者,他做珠宝生意去过很多地方,看见生态保护越好的地方发展就越快:“我们在2008年就立下村规民约,大家发誓,不准砍树,不准破坏森林草山,不准占河道,一根草木都不能破坏!”
治水须治山,治山先植树。在川主寺镇漳腊三村,村级河长、村党支部书记马德江曾在当地引进的植树企业栽了5年的树,每棵树包成活挣3元钱。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农民自主植树,马德江带头成立了一支28人的造林合作社,政府对其进行培训。以后每植一棵树,合作社有望挣到15元钱。
植树治水的效益是综合的。牟尼沟河边的石坝子村,地势低洼,过去每年发洪水都要被淹。在不久前席卷四川西部的罕见暴雨中,这个村奇迹般经受住考验,河水没有上岸进房。松潘县水务中心主任马树云对此解释说:“直接原因是牟尼沟河石坝子村段进行了4.6公里河道整治,深层原因是森林水土保持不错,河道不易淤积。”
岷江自高原向下奔流,在与茂县交界的松潘县镇坪乡解放村进入干旱河谷。两岸悬崖绝壁,生态脆弱。村级河长、村党支部书记多吉次仁说,自己一个月有20多天在所负责的岷江河段上巡护,不让垃圾、漂浮物沿江而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出台了一个好政策,吸纳贫困户从事生态公益岗位,仅松潘县就新增了2000个公益岗位。在这个村,有11名贫困户担当巡河员,每个月有550元工资,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村里每个月用于装垃圾的编织袋,在重复使用的情况下,都要用坏上千个。
“以前上游冲下来的死牛烂马,岷江河谷风大,顺风臭出几里路。现在河长们层层把守,再也没有这种情况。”多吉次仁说:“我的名字在藏语里意思是长寿金刚,环境好了,长寿才有希望。”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明晰的责任划分,让垃圾处理井然有序。记者顺岷江源头连日探访10余个村子200余公里河道后,感受到“水宁、河动、景美、岸绿”,正在由设想,通过各族百姓的坚守和努力,变为现实。
(新华社成都7月25日电)
原标题:随村级河长探访岷江源

本月“局长接待日”现场解决难题138件
​办出入境证件只需“跑一次”
市委副书记王智慧出席庆五一暨劳模表彰大会
利辛县启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
摩洛哥火车脱轨事故已致90多人死伤 事故原因正调查
央媒看四川|新华社:随村级河长探访岷江源
鄂城区法院接受司法巡查和作风问题督察
轿车电动车相撞 电动车骑手受伤严重,被送医治疗
市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走进上沙社区
获批市级以上领军人才30项 苏州高新区不断加大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力度
消费警示:预付式消费需谨慎
团市委专题学习传达贯彻中国共产党佳木斯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
上半年巴中市完成水务投资15.5亿元
大鹏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加强辖区特种行业场所检查
市贸促会带领企业赴韩城市调研学习
郭敬明小说改编电影提档中秋 《悲伤逆流成河》直面校园欺凌
户政业务在政务大厅能办了
全省首家“全民阅读活动基地”揭牌
云南高校探索创新让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5岁男孩走失被找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