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用生态底色描绘转型亮色


  “以对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态度,坚决守住环保的底线。”

  12月22日,我市举行第四次产业项目集中观摩,并召开年度项目建设述职点评会。市委书记陆志鹏、市长韩立明在会上再次强调,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产业项目建设,一定要把好项目准入门槛,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倒逼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在我市不仅是要求,更是行动。市环保部门统计,仅今年,就有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7个化工项目,因存在重污染、高风险或不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等原因,被我市“拒之门外”。

  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连续两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6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县(市、区)。今年4月,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大气环境质量等明显改善,我市成为国务院通报表扬的4个地级市之一,并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奖励。

  靠江靠海靠上海,对南通来说,无论是建设上海“北大门”,还是落实江苏“1+3”功能区战略,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路径,用生态底色描绘转型亮色,呈现“美丽南通”的现实模样。

  多元共治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9月18日,市委书记陆志鹏率队,对中央、省环保督察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强调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抓好整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仗,增进百姓生态福祉;

  11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率队夜查部分企业,要求按照中央、省环保督察相关要求,着力加大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切实推动企业把污染治理当成发展生命线,“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与推动,折射着我市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的坚定与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每年召开生态环保工作推进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向污染宣战。市里相继建立了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263”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以及《“263”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实施了两轮“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以目标任务书的形式,将生态环保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并建立突出环境问题督导巡察机制,在“四个全面”综合考核中加大生态环保权重,实行一票否决。

  与此同时,市人大、市政协每年开展环保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环保啄木鸟”活动,发动广大代表查找、解决环保问题,市政协连续4年将环保列入民主监督范围。“这两年,我们先后接受了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市委巡察和市人大集中评议、市政协民主评议,这充分说明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也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市环保局局长孙立新说。

  上下一条心、全市一盘棋,我市坚守生态文明高地,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全市共划定10类60个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800余平方公里,接近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配套出台红线区域管理办法,实施16个生态红线保护项目,自然湿地保护率由2013年的30.6%增加到2016年的42.5%。

  9月15日,市委深改组第32次会议研究通过《南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等改革方案,对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委办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生态环保责任逐一列出“清单”。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责任规定(试行)》的出台,意味着我市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也彰显了我市打好生态环境保护这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

  大江东流

  地处下游环保要争上游

  拥江抱海,让南通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特别是地处长江入海口,浩荡长江滚滚东来,给南通留下160余公里宝贵岸线资源的同时,更赋予南通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更加紧迫和艰巨。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南通依江而生,长江水既是我们的生活水、更是生命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南通尤为重要、尤为期盼,要坚决拥护、自觉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市委书记陆志鹏说。

  地处长江下游,但环保水平要力争上游。我市高度重视长江南通段的整治、利用和保护工作,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全力打造沿江“清水走廊”。

  ——绘制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编制了《南通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未来南通沿江自然岸线保有率将不低于35%、林木覆盖率达到35%,努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开展沿江岸线优化整合。53家非法码头全部拆除,整合退出沿江岸线4.6公里。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还江于民、还岸线于生活和生态,打造“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滨江城市。

  ——严格进行清单管理。制定实施化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2014年以来共否决和劝退140多个项目。今年明确,全市园区规划环评未通过审查的化工项目一律不批。

  去年11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新使命。“北大门首先是生态之门,对南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陆志鹏在多个场合对北大门内涵进行阐述时,这样强调:积极响应、主动呼应上海把崇明岛建设成世界级生态岛的决策部署,在上海发展大局和格局中找准定位,以生态绿色为引领,把南通沿江建设成生态风光带、科技创新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生态城镇带,努力打造上海生态“北大门”。

  一个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在位于崇明岛上的我市启隆、海永两镇,如今在开发强度、用地和建筑形态等方面,已经主动对标崇明,形成发展“一盘棋”,生态“共同体”。

  三城同创

  放大宜居宜业城市魅力

  冬至已过,天气渐冷,但五山地区各项目施工现场,依旧热火朝天。

  五山是南通的地标。根据计划,五山地区修复提升完成后,明年底将以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南通百姓和中外游客面前。

  “工程分7个片区进行。其中,军山森林公园片区年底主体工程可基本完成、预计明年5月1日可向市民展现新面貌;植物园片区预计明年9月主体完工,狼山中心片区景观提升、景点丰富等正在有序推进,啬园片区的玉兰谷一期已竣工验收、各类玉兰品种陆续进园……”市五山办主任成宾介绍。与此同时,国家森林公园相关材料也已报至省相关部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这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的南通发展战略定位之一。去年9月,我市“三城同创”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3年努力,实施增绿、清水、畅通、便民四大行动,到2020年,初步绘就花园城市的俊美模样。其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作为森林城市的“标配”,我市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森林公园和3个省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作为创森的“标配”,实现均衡化布局,10个县(市)区全覆盖。

  如今,除狼山为核心的近10平方公里五山森林公园紧锣密鼓推进之外,开沙岛森林公园、长青沙森林公园基本建成,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一张鲜亮的生态名片。在沿海,我市成功探索出一套降盐碱、选植物、精养护的生态种植方法,昔日的荒滩上出现了一片片生态景观林地、绿地。由盐场改造崛起的启东滨海工业园区,成为离大海最近的花园式工业园区,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安家落户。在城区,仅今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就安排增加公园绿地面积350公顷,开工建设5个市级重点公园、3条景观路、20个小游园。在城市外围,60公里的中心城区高速一环生态景观廊道,90公里的宁启铁路(一期)生态景观廊道已经形成,主体林带宽100米,新增绿化面积约2.2万亩,构成一道“绿色屏障”。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生态画卷,徐徐展开。通过航拍镜头空中俯瞰,如今的南通,郁郁葱葱,尽展生态、宜居之美。

  “让绿色成为江海大地的鲜明底色,用美丽点靓南通百姓的幸福生活!”未来,一个更加美丽、更有竞争力的锦绣南通,让人充满期待。

  



关于组织参加2018年全国新材料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6·26”国际禁毒日 千人广场舞来助力
落实市委常委会精神 市委农办布置脱贫攻坚任务
每天宵夜烧烤配啤酒 胖小伙血液变牛奶色突发胰腺炎
监控锁定捡包大妈 钱包物归原主
绿色发展,用生态底色描绘转型亮色
“熊孩子”的背后,是家长的教导无方,捋直“熊孩子”的歪脖,家长有责任
县区纪委书记进行落实监督责任述职
借枯树废根 刻生活精品
建安区:区委巡察办“五大活动”庆祝建党97周年
市审计局大力实施“强基层、铸铁军”工程
潜山县全县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三期轮训班结业
我市突出重点领域打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
茗山乡全国科普日活动暨首届辣木节启动小辣木驱动乡村大发展
工人领薪回乡过年 龙岗法院执行两宗涉众欠薪案件
黄山城投集团召开2018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会议
洛阳:搭建社会平台建设“智慧消防”
铁西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时评:学身边典型,感动之后要行动
市食药监管局召开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职能划转暨食盐监管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