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长衫” 流风余韵


120多件长衫、50多张绝版的历史照片、50多件相关月历牌和香烟广告画,还有包括衣车、熨斗、缝衣针、裁剪刀、针顶等20多件制作长衫工具,广东省博物馆的年度大展之一《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开幕,再现一段“女穿男袍”的文化起源,讲述穿越百年的“长衫”故事。
有段古:
“长衫”昭显“女穿男袍”起源
英语单词“cheongsam”专指女性的旗袍,正是从长衫的粤语发音音译而来,早已被收入牛津英语字典。香港“长衫”于20世纪中叶进入黄金盛世,创造了不朽的传奇,在过去逾百年间,香港女装长衫兼容并蓄,历久常新。
《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段小红告诉记者,只有香港交替使用“长衫”和“旗袍”,“长衫”一词散发着香港独特的文化气息。
在香港,旗袍有一个更为普遍的称谓叫做“长衫”。最早,广东人称男装中式长袍为“长衫”,20世纪20年代,“长衫”通用于男女装中式袍服,并一直成为香港普罗大众和长衫裁缝师傅间的日常用语。
香港女性穿“长衫”的风气始于内地服饰文化的改变,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女穿男袍的现象,以及1929年政府确认长衫为礼服的规定。人们最初将这种类似广东女性惯穿的“衫”叫作长衫,更多是因为本身只是衫身加长了。而把女性袍服也称为“长衫”,更是从本义上反映了“女穿男袍”的文化起源。
香港至今仍有教授裁剪长衫的课程。从1983年至今,香港工会联合会举办旗袍裁缝技术证书课程,学员们以退休人士或家庭主妇为主,并经常额满,证明香港一班钟情于缝制长衫的市民今延续一段属于中华民族的不朽衣着时尚。此外,和香港真光中学一样,广州长堤真光中学的女生,今天依然以长衫作为校服。
技术:
缝制工序长达20多道
缝制一件长衫的过程繁复,包括度身、打样、剪裁、熨烫、刮浆、缝合和试身等20多道工序。客人定做长衫前,须先拣选衣料,并告诉师傅心仪的款式。
长衫的花纽细节
第一道工序是“度身”。20世纪30年代前香港社会保守,加上长衫较宽身,师傅用硬尺配合目测便能掌握尺寸,至20世纪50年代为更准确缝制贴身的长衫才使用软尺。长衫师傅皆使用十进制“唐尺”。
度身后,大多数师傅会利用“粉线袋”直接在衣料弹画粉线“打样”,俗称“打粉线”,根据线条剪裁衣料。少数师傅则会绘画纸样。长衫师傅剪裁衣料的设施称为“裁床”,在弹丸之地香港,“裁床”兼师傅的工作台、熨板、储物间以至睡床。除缝纫机外,其他裁缝工具都会搁在裁床。
长衫师傅紧接着会用熨斗平整衣料和“归拨”。即根据人体曲线,用熨斗把衣料归直或移位。在制作过程中,长衫师傅不时会用面粉、滚水和白矾混合而成的浆糊,在衣料适当部位上“刮浆”,增加硬度便于剪裁、定位和缝合。
“缝合”分手缝和机缝。传统工艺长衫很多部位需要手缝,且每唐寸(约1.5英寸)缝上18针才算精致,缝针有粗幼长短以应所需。然而,缝纫机要到20世纪50年代才在香港普及。时至今日,长衫师傅仍然沿用便于控制速度的脚踏缝纫机。
“试身”通常只试“光样”,即未加装饰的半制成品。此外,长衫装饰如滚条、盘扣和花纽等也要求甚高。
20世纪初,女装流行瘦长的风格,由于衣身袖子窄了,连带镶边也相应狭窄。
演变史:
上海裁缝带来海派旗袍技术
长衫的萌芽,可追溯至晚清女性服装变革。清代前期明令禁止满族妇女仿效汉族妇女服装的宽衣博袖。清中叶至清末,满汉两族的妇女服装皆装饰华丽,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衣服剪裁亦趋于贴身修长。
辛亥革命后,称为“文明新装”的大襟衫裙在上海、广州等地兴起。五四运动后,“女穿男袍”渐成风气,并增添女性化元素。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香港穿着这些长袍的女性,主要是学界师生、大家闺秀、歌影伶人等,一般妇女仍穿大襟衫裤。当时香港流行的长衫直身无曲线,并饰以滚条和花纽。
20世纪30年代初,紧窄腰身和凸显身段曲线的旗袍已在上海大行其道,并造就了大批旗袍裁缝。同期香港社会较上海保守,还没有紧跟内地的女服潮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上海迁居到香港的长衫师傅们带来了海派旗袍的技术,并在香港开班授徒,为香港长衫的巅峰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投身社会工作的香港女性认为长衫最能表现她们的体态美,使长衫成为城中女性最端庄的外出服和上班服,是女性在社会和知识上与时并进的标志。
战后的香港并不富裕,香港长衫以简约为时尚。这时期的香港长衫中西合璧,如采用西式立体剪裁,使女性身体曲线更突出;单色或印有抽象图案的长衫大行其道;配有西式外套的长衫套装在冬天亦甚受欢迎。
20世纪60年代穿着长衫的女性行走在香港湾仔。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成衣制造业蓬勃,西式成衣五花八门,相形之下长衫既费时又昂贵,长衫学徒锐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长衫虽不再普及,但仍是女性出席隆重场合的首选服装。部分中上层女性仍以长衫作日常服装,不少影视女星穿着长衫出席场合,长衫更是香港选美活动的指定服装。这时期的香港长衫细致讲究,造价不菲。
20世纪90年代至今,长衫翩然回归,展现出独特的内涵和生命力。20世纪末,“中国风”在国际时装界掀起热潮,中国的设计师也为长衫加入新元素,使长衫得以跻身国际时装领域。
长衫精品逐个数
粤剧名伶:
现场展品中,包括粤剧名伶马林绮梅女士和其长女的长衫。马林绮梅是20世纪20年代粤剧名伶苏州妹,其长衫多为20世纪40年代制造,其女儿的长衫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制造。马家每月都会邀请一位固定的上海师傅到家中定做长衫,马夫人及其五名女儿每人每次做三至五件不等,长衫的衣料和款式都是由她们自行决定。马家其中一女儿忆述在20世纪50年代定做一件夏天长衫的手工费为6元,款式较隆重的要9元。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长衫一直是马氏家族母女的日常服装。
岭南派画家:
岭南派画家梁洁华博士的长衫也在展览之列。梁洁华为香港已故知名商人梁銶锯博士的女儿,为岭南派画家。在少女时期,梁洁华已喜欢穿着长衫。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期间,梁洁华喜穿长衫陪伴丈夫出席各类活动,长衫成为她主要的礼服。梁洁华每年定做长衫约三四次,每次两至三件,如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较多,便会定做多些长衫。长衫的款式与选料都由自己所选,由来自上海师傅制造。
2002年,影星杨紫琼穿着长衫出席电影节。本次展览特别展示了这件长衫,其长衫在传统上加入创意,包括“背开式”高立领,展露两肩和上背。左侧从大腿以下开衩,开衩处缀上透视百褶裙,雪纺面料钉满珠片,华丽夺目。
电影明星:
现场展品中还包括朱玲玲、杨紫琼等香港明星穿过的长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电影明星喜欢穿着长衫,如现场展出的林黛和狄娜两位女星的长衫。
仪态专家:
华慧娜为香港著名的美容仪态专家,穿着长衫是她最突出的形象。除乘坐飞机外,无论是日常生活、上班、出席宴会或其他隆重场合,长衫都是她不二之选。华女士特别喜欢在长衫外再加外套,成为长衫套装,再配衬相同颜色的鞋和手袋。华女士的外套多是买回来的成衣,然后再配衬合适的布料,交给长衫师傅缝制相配的长衫。华女士遇到喜爱的布料会先买下来,再交给裁缝师傅,最多的一次交了120幅布料。
商界名人:
香港无线电视非执行董事利孝和夫人原名陆雁群,为已故商人利孝和先生的妻子,现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利孝和夫人穿着长衫的形象深入民心,每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举行台庆,观众都可在荧光幕上一睹利夫人穿着长衫的风采。为利夫人做长衫的是本地师傅,每当她看见认为是“可造之材”的布料时,便会构思长衫的款式和各部分的配衬方法,然后把布料买下来,交由裁缝师傅制造。
展览简介
《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由广东省文化厅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共同承办。
展览分为香港女装长衫的历史沿革、香港的长衫因缘、长衫的缝制、长衫潮流下的香港商品广告四部分,全面讲述清末至今以“香港长衫”为主题的香港女性服饰的沿革和演变,长衫行业的变迁,长衫的制作工艺以及一个世纪以来香港女性与长衫的精彩故事,带您品味香港百年时尚韵味,感受香港社会和女性地位之变迁。
本次展品中还包括朱玲玲、苏玉华、林黛、狄娜、利孝和夫人,梁洁华,华慧娜等香港明星、名媛的长衫。展览将持续至7月17日。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段小红

河湖“三乱”整治新突破 竹箦河10多年“乱网”一朝拆除
省级劳模念好致富“榛”经
汨罗爱心之家被授牌为省级“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清远有十六万多市民“网上祭英烈”,他们都说了什么?
市质监局组织开展全市水表计量检定授权站复查考核
百年“长衫” 流风余韵
暖场成马 成都马拉松博览会将在新会展举行
常德经开区康家吉中心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会议圆满召开
织里童装:集群聚焦主业 创新提升实力
市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原支队长王洪生滥用职权案一审开庭
人民满意,期待教育带来更多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之三
苏州重点道路运输车辆将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共建共治共享幸福云岩
“帕金森病日”昆医附二院举行大型义诊 患者植入脑起搏器可享医保报销
十堰市纪委严明五一端午纪律要求 严防“四风”问题反弹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全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双安双创”工作
首家省医师协会康复培训基地落户顺德
我市多地召开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