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初,无锡成功跨越万亿gdp大关的喜讯传来时,全市广大干群击掌欢庆,城市发展的新高度带给市民满满的自豪感。“万亿后”的无锡,期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诗和远方”。在这个节点上,全市召开了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观摩、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智能制造推进会,前三个月的亮丽成绩单让人们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击鼓催征,展翅更高处!聚焦高质量发展,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这次会议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为全市未来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校准了方向。出席会议的相关板块、职能部门、单位负责人倍感振奋:一季度“开门红”局势喜人,二季度乃至全年的既定发展目标催人奋进,我们要不负韶光砥砺前行,努力推动今年全市经济的高开稳走。
高质量发展,我们努力走在第一方阵
站在4月看“开门红”,不是沉醉于春光,更需深思“高开”后的发力点。
“跃上万亿新台阶后,落实高质量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前不久江阴下发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提出要全力打响“制造业第一县”品牌。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挺进,推动以16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不断提高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聚力聚焦以光伏、风电为主的1000亿级新能源产业,以特钢、石墨烯为代表的特色新材料产业,以500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1000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深耕厚植。加快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从产品制造商转向系统集成商、投资运营商及服务提供商,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全面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利润率、赢得新空间。
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阵地,“要继续走在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无锡高新区将坚持“高”“新”产业发展方向,确保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增速不低于两位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不低于64%。为此,将实施“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重点人才不少于40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不少于40名,科技企业不少于600家。继续实施“产业唤醒计划”,大力推动产业“四化”,全年计划投入50亿元完成4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培育10家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工厂)。同时,全年计划盘活低效用地3000亩; 力争招引投资超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10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0个; 力争招引到位注册外资不低于12.8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在一片“白纸”上绘蓝图的太湖新城,理应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市政协副主席、太湖新城发展集团党委书记丁旭初说,紧扣“生态环保示范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的目标,太湖新城将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水平,奋力开创新城建设发展新局面。目前,众所瞩目的雪浪小镇建设已提速。近1个月内,阿里云et工业大脑、天池平台、海创(无锡)工业互联智慧谷等项目相继签约落户雪浪小镇,这三大平台将为全市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服务。计划于6月底、7月初召开的首届雪浪大会准备工作也在抓紧推进,大会筹备组在走访调研各大板块制造业企业的基础上,正精准对接全市318家“两化”融合的重点企业,动员企业家积极参会,利用大会汇聚的一流创新资源,解决企业在智能化升级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为提升无锡制造业水平作出贡献。
抢占制高点,打造智造强市特色名片
如何推动“万亿后”的无锡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全市上下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会上,人们清晰看到:无锡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抓牢抓好制造业,而现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必须要全力抢占智能制造发展制高点。
抢占制高点的努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一以贯之促转型,”惠山区委书记李秋峰介绍,惠山区将坚定不移地将智能制造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加快创建“无锡领先、全省一流”的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 突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培育工程、各类智能制造企业示范引领工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创建工程“三大工程”;实施好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升级、装备创新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提升、“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六大行动”; 全力将惠山智造打造成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特色名片。
智造强市的打造是系统工程,职能部门酝酿新合力。市经信委主任周文栋表示,除了以示范企业带动面上企业进行智能改造,我市将加强智能制造支撑能力的建设,培植能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帮助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改造能力,“目前,我市已建立智能制造服务商企业库,通过筛选确立了工业云平台服务商10家、方案服务商20家。”从政府扶持方面,市财政今年将拿出8000万元用于智能制造专项扶持。接下来,我市还将出台智能制造扶持系列政策,把原来归入技改项目中的智能制造政策单列出来,使施策更具针对性。“为智能制造持续提供第一动力。”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说,智能制造重在“智”字,智能制造发展要行稳致远,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今年市科技发展资金的80%都安排在技术创新引导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以期对产业发展、对智能制造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市科技局将通过“一所一策”支持本土科技资源就地融合转化,建成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无锡分中心、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以及办好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洽谈会、“创新创业院所行”等重大活动,来更好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便利桥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集聚到无锡、发力在产业。
国企是引领全市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国联集团董事局主席高敏说,国联集团在实业和金融方面同时发力,继一棉集团的智能化改造后,华光股份将在退城进园时全面提升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国联集团的投资方向将更加聚焦“未来产业”,目前正和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协商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物联网等加大投资,争取打造未来新的产业增量。
做好“加减法”,腾出空间引育优质项目
如何延续一季度的喜人态势,写就全市经济高开稳走的年度新篇?这次会议给出答案:主要抓手还是重大项目建设。
“巩固经济运行良好开局的势头,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市发改委主任张明康表示,关键要做好“加”“减”两篇文章。“加”的关键是要做好第一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及早筹划第二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产业链,有选择性地招引,多招引那些能“补链”、“强链”甚至“造链”的项目,从而增强产业的自我“造血”、循环能力。“减”就是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省下达的去产能、减煤减化等重点工作任务,淘汰低效供给的“散乱污”企业,腾出产业发展空间,助力产业转型驶入“快车道”。
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如何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宜兴市委书记沈建认为,就经济运行和亩均产出的现状而言,宜兴对高质量发展、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愿望最为迫切,但宜兴在做“加法”之前必须先作好“减法”。这几年,宜兴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原来零散的1000多家化工企业不管是环境压力还是安全生产压力都很大,到去年底已经减少到500多家。以“断腕”的决心,宜兴提出用两年时间再减少250家,为做“加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到目前为止,通过优质项目的加入稀释原来不是很健康的低端的产业结构,这在宜兴已渐露端倪。接下来,依托锡宜一体化,宜兴还将全面强化项目引育,狠抓项目增后劲,以支撑未来的经济发展。
致力于“争做全市增长极”,锡山区今年以来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展现出新气象。18日,总投资30亿元的尚品宅配工业4.0项目华东生产基地在锡北镇开工建设,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社会化物流等闪耀着“智能”光彩。锡山区委书记顾中明说,现在引进的好项目,大多符合智能制造的要求,技术含量、产出效益都较高,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贯彻此次会议精神,锡山区将对标先进地区的思路举措,虚心学、顶真做、全面抓,全面发力抓项目,在持续强化成熟产业项目招引的同时,扎实推进企业技改提升,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载体以及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的招引储备,确保及早完成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本报记者)
“饮马山泉号”冠名列车首发 天然涌泉水走进云南高铁
贪图便宜吃大亏 劣质电热毯要不得
深圳推进物业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已移交报送19宗
伤 逝
总用一边牙咀嚼,危害有多大?
"万亿后"的无锡,期待更进一步的"诗和远方"
前进区组织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演练
世博园百合文旅创客工场昨日亮相
牢记初心铸警魂
市住建系统各级党组织以多种形式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溆浦芦笋成脱贫致富“香饽饽”
老年大学办到福利院
哈市今天最高温33℃ 紫外线“挺强”夜间有雷阵雨,早晚温差大,周五之前大多晴间多云
永定区:检察官在涉法涉诉联合接访中心值班了
“面霜之王”LAMER虚假宣传被起诉 网友:知错得改
我市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圆满结束
韩立华主持市委深改组会议
北京市通州区将建大运河水梦园湿地 实施平原造林
海南高招计划6月中旬公布 优质高校招生人数将增加
父子俩上门讨工钱被老板揍扁了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