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正
37岁的如东居民宋坚,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父母在悲痛之余作出了一个决定:捐献宋坚的遗体器官。22日凌晨,宋坚在上海中山医院接受器官捐献手术,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3月30日《南通日报》)
当生命终结时,把器官捐献出去,让自己的生命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这其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为宋坚父母高尚的人格点赞。他们用一种精神诠释了责任,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态度,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极大的贡献。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迁,会使个人的思想、生活习俗等发生变化。在传统观念里,生命的最终归宿无非就是去世后能入土为安。宋坚父母做出捐献器官的举动,无疑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认知,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他们的这一善举除了让肃然起敬,或许还将影响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遗体器官捐献作为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追求的是一种公共的价值理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遗体器官捐献有一定的偏见。不少人认为捐家人的遗体属于不孝,或者认为捐献遗体会让逝者不完整。其实,在面对传统思想带来的不理解,更应该思考市民不愿捐献的思想症结在哪里,应该怎样鼓励和倡导市民加入自愿捐献的行列。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有大约30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去年全国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显然捐献器官数量与需要器官移植治疗的患者数量依然存在差距。
要想破解遗体器官捐献率低的现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大家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生的存在,更应该注重延续,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同时,必须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制度,为遗体器官捐献者提供各种便利。此外,个别地方的遗体器官捐献欠周到的服务,以及有失人性化的流程设计等,都一定程度地打击了捐献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建议通过相对应的鼓励政策,明确各方的义务与权益,让遗体器官捐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为遗体器官捐献者设立“博爱园”,把捐献者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每年举行纪念活动,博爱园就是捐献者的家,待捐献者去世以后,不仅子女来祭奠,红十字会、志愿者也会前来缅怀。
全市第一季度金融工作座谈会召开
打铁花过佳节
做辽源百姓的“食品安全卫士”
坚持“四个全面”狠抓新队员“传帮带”
民进市委会助力“五城联创”倡议书
时评:生命若得延续 便是最大价值
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会使用灭火器材
平原民政局——上半年救助流浪者46人
街头景观树硕果累累自成景
用“手机城管”随手拍 做“三城联创”监督员
【社保局】召开作风建设专题会
我市举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全球华语诗词创作大赛
我市银行保险业举办首届“银保杯”乒乓球联谊赛
长治市交通运输局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
2018宿迁·中国青少年高尔夫未来之星U18赛开赛
金融支付违法犯罪活动多 消费者须养好哪些好习惯?
罗强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
南京出租车行业现"退车潮" 退租比占运营数的1/4
一中女足获2018年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比赛亚军
市统计局开展1月“党员活动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