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今年高考学子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然而,最近一则消息却引起众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作为高考大省,河南省今年出台惩戒措施,对那些被高校录取后“爽约”的考生上了个“紧箍咒”:凡是录取后不入学的高考考生,再次参加高考时,不仅将被限制填报志愿学校数量,还将被记入考生个人诚信档案。
录取不报到,算不算失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网络热评。有人为此点赞,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必要,对于保持高考录取的严肃性有着较好警示作用;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上不上大学是考生个人的事,尤其对将考生“爽约”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表示异议。
一年一度的高考,可谓是人生关键时刻。十余年寒窗苦读,只为此刻临门一脚,因而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在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每年总有一小部分比例的考生被高校录取后,选择主动放弃报到,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不过在笔者看来,“爽约”看似任性,实则其背后或许有现实苦衷,毕竟长期以来的“一考定终身”思维,让考生和家长不得不左思右想、慎之又慎。
从管理角度讲,为确保整个高考招生体系的严肃性、有效性和整体性,河南省出台该项惩戒规定情非得已。作为高考大省、生源大省,每年高考竞争压力非比寻常。现实中,每年总有一定比例的考生被录取后选择不报到,如此毫无顾忌地“爽约”,一方面造成招生名额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一些高校今后在河南省招生计划的投放,因而惩戒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河南省高考招生工作大局。可以说,河南省这种对被高校录取后“爽约”现象说“不”的做法,对考生和家长都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这种做法也起到了“倒逼”考生和家长的积极作用,让他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填报志愿事宜,尽量避免草率的误报、乱报志愿现象。
此次规定出台,固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其本身并非为了惩戒,关键还在于警醒相关考生和家长学会尊重,切不可任性而为。不能把毫无顾忌地“爽约”看作是个人的事,因为实际上录取过程牵动了多方的紧张工作及安排。但是,相关部门还需要在惩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细化工作,保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政府在有效保障高考录取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的同时,还需要关照、维护考生的应有权利,以及“爽约”的具体原因,不能让惩戒的影响和意义偏离其初衷和本质。
(作者:张凡,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我院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及全市会议
教育时评:这山望着那山高?不修“内功”,难成大器
平定县小辰星儿童艺术合唱团获银奖
无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永志带队调研湖东司法所人民调解工作
徐申锋当选京口区区长
惩戒录取“爽约”还需细化工作
李峰就推进枣庄机场建设进行现场办公
温向芳率队调研残联工作: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
惠城区:企业招人政府搭台 多措并举助力就业
隆林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 同比增长7.36%
西湖景区启动夜间偷钓专项整治行动
解放北路泉河大桥主桥主体基本完工
船山区对2018年防汛减灾及河长制工作有哪些部署安排?
常德市武陵区工业园党工委委员、工会主席刘壁一行观摩隆平园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东莞选手斩获省运会 男子双人跳水比赛金牌
【晋城的安全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 “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3)】鲍瑞卿:忠诚生命至上 扛起安全担当
[双创双修]昌江环卫局多措并举迎“五一”
侨圩昔日光彩有望重现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 已征集68件老物件
阳江代表团:期盼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