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蒲城在269个农村建立“党支部+”产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施行“联合党委+产业基地+”产业扶贫新模式,由镇党委牵头组织,成立联合党委,依托“强村带弱村”模式,打造“村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升级版,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思路、新探索、新实践。
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由分散到凝聚的转变,激发出了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
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使多个经济薄弱的村庄与本地强企、强村联手,共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领头雁”和“航向标”;
这是一条红色的纽带,把村干部、企业领导和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让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蒲城县探索“联合党委+产业基地+”产业扶贫模式,使党委站到产业发展最前沿,走出了一条以党建整合资源、统筹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让脱贫工作面临的难题一下子有了答案。党建引领脱贫工作走上“快车道”2016年年初,蒲城县委主要领导利用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县275个行政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依托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三变’改革,进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策,在全省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产业扶贫模式,把群众脱贫致富与基层组织建设、村党支部作用发挥、村集体经济积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创新推广“村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带动脱贫攻坚、农村发展并驾齐驱”的新格局,实现全县贫困户产业脱贫扶持全覆盖,269个“村党支部+”产业共投入财政资金8814.6万元,目前已为236个村增加集体收益697.76万元,让3761户贫困户参与分红,使在园区务工的822户贫困户,户月均收益达到1200元左右。
2018年年初,蒲城县委主要领导又对119个贫困村再次进行调研了解,发现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一些“村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大、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不明显、区域产业规模效应发挥不够等问题。为彻底解决产业发展不大不强的问题,该县研究出台了《蒲城县“联合党委+产业基地+”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细则》《蒲城县联合党委运行规则》,确定由镇党委依托辖区内已成熟并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小微企业、公司或合作社,集中力量扶持打造“联合党委+产业基地+”扶贫项目,在该县形成东北部香菇产业示范区、中北部旱腰带金银花产业示范区、西部奶山羊示范区、南部设施瓜菜和酥梨示范区等扶贫产业示范区,确保全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
抱团发展
昔日“散沙”成“堡垒”
“‘联合党委+’今年可以给我分1910元!这比‘党支部+’就多了近1000元。下一步我也准备养羊,这样收入会更多!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苏坊镇北姚村贫困户李建伟高兴地说。
苏坊镇是蒲城县最西边的一个乡镇,全镇下辖12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418户1249人。该镇的“联合党委+”项目就建于党定村和北姚村,同时带动高义村、姚古村。项目总投资378万元,占地60余亩。项目每年可产生效益约35万元,其中10.5万元用于“党委+”项目的持续壮大,其余24.5万元一部分用于带动的40贫困户分红,每户年分红可达1910元;剩余16.86万元经镇党委研究,在年底根据全镇各村“党支部+产业”发展情况,分发给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贫困户及遇到突发性灾难的村民。“联合党委+”的推行,消除了‘党支部+产业’经营的风险,村上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都稳步增加。
“‘联合党委+产业基地+’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思路,突出‘龙头村’的经济辐射和发展带动作用。根据村与村之间地域关系、历史渊源、产业发展等实际,采取‘1+x’等模式进行联建,也可按照产业相同、地域相连、做大做强的方式,探索推行村企联建等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蒲城县委组织部部长石雨讲到。
该县在组建联合党委工作中,充分尊重各联建村主体地位,坚持“四不变、四统一”原则,即:“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组织关系不变;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运行、统一落实”。为确保项目有效实施,该县要求各镇落实一名镇班子成员具体负责“联合党委+产业基地+”,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兼任联合党委的党组织书记,联合党委副书记由产业所在村的党组织书记担任,并制定工作职责。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召开项目推进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联合党委+产业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
如今在蒲城,各村纷纷抱团发展,“小舢板”变成“联合舰队”,昔日“散沙”逐渐聚成“堡垒”。
截至目前,财政总投资7830万元的16个“联合党委+产业基地”项目全部启动建设。项目联结146个村,预计可产生效益20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2125余户,户均增收1500元;解决800余户群众(其中贫困户320户)就业问题,户均年收益约1.5万元。
叠加效应
脱贫路上“加速跑”
“这不是简单的组合,它的成立有着内在的驱动力。”蒲城县委主要领导讲道。
紫荆街道“联合党委+双孢菇”项目位于黄家村、陈家村、彭村、南阜村四个村,项目总投资789.03万元,占地450亩。其中申请财政扶持资金680万元,剩余的109.03万元在整合了包联部门帮扶的50万元及社会和个人入股20万元后,其余的由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投入39.03万元。“‘联合党委+’项目就是把单打独斗的村级集体经济整合起来,把散乱的各类资金拧成一股绳,系统化管理起来,不仅减少了资金风险,更确保了村民收益!”蒲城县紫荆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韩建军说。该镇的“联合党委+双孢菇”项目,共建设现代化大棚38个,双孢菇粗加工厂一个,双孢菇深加工生产线一个,小型村级食用菌种植产业孵化基地一个,食用菌基础料加工厂一个,食用菌标本展厅一个及食用菌交易市场一个。是集种植、加工、储藏及销售为一体、农业效益短中长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每年销售额约550万元,每村增加村级经济积累约30万元,覆盖125户贫困户451人分红,每户年分红不低于2000元。同时,项目建设期间将有大量工人参与工程建设,可解决就业约50余人,运营期间,可增加固定就业岗位30多个,每年需要季节性临时工100余人,人均月收入超过2500元。
该县“联合党委+产业基地+”模式的推行,不仅强有力地发挥了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更开拓创新资金的使用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模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联合党委+”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为参与扶贫的小微企业、公司、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帮助他们把产业做大做强,提高“造血输血”能力,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劳务报酬和入股分红,为蒲城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联合党委+产业基地+”,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具体指导产业发展,打破了区域限制,发挥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组织优势,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的服务能力。
没有一种梦想,比摆脱贫困更让人意气风发,豪迈壮阔。没有一种力量,比奔向小康更让人百折不挠,排山倒海。在蒲城县的脱贫攻坚大战中,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第一线,党建时时处处显示出强大的威力,蒲城“联合党委+产业基地+”产业扶贫项目,把党建融入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细节角落中,形成“一个产业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一批示范户,一批示范户带动一片致富”局面,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树一面旗帜”的同频共振效应。
用行动说话,是蒲城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蒲城在不断把党建推向新的阶段,在不断地创新扶贫模式,在不断探索着一条能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的党建扶贫新路子。
市图书馆尼山书院成功举办第二期面塑艺术公益讲座
陈创业督查安全生产工作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深化“互联网+出入境”应用 实现科技便民“零跑腿”
【学生习作】爷爷的脊背
市国资委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举行
脱贫路上的蒲城实践
区民政局三项措施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
稀土高新区工会组织开展“内外兼修·美丽人生”礼仪培训讲座
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 清明祭英烈
翠屏区“基层党建+精准扶贫” 引领脱贫奔康新路子
[邛崃市]邛崃市各级各部门迅速掀起“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热潮
【新闻特写】只因一路有你 我们从寒冬走进春天
龙安区领导宋琰琰赴龙泉水库检查指导防溺水工作
资中培育“血橙百亿”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张家界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宣讲党史国史主题教育活动
广丰让文化之乐真正惠及群众
丰乐社区用党建引领社建"星级评比"促党员有责有为
乐业县全面完成乐百高速乐业段征地拆迁任务
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会议
滨海县快推“两重一实”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