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最近正值开学季,一则名为“新生名单惊呆老师”的网帖引发了热议。
  网帖中称,如今小学生的名字有不少雷同,且很多都富有“偶像剧”色彩。在孩子的姓名里,“子轩”“梓涵”“若馨”等成为高频字。有的一个班里就有5个“轩”、3个“涵”,有网友戏称,老师会不会有种给言情小说主角点名的感觉。
  理论上说,姓名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不过在现实中,孩子的姓名都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了家长的文化思考。因此,在更广的范围内,姓名必然会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乃至形成一种普遍的定势。
  在之前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名字往往追求与所谓“五行”互补。而在某一个年龄段中,名叫“建国”“爱华”“援朝”“建军”的人会特别多。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前后,出现过很多名叫“大桥”“铁桥”的武汉人……以上种种,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言情小说、偶像剧,以及之后的网络小说为代表性载体的流行文化逐渐风行。这些作品中,宇轩、诗涵、欣怡等人物姓名,诉诸于内在含义,更加追求字眼本身的文雅和美感,在一片“伟”“丽”“红”中,自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当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一代为人父母后,给下一代起名时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当然,起名之事纯属各个家庭的“内政”。不过,这种现象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调侃,却足以说明,尽管在字眼上显得更为“讲究”和“洋气”,但引发这一风潮的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流行文化。它虽然具备很强的浸润能力,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审美启蒙的作用,但却存在内涵欠缺等问题。
  在这种文化引发的跟风效应下,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特征,摆脱过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
  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本不存在什么是非之辨,也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优劣”。不过,多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浸润浸润,一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来用一个既响亮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名字作为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倒是两桩美事。
  【编辑:朱艳琳】
  (作者:杨京)

百岁老人赵秀花的“家和万事兴”
我市在全省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检查中获佳绩
夙夜勤勉春色满园——永丰推进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小记
19种特殊病症可办理特殊病种
衡阳市建立四项机制全力提升药械监测报表质量
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
2018.08.30晚间天气预报
四川将毒品预防知识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迎江区:尹志军参加指导区人大党组“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民主生活会
总投资逾200亿 4个重大项目落户邛崃
落实《条例》杜绝不文明采摘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专项督查组来日照督查
"唐山大讲堂 新时代宗教领域形势政策与工作"讲座举办
新田中医院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义诊活动
骄傲!桂林已成功完成100例心脏移植,这样的城市全国仅五个
全椒提标残疾儿童救助标准
印台区聚力攻坚勇争先
周口市纪委监察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
加快规划编制 引领城乡高水平建设
淄博市全面放开城镇区域落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