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发新动能 舞活产业链 经开区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金秋十月,长春这片沃土已进入收获的季节,实干的力量和奋进的步伐正催生新的发展动能,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连日来,在长春经开区产业项目建设的“战场”上,一个个重大项目或开工、或竣工,热火朝天的氛围,机车轰鸣的声音,干劲十足的画面,诠释着建设者的成就和价值。经济工作向产业项目聚焦、产业升级围绕产业链发力,用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开区发展的鲜明导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的要求部署,经开区上下进一步增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紧锣密鼓地制定了“作战图”,用一个个具体产业和项目,强化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型发展。
2018年,经开区在建重点项目共计323个,总投资110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71个,总投资767亿元;新建项目152个,总投资335亿元。
在经开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势头盛、心气足。随着一批批“高精尖”项目落地,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力,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续航能力持续增强。比如,在高端装备与人工智能、生物化工、现代服务业以及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上,长春经开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不少产业链的建设进度超过预期。此外,产业内部的“链式发展机制”得到了完善,产业链正在成为经开区经济工作的主轴,产业链企业正在成为全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角。更重要的是,全区各级干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经常性的“充电”“加油”“磨刀”作为习惯和自觉,在深入深化和善做善成的工作实践中牵住了项目建设的“牛鼻子”。
19日,经开区5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在金色的收获季节,交上了让人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既回应着殷切嘱托,也映射着其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的责任,更回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
古人云: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项目难发展。没有项目,创新和开放就没有‘根’。”经开人深知:把抓项目和产业链作为经济工作的亮点就是抓住了重点。实践同样证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项目是支撑发展的基石。项目建设是转型发展的“生命线”,是经济工作的“新引擎”,是民生改善的“晴雨表”,是干事创业的“主战场”。要想转型发展、全面振兴,就必须靠产业项目优化结构,靠产业项目提升层次,靠产业项目增添后劲。没有项目,一切都无从谈起。为此,经开区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区之力,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如今,随着一批批重大项目得以在长春经开区落地、投产,不仅能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释放出最大的辐射带动效应;不仅能满足当前之需,也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所谓,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项目建设有新亮点,产业发展就有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就有新进展,长春经开区发展就会达到新高度。
以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之势就像树木生长,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样赓续的质变过程,令人期许,让人振奋。
正如在此次集中开竣工的项目中,既有具有世界顶级水准的背照式CMOS生产项目,也有将形成覆盖东北三省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冷链物流中心的安能(长春)供应链产业园项目,还有可进一步增加开发区“造血”功能的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工业孵化园区二期项目……众多项目奠定了经开区部分产业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为经开区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设“特色经开”注入了无限动力。
当前,2018年已经进入第四季度。经开区将本着一切为了项目、一切围绕项目的原则,牢记使命、强化担当,坚持拿问题开刀,将问题列成表,分排到位,逐一“销号”,确保横到边、竖到底,全力以赴抓项目、精准施策引项目、攻坚克难促项目。
激昂铿锵的新时代乐章,总是在赓续奋斗中奏响;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蓝图,总是在砥砺前行中绘就。“锚定”高质量发展的长春经开区,随着产业梯度转移、服务梯度优化、工作梯度推进,经济成色更纯、底色更亮、根基更牢。
旗帜飘扬,鼙鼓催征;道阻且长,路不远人。踏上高质量发展征程的长春经开区万力齐发,正在呈现这个时代最美的姿态!
项目建设夯实工业底盘
10月19日,长春经开区5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其中,开工项目25个,竣工项目30个。这些规模体量大、质量层次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项目是经开区“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干出项目建设加速度的一个缩影。
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集中开竣工项目,以工业项目为主,开工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64%,总投资占比53%;竣工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56.7%,而技改项目又占工业项目的近50%,真正起到了投入小、产出大、见效快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工业是经开区的立区之本。纵观建区25年来的发展历程,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一个清晰的脉络贯穿始终,那就是坚持工业立区。沿袭这一脉络,经开区始终坚持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促融合、提效益,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项目大发展、新项目新引擎、好项目后劲足。如今,随着一波接一波的重大项目落地开花结果,长春经开区工业呈现出“强磁场效应”,催生出更多的产业效应、经济效能,为把长春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添砖加瓦,为推动全市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新项目带来新动能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增长极。项目建设正成为长春经开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成为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在此次集中开竣工的55个重点项目中,集中开工的项目包括铁开微纳米、会展商业综合体、派格技改、博泽三期、威斯特环保、金鸿新能源等25个项目,集中竣工的项目包括长光圆辰CMOS、华大基因测序仪、中粮聚乳酸原料及制品、福耀技改等30个项目。仔细考量这些大项目,无论新开工的,还是刚竣工投产的项目,智能化、高端化的特征愈发明显,新模式、新业态逐渐崭露头角。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新动能逐渐增强,新经济雏形渐显,为新一轮转型发展赢得先机。
全心全意扶项目
经开区项目建设日新月异的背后,是全区各级各部门全心全意服务的生动体现。
经开区自建区以来,始终坚持项目立区,把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引擎。特别是在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引领下,经开区不遗余力引进项目,全力以赴建设项目,真心诚意服务项目,通过致力于诚信政府建设、出台“一主八辅”优惠政策、开展“企业服务日”、成立项目服务局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项目建设创造了最优环境,坚定了无数投资者在经开区发展壮大的信心和决心。
尤其在近期,经开区又创新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十八条”措施》,从企业反映最强烈、群众呼声最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入手,重点围绕优化“政务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通关模式、融资渠道”五大方面,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坚决扫除项目建设中各类“阻路石”“拦路虎”,把问题解决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
“十八条”措施不仅首次提出建立对接服务制和会商联办制,实现服务企业全覆盖等创新举措,还实现了项目建设许可、食品经营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放射诊疗许可等多项审批时限再压缩50%或50%以上的新突破。
项目巡礼
“走心”服务 让企业发展 无后顾之忧
“经开区的服务全方位,很‘走心’。在这里发展,我们踏实,而且信心十足!”谈起经开区的营商环境,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振云赞不绝口。
作为区内企业,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在经开区管委会的支持与帮助下,生产运营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今年以来,在经开区大力提升“软环境建设”的背景下,企业更是感受到了来自经开区各个层面的鼓励与支持。
“今年以来,经开区经发局多次开展项目政策对接服务,及时了解我们的项目,派专人跟踪进度,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整体把握进行专项优惠政策的宣导和阐述,并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不断进行辅导和帮助,切实解决了我们企业在项目申报中的困惑和难题。”据邹振云介绍,前不久,经开区项目服务二局还组织了专家团队到公司进行优惠政策的梳理与指导,并针对企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困惑和难点进行了重点解答,打消了企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顾虑,激发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决心,鼓舞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改造。
“长春公司出口海外产品一直采用海运,运输周期长、成本高,成为企业降低产品库存、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的首要难题。” 邹振云表示,经开区立足企业实际需求,大力推动海外运输线路“长满欧”铁路,公司产品通过铁路运输直接送至海外客户,在大幅度降低运输周期的同时,运输成本总体下降10%。通过“长满欧”运输,该公司安全库存量大幅度下降,公司库存的资金占用成本和海外客户产品的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保姆式” 贴心服务 促项目加速
“投资环境好,服务热情周到,在经开区投资建厂,对初创型企业来说是正确的选择。” 19日,在经开区秋季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上,吉林省铁开微纳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国说起了项目落户兴隆综保区的原因。
微纳米高速铁路专用修补材料建设项目,是东北三省首个高速铁路新型高科技材料严寒地区产品项目。该项目投产后将结束东北三省没有高速铁路新型高科技材料的历史。这个总投资11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兴隆综保区仅用半年时间。
“项目进展如此快,真是得益于经开区的贴心服务。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经常带队到现场了解企业需求,我们反映的问题能快速得到解决。”据郑志国介绍,该项目落户兴隆综保区后,经开区投资促进一局、项目服务一局等部门主动靠前服务,通过现场办公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应急问题;开发区管委会领导还积极想办法,多渠道为企业提供支持。“比如积极帮助我们与银行合作,解决资金缺口。在经开区管委会的推介下,我们已和光大银行达成初步意向,央企中国华控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决定注资合作。”郑志国说,正是经开区推出的一系列“保姆式”贴心服务,加速了项目落地,仅用短短半年时间,厂房、场地、办公楼改造已基本完成,企业可以走向市场销售阶段。“这么好的环境,增强了我们在经开区发展的信心。”郑志国表示,企业原来只计划投资一期两条生产线,如今又新增加第二期和第三期投资,投入资金也由原来的2.4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1亿元。

预报济南本周气温还会“抽风” 后天降雨将再度光临泉城
泾阳五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
闹乌龙!海口俩业主房门密码相同 工人进错房间贴墙纸
金山塘坝长出"毒白菜"?
贵池启动2018年首轮巡察工作
迸发新动能 舞活产业链 经开区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赵明君调研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吴蟒成到临渭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餐饮场所燃气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初见成效
我市开展春节前慰问烈属及现役军人家属活动
利津县委书记成秋林到凤凰城街道调研村和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加快实现“四大提升”
市公积金中心进工地调研谋放贷计划
远光的战略眼光:多元并举 多轮驱动
区政府领导到驻区大企业现场办公
今天冰雪彩灯游将迎大客流
源汇区发改委四举措积极提升物价法制建设
滁州明光“四先模式”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市镇联合整治 超载难逃法眼
周师毕业生陈菲菲荣登2018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