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深化改革护生态 绿色崛起按下“快进键”

清远这个农业大市利用生态优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变为现实,绿水青山正蜕变成金山银山。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使得村民原来“零碎化”的土地变成了“一整块”,规模种养殖产业变成了可能。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位于珠三角与粤北山区接合部的清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山清水秀、草繁林茂、石奇洞险,被誉为广州“后花园”。建市之初,百废待兴,以“扶贫开发”为切入口,“体外造血”。为了经济发展,本世纪初,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降低门槛招商引资,经济一度高速增长,gdp增幅曾高达30%,但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2012年初,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清远被列为全省的生态发展区域。以此为新的起点,清远确定绿色发展思路,主动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对传统产业进行“减量”并转型升级,积极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等新经济增长点。
5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清远陶瓷摘掉高污染的帽子,水泥的落后生产线被淘汰,再生金属小作坊被关停,经过技术升级改造,清远传统产业正在经历蝶变。与此同时,清远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广清产业园、清远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的主阵地,逐渐呈现出绿色发展的面貌。
如今,三十而立的清远正抓住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创建的机遇期,深度契合清远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扩容提质的发展战略,按照“承接广州制造,提升清远制造,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思路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系列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更加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黄剑琴
高速发展▶▷ 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发展隐忧
“清远的空气好,环境好,离广州也近。”住在新城城市花园的杨阿姨本是广州人,两年前举家搬到清远定居了。目前,其儿子也在城区石角镇某企业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我姐姐嫁去广州,还被人说是穷远的山区出来的,没想到现在也有广州人来清远定居了。”本地人潘阿姨对邻居杨阿姨一家好奇又惊叹地说。像杨阿姨这样的新清远人越来越多。清远正逐步显示出生态宜居魅力。
事实上,30年前,清远还是广东“寒极”。尽管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且雨量充沛,水系发达,峡谷河流众多,还拥有温泉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却是贫困山区,人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一位退休官员回忆,清远1988年建市,市区规模只是个小县城,经济发展较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百废待兴,穷则思变。2002年,清远市出台了一系列自削“门槛”的举措,以降低客商投资的“成本”——“你发财,我发展”。
通过营造“低洼效应”,清远市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安营扎寨”。白色的陶瓷与有色的再生金属、灰色的水泥被称为清远的三大传统产业。从2004年至2011年,清远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7年保持广东省第一,创造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但这些产业为清远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绿水青山的优质生态资源带来隐忧。
清远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工业发展这条路,可能会越走越窄,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并提出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以新三大定位助力清远绿色崛起。
与此同时,作为广东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2012年初,清远被列为全省的生态发展区域。随后,清远市出台主体功能区考核细则,“生态”逐渐成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在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下,清远开始“绿色觉醒”,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减速换挡▶▷ 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地位
“这里原来是一个拆解铜的货场,现在经过拆建变身餐饮店了。”今年60多岁的拆解铜商老李是地道的清远石角镇人,也是清远最早一批再生铜从业人员,前几年他家的拆解铜生意也搬进了园区。如今,退下来后的老李喜欢到江边抗洪公园散步,“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周末很多外地人过来自驾游。”老李说。
近年来,清远对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电子废弃物拆解污染进行重典整治,全面清理取缔清城区龙塘镇、石角镇园区外非法经营拆解散户共2358家,2013年以来投入电子废弃物环境综合治理资金1.293亿元,已初步形成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体系,修复受损农田260亩、污染场地4个,清运遗留固体废物超过12000吨。
实际上,以废旧金属拆解业为代表的陶瓷水泥产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已成为清远减排转型的重点。据统计,4年来,清远全市没有批准一条新的陶瓷生产线,立窑生产线全部关闭,淘汰产能超30%。
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提出“减速换挡”,坚守生态底线,确定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产生矛盾的时候,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地位。”葛长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于今后发展,清远将通过不同功能区的错位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转移,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中,对连山、连南、阳山3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建立生态调节镇财力保障机制。
早在2011年,清远市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以重点开发区和生态发展区为主,细化到全市85个乡镇街道,明确其职能,赋予其主体功能区,层次推进。将清远的经济开发区、清城区、英德市、佛冈县、清新县划入重点开发区域,将连州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划入生态发展区域,另外将36个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划入禁止开发区域。2016年,《清远市城市规划区生态控制线规划》出台,中心城区内的生态资源规划形成“一环”“二屏障”“三廊道”“四山体绿楔”的生态资源格局。
为严防死守清远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近年来,清远构建“大环保、大执法、大监督”的社会多元共治工作格局;严格执法,持续震慑环境违法行为。
过去5年先后出台了《清远市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实施方案》《清远市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办法》《清远市加快再生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政策,着手对陶瓷、再生金属等行业严厉整治。而对于水泥行业,清远采取的措施为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9万吨,约占全部产能1/3强;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67.9万吨。
完美蝶变▶▷ 昔日贫困乡村变身“绿富美”
“以前的甜橙要运到连州卖,而且才卖2元/斤;现在游客到果场自己摘,卖4元/斤,不但价格翻了一倍,而且还省了运费。”连州市西岸镇青草洞村的村民说。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以来,青草洞村的村民积极做好“土地整合确权”,村民原来“零碎化”的土地变成了“一整块”,规模种养殖产业变成了可能。同时,自发筹集资金建设美丽乡村,大力整改村容村貌,结合村中主要产业(甜橙)和乡村旅游,走“乡村采摘游”模式,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前来体验,村民以此实现了增收。
这是近年来清远探索农村综合改革的缩影。通过“村民自治、基层党建、政府服务”三个重心下移、探索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走绿色农业经济之路,全市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农业大市利用生态优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变为现实,绿水青山正蜕变成金山银山。
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兴起,农业电商和生态休闲旅游蓬勃发展,打造出清远鸡、连州菜心、英德红茶等一批特色农产品。阳山县、清新区、连州市建起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农村电商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今年,央视一套、十三套《绿色中国》栏目以长达2分9秒的专题片,介绍了英德九龙小镇通过土地整合,让贫困村庄变身后花园,吸引游客来这里赏花游玩,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也吸引农民回乡创业的变化。其中,英德九龙镇河头村还成功当选全国百佳美丽乡村。
此外,在清远北部的“三连一阳”地区,“绿色发展”正悄然提速。尤其是今年入冬以来,前来采菜心、游山水、体验瑶族文化的游客不断增加。
经过几年努力,如今清远农村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很多农村老大难的问题,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看到农村未来的希望,主要表现在党组织核心作用得到明显增强、村民自治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积极发展活力得到明显提升、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
深化改革▶▷高端大项目扎堆 助推绿色崛起
2015年10月18日,神华国华清远电厂举行2台100万千瓦机组新建工程开工仪式。启动的一期工程,工程投资额为89.76亿元,计划于2018年实现双机投产,年均纳税可达6.78亿元。
不到一个月后,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暨清远长隆项目动工仪式在清远举行。该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是清远建市以来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未来将成为集全球首创的森林主题公园群、世界珍稀动植物种群、生态度假酒店群和动植物科研实践基地群、文化创意及教育矩阵于一体的世界级森林综合体。该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将吸引游客数3000万人次,创造年产值超百亿元。据估算,清远长隆将带动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就业达20万人。
紧紧咬住绿色发展,清远改变以前工业粗放发展的状况,致力传统支柱产业“减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经济发展出现后劲足、辐射广、整体向好的“绿色增量”。
5年来,清远先后出台了《清远市鼓励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和增强实力的实施方案》《清远市鼓励创业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清远市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清远市商事登记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务求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动力、向创新要动力。除了像长隆、神华国际这样的大项目进驻外,一批拉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就业人数多的项目逐渐“登陆”清远,让清远感觉到了前所未来的热闹。广清产业园、清远高新区更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的主阵地,逐渐呈现出绿色发展的面貌。
截至目前,广清产业园区已与欧派集团、美国美宝、中科院器官移植、渔跃生物等157个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609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797亿元、预计年税收79亿元,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产业板块。
与此同时,清远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第二个国家高新区,并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园区。清远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创新券,华南863科技创新园、天安智谷孵化器入孵企业142家,华炬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孵化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2家,比2011年增加79家,数量居粤东西北地区第二位。
如今的清远,迎来了发展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广清一体化,让大项目有了省级战略的支持。
■记者观察
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
水还是这洼水,山还是那片山,村还是那个村。观念变了,所走路径变了,发展境界就提升了,发展天地就宽广了。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质量不仅是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区域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良好的环境质量不但是创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对吸引人才、吸引投资也很重要。
清远市提出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三大定位都离不开绿色生态。清远要实现绿色崛起,就意味着它要走一条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意味着清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山区实际,首要考虑发展生态经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新路径,是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必然选择,同时也顺应了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实践证明,清远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兼顾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持续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互动双赢。

宁波防台风应急响应调整为IV级
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召开枢纽式管理项目中期评估座谈会
有多少人去西藏,只是为了这些地方!
冷水江市召开十届市委第三轮巡察工作对接会
望花区田屯街道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活动
清远:深化改革护生态 绿色崛起按下“快进键”
学校建起民族活动室
太和县“五步走”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
汶上正式启用12349养老信息服务中心等项目
邱县召开秋季农林生产工作会议
美防长说无计划暂停更多美韩军演
全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我市机关党员干部谈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改革再深入”
四川江安县一工业园区发生重大爆燃事故已造成19人死亡
行政许可信用信息(2018年1月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审批)
确保数据真实性 海口严查虚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行为
出入境管理局为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加油助力
男子滥伐林木被处拘役五个月,处罚金四千元
市民政局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扶贫产品交易会亮点多,记者带您逛会去
有父母陪伴才是幸福哈报小记者受邀观看大型爱心公益话剧《莫克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