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努力 七十年寻亲 仁寿籍台湾老兵后人端午家乡团聚

  眉山新闻网记者 李幸 文/图
台湾仁寿两地亲人见面。
台湾亲人回家。
  1800公里要走多久?对72岁的邹如敏来说,这段路很长,长达近70年。这段路又很短,搭乘飞机只需要几小时。
6月16日上午9点,邹如敏终于从台湾走到了仁寿县青岗乡盘龙村。这里,是她的父亲邹绍云的故乡。怀抱父亲的遗物,走过乡间小路,邹如敏眼含热泪:“爸爸,我们回家了。”
三代人努力 近七十年寻亲
1949年,仁寿老兵邹绍云随部队举家远赴台湾。他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与三个女儿。作为大女儿,邹如敏十分理解父亲的思乡之情。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父亲知道自己回家基本是奢望,所以他很痛苦。但是那会儿生活艰难,父亲要挣钱养家,所以他不能沉浸在痛苦中。”邹如敏说,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亲闲时就会给她讲家乡的事,每逢周末,父亲还会把四川老乡喊到家里吃饭,共述思乡之情。父亲还往老家写过几十封信,但这些信都石沉大海。
“父亲很聪明,会讲普通话、粤语、闽南话,还会一些客家话,所以在外面大家都会觉得他是当地人。”但是邹如敏心里清楚,父亲从来没有忘本,因为父亲在家都说四川话,吃麻辣味,还会打麻将。受父亲的影响,邹如敏也会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一家人也吃得惯麻辣味道。
1968年,邹绍云因病离世,离世之前的愿望,便是回到故土家乡,与亲人再见一面。父亲未能完成的愿望,邹如敏想替父亲圆梦。
2006年起,邹如敏陆续来过大陆四次,目的只有一个——寻亲。邹如敏从父亲那里得知,他约生于1919年,老家在四川仁寿县朱家桥,在大陆最后留的地址是四川省成都市桂王桥东街51号,弟弟叫邹绍青,表哥何开明。
邹如敏根据父亲曾经留下的地址寻找,但离家多年,一切变化太大,她一无所获。2016年,邹如敏把希望寄托在了侄女邹岱屏身上。“大姑以及我们一直渴望找到爷爷这边的亲人,这个愿望在我的奶奶在河南找到亲人之后变得更强烈。就像两张拼图一样,爷爷这边找到了亲人,拼图才圆满。”邹岱屏说。
今年3月,邹岱屏在网络上发布文章《台湾孝孙替爷爷寻四川家乡亲人:“这是我们三代人的心愿”》,引发网友关注。邹岱屏希望通过网络找到失联近70年的四川亲人。
在媒体的帮助和警方的努力下,仅仅过了三天,邹岱屏就得到消息:找到爷爷邹绍云在成都和眉山仁寿县老家的亲人了。很快,双方便约定,今年端午,在仁寿老家见面。
邹国良:
多日的忙碌 只为那一刻相见
16日早上5点,仁寿县青岗乡盘龙村,73岁的邹国良早早起床了。吃过早饭,收拾一阵,邹国良接到电话:台湾亲人从双流出发了。
两天前,邹国良就和老伴儿廖茂华到场镇买了水果瓜子糖以及四串鞭炮。老人从电视上看到,欢迎客人,要挂横幅和小彩旗,因此也买了小彩旗,花30元做了一条横幅,红底黄字的横幅写着:热烈欢迎台湾亲人回家团聚。为了让家里看起来敞亮一点,一周前,邹国良还将自家墙面重新刷漆。新墙的一角,燕子筑起新巢,这个家,静待来自祖国台湾的“归燕”。
做九大碗的师傅15日下午就忙开了。农村的习惯,逢喜事摆九大碗,以前这个家的小院最多摆过两桌宴席,还是过年的时候。这次,邹国良定了6桌。桌子一摆,加上晓得他家情况来看热闹的村民,小院内外一下拥挤起来,想着台湾来的亲人,邹国良说:“这是我这辈子看到家里最热闹的一次。”
邹国良家不远处,一幢二层的小楼全贴上了白瓷砖,翻新后,已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一个簸箕,才把岁月拉回了70年前。“这里是幺叔几兄弟过去居住的地方。簸箕就是幺叔谋生的工具。”邹国良说,“翻修之后,是我们几个亲戚住这儿。”
对于幺叔邹绍云,邹国良的印象不多。“幺叔去台湾时我才3岁多,但爸爸生前经常提起幺叔。”邹国良回忆,小时候家里穷,幺叔十多岁便开始谋生,“胸前挂一个簸箕,在青岗、富加这些地方卖烟糖。后来生意不好,亲戚招呼他去成都卖。”邹国良记得清清楚楚,父亲讲起幺叔,还有几分得意:有次去成都凤凰山机场卖烟,幺叔被一个长官看上,说他机灵,可以做机师,于是推荐邹绍云读了空军学校。没想到这一去,再未相见。
邹如敏:
寻根祭祖 泪洒故乡
另一边,邹如敏一行5人从台湾出发,因为天气,航班延误了。邹如敏心里很忐忑,生怕这次回家不顺利。侄女邹岱屏一旁安慰大姑,好事多磨,放宽心。
15日晚,飞机平稳降至双流机场。16日一大早,邹如敏一行便出发赶往仁寿。
“欢迎台湾的亲人。”迟到近七十年的见面,此刻终于兑现。邹如敏与邹国良手拉手,久久不愿松开。“快看像不像爸爸?”“像,很像!”看到邹国良,邹如敏说,“我们邹家人脸型瘦、鼻梁高,这些特征很符合。”说完,邹如敏给邹国良拍了一张照,传给自己的98岁的母亲,告诉母亲,这是仁寿的亲人。
从村委会停车的地方到家的距离只有200米,一行人走了十余分钟。3米宽的乡间小路旁,一片绿油油。快到家门口,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起,邹如敏看了看远方,枇杷树、玉米地、小瓦房……父亲的回忆、寻亲的记忆涌上心头,她摘下眼镜,流下两行热泪。
一路上,邹如敏怀抱父亲的遗物——一件深蓝色外套。这次回乡有一项重要的仪式——祭祖,邹如敏准备替父亲将衣服烧给爷爷奶奶,也就是父亲的父母,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回来了。
盘龙村乌龟山,对着祖坟,邹氏家族站得整整齐齐,磕头鞠躬,诉说家常……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祭祖啊。”邹如敏回忆,每年清明,中国的传统习俗要祭奠先祖,但在台湾的他们却不知道祭奠谁。于他们而言,清明节相思无处寄托,只剩冰冷的三天假期。这次的祭祀,她和亲人们站成一排,邹如敏觉得,自己终于有“根”了。
“我们共同举杯,欢迎台湾的亲人回家!”祭祖结束,大家回到邹国良家中。小院内的人越来越多,6桌全部坐满。东坡肉、东坡鱼配上了金门高梁酒。“什么口味我们都可以吃,家乡的味道,吃得惯!”邹如敏举起杯子,笑得很开心。
台湾、成都、眉山,三地寻亲,割舍不断的是浓浓的亲情;一别数十载,各自无两宽,如今,三代人的夙愿终得实现,后人寻根圆满,老兵亦魂归故里。

[双创双修曝光台]抢工图快应推倒重来
“曲江读书周”活动启动 大唐不夜城成了阅读一条街
姑苏区大院邻里共筑“露天植物园”
找工作备战考证 大学生提前返校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揭牌
三代人努力 七十年寻亲 仁寿籍台湾老兵后人端午家乡团聚
八旬老人迷茫站路边,城管询问后助其回家
阳江游客途中生病 瘦小女导游一路背着游客过关
政和县建设首个精神卫生中心
昨天早晨柯桥一处天然气管道泄漏起火
海口开通扶贫领域信访举报“绿色通道”
五里牌街道开展垃圾分类推进会
梁溪加速焕新 棚改地块今年全部启动征拆
房山2018年前九月查处环境违法557起
我市出台方案全域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全面建设生态美丽乡村
手机SIM卡一直在变小,以后就没有了?!真相是......
清原满族自治县“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双虹小学新建革命史迹陈列馆 运用光声电一体技术
夏邑县人社局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专家提醒广大女性预防肾脏病:多喝水 不憋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