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计》改编自京剧。 /佛山粤剧院供图
佛山新闻网讯 佛山日报记者何敏华报道:最近,佛山粤剧院的“周末大戏台”推出了粤剧折子戏《铜网阵》《子都惊魂》《沧洲道上》《竹林计》《失子惊疯》,均是根据京剧、婺剧进行移植改编,受到不少戏迷的喜爱。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粤剧就掀起一股向其他剧种借鉴的潮流,吸收京剧、昆曲、汉剧等剧种的优秀剧目及表演技巧。编剧李少芸以昆曲《忠义烈》为原本,编写了粤剧《鸳鸯泪》,又改编京剧《红鬃烈马》为粤剧《王宝钏》。1957年,粤剧名伶芳艳芬和新马师曾排演粤剧《王宝钏》,有意识地保留大量京剧的艺术特色,演出“三击掌”“别窑”“回窑”等传统排场。粤剧观众耳目一新,深受感染。目前粤剧折子戏移植外来剧种的情况更是越来越多。
佛山资深粤剧人赵毅生也通过移植外来剧种改编过很多粤剧折子戏。他表示,现在很多粤剧题材的剧目都已经演过并过时,省内各专业团体很多都取材外地剧种的剧目进行移植改编,采用广东语言的规格和版式进行重新创作。
“在粤剧编剧非常缺少的情况下,借用一些外来剧种成功的作品,对丰富粤剧的剧目是有必要的。”佛山粤剧非遗专家梁国澄强调,移植并不是照搬,或者感觉到明显的外来剧种痕迹,而是必须按粤剧本身的规律和特色进行再创作,使之化为不同于原剧种的粤剧。
佛山青年编剧苏隽认为,移植最正面的作用是学习,移植的都是剧种的精华,对于改编的作者或者是演员来说,对提升其技艺都有好处。但要坚持不能把移植代替原创,光移植外来剧种是满足不了本地观众的,因为会少了本土人的情怀。
2020年全省三年毛入园率达90%
我市办理第十三批环保信访件
雨山区采石小学走访慰问老党员 组织关怀传党声
上海驾培业调查显示 一些驾校只顾收钱不负责任
铲除"社会毒瘤"警方开展打击“套路贷”犯罪专项行动
巧借京剧皮囊 赋予粤味灵魂
淮上区民政局慰问维和士兵家属
一位老兵的精神遗产
新都区三河村努力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缺乏问题
市洋河新区——持续掀起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热潮
张建慧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我市开放发展工作
建始县民族医院火车站“欢迎老乡回家过年”
洛龙区梁屯村村民有了“自己的专属银行”
车顶装“蜘蛛侠”等玩偶 交警:今后将对此类行为进行整治
信号灯为何频繁停电?荆州交警揪出“借”电者
督查节后返岗 强化工作纪律
东莞地铁国庆“送客”124万人次,同比增长16.85%,列车正点率100%
市政协十四届二十一次主席会议召开
今日关注:市区形成10分钟如厕圈
邵武市供电公司:“电力安全知识”走进小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