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韶霞
每次走到人民广场,王晋临都会驻足停留,忘掉疾驶而过的车辆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穿越时空,走进让他魂牵梦萦的那座大院——澡堂院。
他说,澡堂院是他记忆中的一幅画,是他儿时的港湾。那里有他童年的伙伴,有他温馨的家……
澡堂院大门。王晋临 提供
老黄华街。张安第 摄
扫码观看视频
1 清贫却别有一番情趣的大院生活
一个春暖花开的上午,王晋临童年的记忆如同电影镜头一般,慢慢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王晋临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现是市关工委的一名干部。1969年他们家以400块钱的价格,租赁了黄华街26号院内两间古旧楼房,租用期10年,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代。
回忆起小时候,王晋临脸上荡起烂漫的笑容:“老黄华街是老晋城一条繁华街道,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听老人们说,明清时期,南下北上的商人经过老晋城,因为这个院子里有一个“澡堂”,他们便来这里洗去一路的风尘,稍作修整后,重新出发。所以这个院子有了“澡堂院”的名字。
这个大院位于黄华街北段的东边,紧挨人民广场,全院大约五六十户,300多口人,从黄华街进入可以穿行到驿后街,居民们俗称“穿心院”。大院内串联着四五个小院,每个小院又住着十几户人家。王晋临家所在的小院内住着大约10户。他们家的两间小南屋,阴暗潮湿,是个百年老房,古旧的木楼板,走上去“吱吱”作响,下大雨屋内常漏水,上楼还需从外面走共用楼梯……
这个大院虽然简陋甚至有些破旧,却记录着王晋临和他的小伙伴们童年的一个个微笑,一份份快乐。
“当年的大院充满活力,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是大院的主力军。”提起童年,王晋临爽朗地笑了。记忆中,每年国庆节一过,男孩子们就开始攒钱,为过年买鞭炮做“储备”,一分一分地攒,就等过年比谁买的鞭炮多。那时候,他们还会在炮屑里捡出没有炸开的小鞭炮,然后一个一个从中间掰开,四五个聚在一起,用火柴点着,瞬间,黑色的火药变成红彤彤的火团儿。“那一刻我们最开心。”王晋临说。
这个院可谓是一个大杂院,住的有原来一机、古矿、电机厂、塑料厂等厂矿的工人及家属,有老晋城的城镇居民也有农民,但大院邻居的淳厚善良,深深刻在王晋临幼小的心灵里。
大院共用厕所,居民们每天调煤“圪戳”火,生活局促,但处处见真情。那时候,拉煤是件大事,谁家拉来的煤都堆在大院门外,不等主人召唤,邻居们这个拿铲子、那个拿“箩头”一起帮忙。逢年过节或是谁家改善生活,粽子、月饼、油条、甜饭……准会让自己的孩子挨家挨户送一圈,自己家吃得才安心。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澡堂院里互帮互助、不怨天尤人,那股顽强生活的劲头,现在回想起来都让王晋临热血沸腾。
2 他们见证了澡堂院的“蝶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澡堂院早已被喧嚣淹没、黯然消失,每当看到有关黄华街的老照片,都会勾起澡堂院居民们满满的回忆。
邢保太是与王晋临从小一起玩大的伙伴。“澡堂院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移动公司大楼。我在澡堂院生活了30多年,当时我家几口人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很不方便,但印象深刻的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记得小时候,晋临的父母下班回来晚了,我妈就会叫晋临去我家吃饭。”今年55岁的邢保太说,多少年过去了,跟这个院子的感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刘光亮,比王晋临小几岁。在澡堂院生活了20多年的他,说起澡堂院的人和事仍历历在目。他家就住在澡堂院紧临黄华街街面,进大门第一家。虽然是二层楼,但面积并不大,住着一家三代七口人。由于房子年代太久,用晋城的老话说“老个瑟瑟的”。院子没有自来水,居民吃水得到小东关或小西关去挑水,一担水1分钱,挑水的时候经常是排好长的队。而且院子没有下水道,只有一个旱厕。
上世纪90年代末,黄华街迎来大规模拆迁。“当年,看着澡堂院的一砖一瓦被推倒,我们的心情很复杂。”刘光亮说,他们期盼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对在澡堂院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那份牵挂难舍难分。“对老院子和老邻居们的眷恋之情,根本放不下。我爷爷奶奶一说要拆澡堂院,心里就不是滋味。”但是,为了不拖城市发展的后腿,支持旧城改造,澡堂院的居民们还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着不舍和对未来的期许,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
当年拆迁时,王晋临一家已经搬离澡堂院,在附近盖了一院房,这个院也在此次拆迁范围内。退休多年的父亲第一个在拆迁协议书上签了字。他说:“政府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应该积极支持。”那时候,王晋临家还能再盖两间房,多要补偿,而且手续也都办好了,但一听要拆迁,父母坚决不让再盖,他们说不能在这个时候占政府的便宜,想要过上好生活得靠自己!
提起当年的拆迁,尚胜利最有发言权。他生在澡堂院,长在澡堂院。当年,只有20多岁的他是建设路社区的副主任,负责黄华街东面的拆迁工作,澡堂院正好在他负责的范围,老邻居的纯朴、善良,现在想起来都让他感动:“他们没有一个私自加盖扩大自家面积的,每家都拿的是一平方米800块钱的补偿款。”
“黄华街是老晋城的商业中心和地标,地位相当于北京的大栅栏。沿街多是卖杂货的小百货店,有理发馆、旅店、小吃铺、文具店,满满当当,住在澡堂院,我们引以为荣,我们都是住在城中心的人。”说起这些,尚胜利笑得很开心。
如今的黄华街,从人民广场一直延伸到了白水街,街长楼高、车水马龙。从拆到建再到如今的一片繁华,王晋临他们见证了澡堂院、黄华街的涅槃重生。
3 生活随着黄华街的变迁而变迁
随着黄华街的变迁,澡堂院居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哥哥结婚时,住的房子大约只有12平方米。我结婚时不得不用组合柜当隔墙,勉强娶回了媳妇。”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王晋临兄妹四人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汽车和各类家电样样齐全。
当年,尚胜利家楼上楼下加起来只有40多平方米,他大伯家住在楼上,他家住在楼下,爷爷奶奶只能挤在一间更小的侧房里。如今,父母有房子,孩子有住所,过着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安乐生活。
邢保太先后搬了几次家,住房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
刘光亮与父母也不再挤在一个屋檐下,现在住的房子采光充足、干净卫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空间。
……
当年澡堂院的居民,一部分回迁到了现在的黄华街社区、白云社区等居民区,更多的人各奔东西……
当年大院里的孩子们如今有的当上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奋斗在各条战线,有在晋煤集团的、有在卫生系统的、有交通战线的,有的还在外地,虽然各有各的生活,但一有机会就会聚一聚,一起聊聊天、一起交交心,谁家孩子结婚、父母生病,大家都会去帮忙、探望。前几年,王晋临家女儿结婚,邢保太等邻居专门来家里帮忙。
虽然他们道别澡堂院,分散在不同的小区,但从小一起大长,那份朴素和发自内心的感情,一直深深埋在他们的心里。
4 澡堂院的精神代代往下传
澡堂院虽然没了,但邻居们互帮互助、积极乐观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大家,成为他们为人为世的态度。“大院的记忆和经历是我们一生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王晋临说。
在王晋临的记忆里,虽然父母都有工作,生活仍捉襟见肘,但父母从不抱怨。父亲还常常教导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像澡堂院的老邻居们一样,互相帮助,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
王晋临的父亲是凤凰山矿的一名厨师。为了让辛苦的一线矿工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饭,他出满勤、干满点,连春节也坚守在工作岗位。工作上他吃苦耐劳,受到多次表彰。他还曾代表晋城矿务局参加全省煤炭系统厨师大比武,他的拿手菜“烧大葱”荣获了金奖。“回来后,父亲高兴地和我们说,省领导都接见了他。”王晋临说,父亲把政治荣誉看得非常重,对经济利益看得很淡薄,家里的墙上贴满了父亲的奖状。
王晋临的母亲当过驿后街建国市民大队的干部,她关爱街区内的每户居民,尤其体恤“五保”户、困难户,她想办法挤出自家的口粮,贴补他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激励着王家的后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赶上好时代的王晋临,1979年秋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太原电子工业学校录取,当时,家里可是高兴了一阵子。参加工作以后,王晋临和同事们和睦相处,工作努力,屡屡获奖。2016年他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并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王晋临的哥哥曾是下乡知青,后招工到了江淮机械厂,他钻研技术,成了一名出色的钳工,2016年从市热力公司退休。两位姐姐通过招工有了工作,如今儿孙绕膝生活美满。
更让王晋临骄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继承了祖辈的传统。王晋临的女儿上大学时就入了党,2016年9月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和他一样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女儿组建的小家庭去年还被晋城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
“我们兄妹四人的儿女共有8人,其中有2名党员,2名研究生,其他都是本科生。有的在北京创业,有的在本地上班,他们都是通过考试、招聘等方式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如今孩子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以饱满的热情努力着、奋斗着!”
刘光亮、尚胜利、邢保太……这些从澡堂院走出来的人,每一个人都被澡堂院的精神所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澡堂院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黄华街也彻彻底底变成了繁华的时尚新街。王晋临兄妹以及大院里的小伙伴们,生活也如古老的黄华街、老晋城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晋临知道,老院虽然消逝了,但在老院淳朴温情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晋城人,会继续将“质朴善良、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下去。
邵武市供电公司:“电力安全知识”走进小学课堂
恩施州交警靠前部署护航秋季开学
春暖花开 户外活动防过敏
受事故影响 东线高速海口往定安方向车多缓行排队500米
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省“两会”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我的大院我的家】见证了黄华街变迁的“澡堂院”
2018北京影偶艺术周泉州木偶戏精彩亮相
市总工会成立新时代劳模宣讲团
道县完成烤烟移栽2.8万亩
龙子湖实验学校学生在省小学英语故事大赛获佳绩
佳木斯市召开加强测绘行政监督管理工作会议
驰而不息拥军路 军民团结筑长城---固镇县城管执法局双拥工作纪实
龙岩市江西商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重点解读
进一步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何文赴永华村调研
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滑稽比赛暨开封首届国际幽默艺术周亮点扫描
漳浦深土圆满完成2018年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预选工作
吉林市与昆山市签署劳务输出就业(框架)协议
权威消息来了!宝鸡景区与城市将实现"零换乘"
邓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健康体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