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闲来无事,陈达呈老人就会从床背上取下二胡。这时,一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从陋室飘出,那是老人最喜欢的革命传统歌曲之一。透过那激越而令人鼓舞的旋律,似乎可以触摸到老人坚忍不拔、信念坚定的脉搏。
今年84岁的老陈,是天台县传媒中心(广播电视台)的一名退休职工。一辈子的跌宕起伏,老陈已然看淡,这个有故事的老人早已将心扉尘封。人生多磨难,一路多坎坷,但他却坚守信义,贵诺千金。
重阳节前夕,记者找到他位于天台县赤城街道一小巷子里的家中,老人一再婉拒采访。经不住记者一再造访,他终于一吐为快。
“再忙也不能忘了忠诚”
为公——党指哪,冲向哪,不含糊
老陈出身贫农,解放后,未及初中毕业,他就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大熔炉里,老陈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因为性格忠厚、重信守义,部队首长和战友都很信任他。
老陈先是来到东海舰队训练团,接着来到海岸炮兵部队,不久又来到重庆、西安、江西、北京、河南等地。期间,多次受到嘉奖的老陈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他说:“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
那个时候,老陈的双脚一直在路上,一个地方基本呆不上两年,总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从不含糊,更不埋怨。在他的潜意识中,只有对职责的忠诚、责任与担当。
1966年,老陈由北京驻军调到中央办公厅联合接待室,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后勤保障工作。1967年,他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老人的卧室里,一张长一米的接见照片见证了那段珍贵历史。
1969年,老陈回到家乡,成为县广播站仅有的2名技术员中的一员。同期与他一起的不少战友,相继被提拔使用,而老陈仍是个“小兵”,有人担心他会有情绪。谁想他不当一回事,自己该干嘛还是干嘛,踏踏实实,保持本色。
开始的时候,全县只有1个转播站。当时交通落后,老陈外出建转播站,就靠两条腿,但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为将党的声音传到全县各个角落,他和同事一起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几年后,各个乡点都建起了转播站,广播进入了千家万户。他平淡地说:“我从小就担柴走40里路到城里卖,走习惯了,这点路、这点苦,实在是不算什么。”
后来单位配了公用自行车,老陈的工作效率就更高了。去天柱山区安装线路,他把车子骑到山下,然后步行上山,干好后再连夜赶回。每每工作起来,老陈就没有了时间概念。有一年大年三十,为了检修有线广播,老陈还在白鹤镇的万年山上踏雪巡线、排除故障。当地群众过意不去,在完工后,结群把他送出好几里地。1976年6月,老陈父亲去世,因他在山区无法联系,等赶回时,家里已准备出殡。
平日里,老陈肯钻研,通过不断摸索学习新技术,改进了广播的质量。当时兴起多路通讯技术,县里只拨了3000多元,他就自己动手,建起了一台音频发射机,通过电话线与广播电线合用,使部分边远山村响起了广播。
“再苦也不能丢了爱情”
为情——一生情,一辈子,从不悔
面对爱情、亲情,守信是优秀的品质。半个多世纪来,老陈无微不至地照顾病妻孙仿男,用不离不弃谱写了爱的赞歌。今年“七夕节”到来前,弥留之际的孙仿男老人对老陈说:“我还想活得久些,做人真好!”
1961年,回家探亲的老陈在县城遇到了孙仿男,孙是宁波人,当时天台属于宁波专区,她宁波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天台的文卫科。与穿军装的老陈偶遇后,双方顿生好感。次年,两人喜结连理。
有了孩子后,带娃的重任便落到了孙仿男的肩上。当时老陈在部队,家里的活搭不上手。每次回家探亲,孙仿男总是安慰丈夫不要担心,自己会把家里照顾好,同时鼓励丈夫在部队好好工作,干出成绩。
一边是工作忙,一边又要照顾两个孩子,而孙阿姨又是个外地人,压力之下,她的精神出了症状。未及老陈退伍,孙仿男被单位解雇,返回了宁波老家。
1969年,老陈从部队转业后,他第一时间赶到宁波,接回了病妻。在别人的不理解中,他默默承担起了照顾“无业”(1980年被恢复工籍)病妻的重任,这一照顾就是半个世纪。
个中的艰难,老陈从不后悔,更不曾在困难前退缩。他说得很平淡:“我们是自由恋爱,不管有多苦,我也不能把她一个人丢下。”
在家里,不会炒菜做饭的老陈逼自己当起了“煮夫”,他还学会了制作当地的糊拉汰、饺饼筒、扁食等地道小吃。老陈说:“逢年过节,这些小吃别人家有吃,我可不能让妻子孩子委屈了。”
当时,工作忙碌的老陈三天两头要下乡,为了不让妻子挨饿,他总要提前准备好食物。有时还会联系好同事,让大家一起帮忙照看。及至退休,老陈才松了口气,他说:“谁也不想早点老,但为了能把她照顾得好些,早点老我也心甘情愿!”
2015年,孙仿男得了中风,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每天换床单的工作成了对老陈的一大考验。他要先把百来斤体重的妻子抱到另一张床上,然后才可以换洗。这对一个年已八旬的老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从那时起,老陈每天做起了笔记,“食量大小”“药吃了有无反应”“大便是否正常”……都是他要记录的。上了年纪后,老陈担心自己健忘:“一本记完,这一本才开始记不久,但她已经走了。”手拿笔记簿,老陈眉头低垂,黯然神伤。
“再穷也不能抛了信用”
为义——重诚信,有硬气,不忘义
9月底,老陈就近来到农行自助银行,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照上面的一串数字输入卡号,然后放入4400元现金,完成了次月的还贷任务。每月5日是还款日,他从不延期,基本上都要提前一周左右。
到银行贷款是有年龄限制的,八旬老汉还贷,这极为鲜见。没人知道,老陈这是在替儿子在还贷,尽管儿子已先他而去,但他不愿让儿子留下失信的记录。
老陈的儿子原先在江苏经商,曾有过一番很好的生意。一次,托别人加工服装,却因加工厂耽搁了时间,导致货物滞销而蚀本。此后,他儿子又来到宁波做生意,起先做得不错,便贷了36万元扩大经营规模,不想业务出了偏差,经营难以为继,不堪打击之下于2013年撒手而去,留下了近30万元的债务。
白发人送黑发人,老陈遭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打击。其时,老伴身体不好,孙子、孙女还在读书,都需要他支撑,他用顽强的毅力与信念战胜了苦难。他说:“倒下很容易,但我不能倒下,我在,这个家就不会垮!”
儿子走了,留下的债务不能跟着“走”。在老陈看来,子债父偿,是老祖宗留下的老传统,属于做人的基本信用和道义,什么时候都不能变。
老陈找到银行,想补办儿子的银行卡或存折,但因其子相关证件都没有留下,无法补办。他只好根据熟人的提醒,从银行要来儿子的卡号,然后定期将款项打入卡号。
“他贷的是10年期,我知道情况后,在2014年12月接过来继续还,当时还欠廿八九万,每月要还4400元。再过5年,我就全部还清了。”现在,老陈每月有6090元的养老金,原本晚年的生活可以过得很悠闲,说起这突然的变故,老人紧闭双唇不让泪水流出。
抚政办发〔2017〕62号 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抚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
除夕夜市教育局慰问学校值班人员并进行安全督导
税警联合启用自助办税终端 新车上牌体验“便民加速度”
赴十年之约 青川女孩带了一盒子珍藏宝贝重返俄罗斯
陈达呈:用一生守护信义
昭君镇|为留守儿童打造出幸福天地
考生注意:离高考还有一周 带齐“两证一码”
成德工业园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主体工程即将完工
耗时4天,总里程360公里 两大学生完成环青海湖骑行
贵州省五个区域试点“证照分离”改革 取消6项审批
提升信息化水平 建筑工人实现实名制
汤山全域旅游平台上线 可指导农家乐"按需定产"
路标倒在绿化带内 无人过问
城子河区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调度会
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169名选手齐聚宁波拼技能
小伙回乡当瓜农建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甜瓜种植鼓起村民钱袋子
部分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莅临和林县视察
第二届黄山市群星奖(小戏小品)大赛圆满落幕
区总工会开展防暑降温送清凉慰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