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晓钧
正值“金三银四”招聘旺季,而就业市场各种“花样”歧视重现——除了常见的性别、年龄、学校歧视等,颜值、学习经历、海外学历等如今也成为求职“拦路虎”。比如,说到学生干部就容易被人认为浮躁、功利,海归则被误以为“学习差”。
2017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一项调查显示,75.7%的受访者曾在找工作时受到过不公平对待。其中性别歧视相对严重,985、211已经成固定标签,更有人表示,当前除了已不稀奇的户籍和性别歧视,就连出身、颜值、属相和星座也成了被拒因素。
谈起就业歧视,很多情况下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现实中也很难将“歧视”和“筛选”划清界限,因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一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这套标准要么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工作性质,要么代表了企业老总的主观意图,前者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后者则属人之常情。
有些岗位条件艰苦,长期出差加班,对体力有较高要求,确实不适合女性做,那么倾向于招男性也无可厚非;有的岗位需要具备不一般的耐心、细心,或者工作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像幼师、护士等,也是女性占据绝大多数。其实,就连国家公开招聘的公务员岗位中,个别也有明确的性别要求,至于对年龄的限制,对家庭背景的筛选更是固定项目。至于由企业领导的主观看法制定的选才条件,就更五花八门了。
当今社会,有充足的资金就可以到海外留学,基于这种背景,人们渐渐对海归有了新的认识,所谓“海归”不再是精英的代表,也不一定比国内毕业的孩子能力更强,所以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变得更为实际,不再特别看重外在包装。但这也并不说明“海归”一定不如“土著”,人才市场看重的是真才实学,无论什么学历背景,吸收合适的人才才是用人之道。学生干部求职也是如此,尽管有的企业不喜欢有当“官”经历的学生,但这类学生在考公职时却相对吃香,不同岗位各自青睐不同类别的求职者,实在再正常不过。
有些筛选条件看似荒唐无理,但很多情况下其实只是拒绝求职者的一种借口,用来过滤掉更多可有可无的人。有些条件听起来是以偏概全,但倘若求职者成绩优秀能力出众,于众人中脱颖而出,相信用人单位并不忍拒绝,否则这样的单位不进也罢。
不过,在各种就业歧视中,有些是和国家政策有关的,比如户籍门槛导致的户籍歧视,国家对社会生育现况缺乏足够的扶持配套措施导致的性别歧视等,这些则应当通过制度的调整去改变,在最大程度上努力实现才尽其用。
在当前就业歧视难以完全消除、绝对公平不可能实现、用人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身为求职者应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理性看待招聘单位的筛选条件。无论你是“海归”还是“土著”,本科还是硕士,也不管“颜值”高低,有没有当“官”经历,其实都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因为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是不变的主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行业的人才,每个时代都需要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对于个人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农工党市委会赴涡阳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太湖县召开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
青山区审计局综合施策 从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市食药监局参加“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金华市人民医院全自动磨边机及综合验光仪采购与安装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
就业前当学会正视“就业歧视”
衡水市治霾有“鲜招” 手机APP就能发现污染源
夏邑县公安局举行庆“七一”系列活动
剧透啦!今年中山书展十大亮点活动,你pick哪几个?
我市新增9个省级非遗项目
三亚2017年十大幸福民生新闻出炉
团结·智慧·勇气
杭州春节期间实现全域森林“零火情”
2比0完胜四川九牛 福建天信排名南区第三
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
文化委五措并举推进全民阅读
戏精小海豹“微笑”“挥手”还装睡
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孙刘琳王震调研四院团业务用房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作时强调
中秋浓韵相思月,和美邻里创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