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莒县年糕师傅打糕过程 唤醒旧时光里的味蕾记忆


直播日照1月16日讯 年糕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在莒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幼小的孩童总是期盼着父母从集市上能带回一块热乎乎的年糕,来满足自己对美食最初的需求。今天我们去一起认识一位年糕制作人——马成山。
“年糕,年糕。”这也许是每个莒县人记忆中的声音,它的出现,意味着你要寻找的美食就在不远处。而这个叫卖的老人叫马成山,是莒县制作年糕的一把能手,从最初和表弟学习制作年糕技艺,到如今已经二十四年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经济落后,能掌握一门小手艺,便可以养家糊口。如果同一地域学这门手艺的人多了,就必然影响销售,所以,当时年糕的制作方法通常是保密的,有的年糕制作艺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传授,甚至还出现过爬在年糕艺人墙头上偷学的场景。而当时淳朴简单的马成山是幸运的,表弟的倾囊相授,让他缓解了经济的压力。
“我当时学这个,也是为了大人小孩的吃饭,去找了俺沂南那个表弟,学了三四天学会了,来家就干开了。”马成山告诉记者,当时干的时候就觉得害羞,往外走就觉得怕庄里人看着,怕认识的人看着,越干越觉得不害羞了,当了职业干了。
年糕的美味满足了不少人们的味蕾体验,但是年糕的制作过程是辛苦的。当天空还是一片朦胧夜色状态时,马成山就和妻子起床开始制作当天要售卖的年糕了。“冬天就是五点至五点半这个空里起来,夏天四点就得起来,一般一个小时多点就做出来了,六点半就上大集走。”马成山说。
在美食的制作过程中,食材的选择尤为重要。当然年糕也不例外,尤其是主要原料糯米的选择上更不能含糊,它直接影响着食物的口感,现在市面上不仅有糯米,还有糯米加工后的糯米粉供年糕艺人选择。
在年糕制作的最初一步就是把准备好的耙豆洗好、煮熟,然后开始拌糯米面子。“早晨起来再把它拌上面子,倒上水,多少米,多少水是一定的,你要做干了也不行,湿了也不行,湿了就粘了,没法办了,干了就发白,很硬不好吃。”糯米粉在马成山恰到好处的放入适量的水后,便与水亲密地抱成一团,此时,马成山的准备工作做完,开始正式蒸年糕了。
“放上笼,笼嵌上,玉豆面子弄得,要不它就冒热气。”马成山向记者介绍称,随后再撒上糯米、耙豆、大枣,一会再搁面子。
灶膛中的火苗舔着锅底,蒸汽萦绕在锅上,灶房里弥漫着各种香味。在火的作用下,在时间的酝酿中,米面的谷香与红枣的果香充分融合,成就了年糕独有的香甜。“俺常干,熟不熟搭上眼一看,用个东西一试就知道了,熟了再上另一层,一层层地蒸,一般就做七八层。”马成山说。
二十多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那段生活窘迫的日子,在马成山的脸上留下了纹路,但是雕刻出了满脸笑容乐观向上的老人的容貌。如今,人们会为了能吃到马成山制作的年糕,跑到莒县南关大集或一小、四小学校街道上,寻找这个老人。只因为他的年糕,有着自己的特色。
马成山和妻子忙碌了一个清晨,再到他全部卖完,差不多能赚一百块钱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赚钱的行当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年糕的学习热情,也不再像以前偷学时那样的高涨。马成山说,现在这个买卖做的也少了,做年糕太麻烦,年幼的二十来岁的没有学的,有四十来岁的,拉家带口的想学这个生意,维持点生活。
如今,你也许会为了品尝曾经香甜的味道,从业者逐渐在减少,但它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仍让很多人回味无穷、留恋不已。(社会零距离/直播日照记者: 弘强 月粉)

产业扶贫播散“新希望”
上划由市级管理半年多 4条迎宾大道品质悄然升级
田园采摘欢乐多
立足检察职能 推进公益诉讼
诏安建设:开展河道清理 改善水质环境
看莒县年糕师傅打糕过程 唤醒旧时光里的味蕾记忆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第四位
太原市环卫部门强化联动防控扬尘污染
2018.03.16早间天气预报
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宁德市“菜篮子”工作联席会议的通知
科技部党组成员周长奎:以智能产业带动西部大开发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25日启幕 将呈现七大亮点
常州民革、民进、九三学社举行书画摄影作品展
市旅委召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
徐世峰:以身护河“剿”浮萍
遂川县中医院:义诊活动进社区 服务送到“家门口”
送上新春祝福 共叙鱼水情深 刘尚进走访慰问武警消防和通讯仓库官兵
开学首日 南京鼓楼警方出动200余名警力参与护学岗值守
仓廪实而民心安——二〇一七年全市【三农】工作综述
贵阳今年将持续发展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