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选派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员及18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贫困县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帮扶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由14万亩增加到166万亩,帮扶修文县实现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17亿元;
贵州财经大学创新“2 2双保模式”,对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高的农产品,采取订单保底收购模式;对具备一定种植规模、产量较大的农产品,采取订单保障采购模式,构建服务农村产业革命良性运转机制;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推动本区域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结合“学校 合作社 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
在振兴农村经济这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中,全省高校自觉找准定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助推脱贫攻坚,高校责无旁贷。今年4月起,省教育厅在前期产业扶贫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为基石,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全省高校全面开展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工作。
在工作中,各高校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建立健全振兴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高校、政府、企业资源,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高校助推脱贫攻坚和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新路径,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开展博士服务团、教授驻村、科技特派员、万人培训工程、校农直销等帮扶行动,涌现出“牛教授”“羊教授”“蘑菇教授”“西瓜教授”“茶教授”等一批农村急需、农业紧缺、农民喜爱的教授服务团,为各高校开展服务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开阔了思路。
从今年6月起,全省高校“科技贵州小分队”“健康贵州小分队”“教育贵州小分队”“法治贵州小分队”等9个小分队陆续走进革命老区及贫困地区,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农村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遵义师范学院等9所高校还与有关企业、贫困县乡村代表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整合高校、政府、企业资源,服务农村产业革命。
为创新助推农村脱贫攻坚模式,今年6月省教育厅发布了首批高校100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项产业,陆续在修文、湄潭等数十个市(县)推广落地。
全省高校通过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对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开展科学选种、选育等,建立科学的种植养殖制度,推动先进种植养殖技术的实施。目前,已完成贵州多个市县的产品和产地认证,完成了近200种商品的商标设计,部分商标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了注册。
此外,各高校还探索出“高校 龙头企业 政府 保险公司 银行 农户”、“高校 合作社农技中心”等产学研发展助推农村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推广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帮助农户及合作社树立高品质、高价格、高收益的生产理念,通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产品销售,有效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在服务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各高校还不断深化农村产业扶贫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贵阳中医学院充分发挥“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大健康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团队”等平台和人员的智力优势,派出科技人员帮助农民重点发展中药材栽培种植技术,帮助农民增收,惠及农民40万户,创收2亿多元。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打造的“校农结合”升级版,形成“高校集团流通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不仅帮助平塘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两个一类贫困村于2017年率先在全县出列,还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农校对接”大会上作为贵州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向全国介绍。
张德献深入黄家坪扶贫帮困
早春养生防病有五招
宿迁市政协委员评议组听取市教育局提案办理工作
即墨区教体局四项措施强化德育工作
对接大城市 聚焦大企业 引进大项目 武陵打造产业升级先锋区
服务农村产业革命 高校在行动
街道浸水严重,古镇专职消防队派出消防车到场抽水救灾
《人民日报》关注海口 “12345”快速高效排忧解难
举办文艺汇演 社区喜迎中秋
江南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公安部A级涉黑逃犯耿建平太原落网
华容交警护学保畅
致广大市民一封信
卓刀泉南路今日通车 方便附近10万居民出行
连续33天超长高温预警结束
共赴一场山海骑行穿越盛会
中原区卫生计生委对辖区“三小”门店进行集中督导考核
广饶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全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燃气村村通工程进展情况视察
新北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行走访调研新北区生物技术企业
永吉县就业服务大厅升级改造完成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