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0周年:冰城驰援——我们的爱从未走远

地震后,四川德阳的林翰涛随奶奶来哈投亲——
“我在兆麟小学常‘吃小灶’”
  昨天,在西南财经大学读大二的林翰涛向同学晒出了自己的两张小学毕业照,其中一张拍摄于2008年6月,是哈尔滨兆麟小学五年八班毕业照,另一张则拍摄于四川德阳华山路小学。十年来,两张毕业照背后的故事,让小林念念不忘。昨天,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联系到小林一家人。
  2008年5月12日中午,家住四川省德阳市的林翰涛正在学校阅览室参加小学英语竞赛,地震就在这时发生了。“德阳市一夜之间满街都是帐篷,人们露宿街头……我们也住进了帐篷。”小林介绍,5月末,奶奶带着自己和表弟程浙航来到哈市的三姨奶家避震,在这里整整生活了两个月。
  处处受帮助,患难显真爱
  “当时哈尔滨政府和市民对我们特别好,我被安排在兆麟小学五年八班读书,表弟被分配到另外班级。那段时间,同班的小伙伴都在忙着‘小升初’,六年制的我跟同学们一起备考五月,适应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我记得温柔的班主任张老师,给了我最大的关照,经常给我‘吃小灶’。每到课间,同学们都围在我的课桌旁,塞给我笔记本、课外书……短短一个多月的学习生活,我的笑容定格在五年八班的毕业照上……”小林讲。
  程浙航回忆,由于当时身份的特殊性,在哈尔滨得到了不少人的关爱。记得有一次他在三姨姥家将暖瓶踢碎了,姥姥正狠狠地说他时,三姨姥一把拽过他说:“说什么说,不就一个暖瓶吗?早就该碎了!”这份“冰城溺爱”现在回想,真的感动。
  冰城温度“焐热”灾后孩子心
  地震带来的惊慌与恐惧是难以磨灭的,但在小林和小程的“5·12”记忆里,却有着温暖与关爱,这是来自灾区千里之外——冰城的温度。两年前,小林和小程都已就读大学,小林在西南财经大学读计算机财经专业,小程则在南京河海大学读新能源专业,如今,二人都在为考研做准备。
  小程的妈妈林琳当年留在灾区工作,将孩子交给母亲,与哥哥家儿子小林一起来哈的。林琳说:“作为那场灾难的直接经历者,孩子们在那段动荡的时间不但没有影响学业,还有效地保持了灾后心理健康。如今,他们坚强开朗、富有爱心,丝毫没有大灾难带来的心灵伤害。这一切多亏了哈尔滨亲人们和许许多多好心人在最关键时刻给予的帮助和关心,那段短暂的时光将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哈市巡警睡在马路上,被蚊虫咬了一身包,再难再险也要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灾民期盼的眼神终生难忘”
  “一直特别惦记这个地方,三年前,我带着家人回到在都江堰曾经工作的区域看看。”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五大队三中队队长张成章想着曾满是残垣断壁的灾区,看到眼前已完全看不出“伤痕”的崭新城区,他心里别有一番感触。
  和衣而卧睡在地上
  救援物资先给群众
  2008年5月20日,在第一批救援队的救援结束后,哈市公安巡特警支队派出第二批救援队赶赴灾区,在都江堰和成都执行为期两个月的救援任务,当时张成章30岁。
  “我们的车队在路上开了6天5夜,当车队进入四川后,眼前的情景仍然超乎了每个人的想象。”张成章回忆,在车上看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断桥断路,很多村庄和镇子都看不出模样了,特别凄凉。
  当他们到达都江堰后,一线救援的工作已经收尾。张成章所在的救援队主要任务是维护现场秩序,并帮助恢复重建。“虽然当地政府已给老百姓发放物资,但仍有吃不饱的家庭。”凡是有求助于救援队的百姓,他们都会把自己带来的食品等物资先分给群众。
  张成章告诉记者,都江堰是一个旅游城市,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和古城旅游区,但地震后,都江堰市区内直通景区的路都断了,路面破损严重,全是残垣断壁、垃圾和从山上冲下来的泥石流,城市的建筑都垮塌了。“我们都睡在地上,被蚊虫咬了一身包。”张成章说,灾民们也都睡在统一的安置点,当时他们队一共派出50多人,开通了主街路,救援队也看到了重建的希望。
  “想再回灾区看看
  他们的生活还好吗?”
  回忆起十年前到地震灾区救援一线时的情景,作为第一批抵达灾区救援队的巡特警支队特警一大队勤务中队教导员李刚说:“我永远记得灾区人民充满希望的眼神……”
  2008年5月14日,李刚所在救援队到达都江堰市,次日他们就步行30公里前往水磨沟镇。“一路上余震不断,山体还不断有滚石落下,我们负重前行。”救援队冒着危险带着物资到达水磨镇,他们就住在院子里,没水没电,只能喝山泉水。16日,在支队长的带领下又步行40多公里到三江乡抢险救灾。“那时通讯彻底中断,18日救灾指挥部给装备了卫星电话。”李刚在取到卫星电话后,走了将近10个小时,翻过两座超过1500米的山峰到达三江乡支队驻地后,支队才和救灾指挥部取得了联系。
  当天晚上,三江乡因大雨出现了山体滑坡,救援队一边安抚灾民,一边为群众搭建了避雨的帐篷。“我们都睡在大马路上,下雨就得挨浇,那时候挺苦的……”19日,队伍回到水磨镇,以水磨镇为中心在周边地区展开救灾行动。“当时这附近每天都有5级以上的余震。公路被破坏,还有山体滑落的石头等,也不敢和家里说。”参与救援那年,李刚30岁,他怕亲人担心,没告诉家里要去灾区救援,一直等到回来后才打电话报平安。
  “我们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有太多的无能为力。灾民们绝望和希望的眼神一直让我难忘。”李刚说,灾后的场面惨烈异常,危险可能就出现在下一秒,但为了灾民的期盼,即使再危险,再困难,大家也要全力以赴救人助人。
  回到哈尔滨后,李刚和成都的警方一直都有联系,大家经常会彼此问候,他通过新闻也看到了灾区重建后的新貌,“有机会我还要回去看一看,看到当时的灾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我们也安心了。”李刚说,回到当时救灾的地方看看,是他的期望。
哈医大一院呼吸科副主任于世寰:
千里救援20天 惦念整整10年
  “10年了,总是会去打听当年地震时那些患者的情况,知道他们过得都好,我就放心了。” 哈医大一院呼吸科副主任于世寰是我省第二批去汶川地震灾区的医生,他告诉记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救援的20天,仍然忘不了映秀镇家长们的目光,忘不了什邡市的咬人不出声的蚊子……
  于世寰告诉记者,当时哈医大一院一共派出了十几个人前往灾区,他们救援的地点是什邡市医院,患者住在医院的院子里,去救援的医生就在院子外人行横道上搭帐篷。“去的时候是6月份,正赶上四川最热的时候,白大褂每天都湿透,还有那里的蚊子,咬人都不出声。”于世寰说,很多人都问他当时看到灾区景象有没有哭,他的回答是没有,“不是冷漠,是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难过。”于世寰告诉记者,虽然已经是6月了,但余震仍不断发生,他们每天除了要诊治在地震中被尘土呛到的病人,还要宣传各种防疫知识。
  于世寰回忆说,他们去映秀镇宣传防疫知识时,在一所倒塌的学校废墟前,很多学生家长在那里搭起了帐篷,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孩子……地震发生时学生们还在午睡,楼全塌了,几乎没有孩子生还。“帐篷里贴满了孩子们的照片,摆满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于世寰说,最让他忘不了的就是家长们哭干的双眼,这也不断提醒自己敬畏生命医者仁心。一转眼10年过去了,他仍然和什邡市的呼吸科主任保持着联系。于世寰说:“那段经历此生难忘,只愿那里的人们越过越好。”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晓阳:
危楼随时倒塌 选择坚守生命
  从2008年到2018年,汶川地震已过去10年。那一年,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先后派出三批医疗队、共20名医疗队员深入灾区,三批医疗队共接、会诊病人4000多人次,进行了60余台手术。
  “虽然已经过去了10年,但那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这是我们这辈子做医生最自豪的一次经历。”参与当年救援的医生说,知道灾区的人民过得都好,我们就放心了。2008年5月17日,哈尔滨市第二批医疗队由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晓阳率队随省卫生厅医疗队奔赴重灾区广元市救援。此时,广元市各医院由于大量接收转移病人致使医院床位紧张,不少病人只能被安置在帐篷中,“帐篷重症监护室”由此诞生。
  在医院广场空地上搭建的帐篷病房内,哈尔滨市救援队员两人一组,24小时护理病人,密切关注疏散病员的病情变化,确保无一例患者院内感染、死亡的发生。夜间睡眠不足3小时,白天手术照常做,成了队长李晓阳的“日常工作”,当地医生惊讶地说,这个哈尔滨医生简直是“铁打的”。
  5月25日16时20分左右,四川省青川县和甘肃省之间又发生了里氏6.4级的余震,地震发生时,李晓阳和其他医生正在为一个16个月大的幼儿做小肠嵌顿疝手术,病儿来时昏睡,呈现严重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手术,将会威胁患儿生命。地震发生时,手术还未结束,但考虑到孩子的生命安全,他们在危楼里一直坚守在患儿身边,直到脱离危险。
时任省疾控中心消毒所副所长冯立民:
牵挂记忆犹新 过往念念不忘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龙江人民守望相助,作为我省第一批赴四川地震灾区应急防疫队的队员,时任省疾控中心消毒所副所长的冯立民带病赶赴灾区,54岁的他背着20多公斤重的喷雾器,每天行走几十公里对灾区进行消毒,直到8天后累出脑出血住进医院,才从灾区撤出来。
  当记者见到冯立民时,他已经退休在家,不过依然精神饱满,回想起10年前参加救灾的危险经历,他说自己一点都不后悔,“当时我们负责什邡市方亭、皂角、回澜等几个重灾镇的防疫工作,地震现场实在是太惨了,很多地方都被移夷为平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翘首待援的灾民,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我们去救灾,所有人的想法都是能多干点活就多干点,能多帮当地百姓就多帮,根本没时间考虑环境艰苦、休息不好、吃饭和休息的场所简陋。”冯立民说,自己是5月20日深夜到的灾区,第二天一早就直接背着喷雾器开始在残垣断壁处和各处帐篷消毒,防止有传染病出现,“喷雾器有20多公斤重,我也不觉得重,每天走几十公里也不觉得累,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不能出现传染病。”
  白天背着喷雾器消毒三遍,还要指导当地的疾控人员科学喷洒消毒药物,面对灾民对疾病的担忧,冯立民和同事耐心解释。吃过晚饭,当所有人都休息时,冯立民会跟全体队员一起开会,分析白天消毒的成效,吸取经验,布置第二天的具体工作,几乎天天忙到深夜。本来就患有高血压,临赴灾区前,他还患上面部神经炎,一直没痊愈,不过他没把这些事向省疾控中心的领导说,一直到出现头晕呕吐的症状,在救治中心一检查发现是脑出血。
  由于冯立民在灾区忘我的工作,2009年,他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冯立民说:“我是消毒领域的专家,自然灾害发生后,最容易出现各类疾病,我不能到废墟里救人,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冯立民告诉记者,这几天他看新闻,发现自己参与救灾的什邡市重建得很好,想到自己曾为那里的百姓尽过一份力,心里感到很欣慰。

新罗区中街社区召开换届选举动员大会
武汉物流“神器”打通多式联运“中间一公里”
想植树没报上名?快来 这两处植树点新增2000名额
市码头中心开展黄浦江小型散货船疏导专项整治工作宣传
徐立顺:“住在这儿,人也精神多了”
汶川地震10周年:冰城驰援——我们的爱从未走远
上虞茶场将打造成休闲度假胜地
中阿国际贸易大厦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
南岸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8座
我市民政工作获民政部调研组肯定 朱一多陪同调研
高颜值!成功创4A、打造特色小镇...抚州这个地方了不得!
宣传公路运输安全知识
龙文区“双创”发展浪潮涌
在监控盲区撞车 没有目击者 结果他……
七旬老人骑车摔伤 公交司机送医获赞
德州黄河河务局组织第二次专题学习研讨新党章
隆昌市多点发力帮助民营企业发展
中央及行业媒体到我市开展采访活动
转需!日照一高校公开招聘紧缺专业教师!
尚市财政所驰而不息加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