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茶,种出一片新天地

开栏语: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转眼已经走过40年。武陵山深处的恩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生活到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升级换代,从手摇电话机到手机普及,从信息匮乏到网络全覆盖,从贫穷到富裕……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恩施晚报》以民生视角,反映40年来恩施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敢于拼搏、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面貌,激励全州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从今日起推出《恩施纪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所喝的利川红茶就来自这片茶园。
40年,利川毛坝的变化翻天覆地。
改革开放后,毛坝就开始了艰难摸索,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坚持绿色发展,认准茶叶产业发展的路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不仅如此,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一道,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茶产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从种植规模到茶叶品种改良,再到品牌创新,提升产业升级,让群众的荷包鼓起来。10任书记种茶30年就是最好的例证。
产业升级,让这个武陵山深处的乡村从贫穷走了出来。当地随处可见的小洋楼,穿行在乡村道路上的轿车,都为这个偏僻乡镇的经济写下生动注脚,而这些变化都来自田间的茶叶。连日来,记者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听他们讲述40年来的故事。
调整思路,荒山变成座座金山
5月的利川市毛坝镇楠木村,一场山雨浸透了毛坝境内,生态茶乡云雾缭绕,景色更加宜人。
有两大好消息让该村党支部书记田云奇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所喝的利川红茶就来自他的茶园,他刚从武汉领取了湖北省劳动模范的证书。
其实,田云奇最开始并不是种茶的。成年后,田云奇走出山村,来到该市城区,做过食用菌、摩托修理,逐渐富裕起来。
200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田云奇回到楠木村,承包3200亩荒山荒地,并投资8万元建奇景生态农庄,开发百亩荒地种植桂花和茶叶。同年春天,田云奇组织100多名村民上山,栽种本地杉树苗10万株。树木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田云奇就在林间种药材。
2005年,他调整发展思路,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茶叶产业上,夫妻二人建立了本地良种茶“冷后浑”母本园,随后又发展茶叶,建成罗汉松、山茶、桂花、珙桐等13种珍稀植物和观赏植物园。2008年,他种植的茶叶、珍稀苗木有了效益。
该镇有160多家茶厂,当地很多村民都在种茶,楠木村因交通不便,村民多种植粮食作物。“采好的鲜叶只能自己步行扛下山,来回一趟要4小时。虽然知道种茶效益好,但也不敢种太多。”村民杨序文说。
3年后,路通了。农用三轮车半小时就能从茶园开到山下,还有茶贩子自己上山收茶。“我把茶园的面积从1亩扩大到了4亩,就这一块的收入,就从1000多元变成了10000多元。”杨序文说。
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现在,我们村的茶园面积,从前几年的800多亩,增加到了2000多亩,每亩年均收入3000多元,这个账很好算嘛。”田云奇说,2016年楠木村茶农的人均收入为1.6万元,在该市率先摘掉贫困帽子。全村50%的家庭有小轿车,100多户村民新建小洋楼住房,还有不少家庭到集镇和利川城区购房。
楠木村因茶而变,因茶而富。
坚持种茶,利川红茶“冷后浑”成国礼
说起种茶,毛坝人最有发言权。40年前,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毛坝人对发展产业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直到1987年,当地党委、政府决定以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地形资源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种茶。
幸运的是,在这里工作过的党委书记坚持种茶这一产业,不断发展让毛坝茶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当地退休干部、恩施日报社通讯员单绪林说:“我在毛坝呆了一辈子,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主要采写的新闻都是与茶叶有关。《一片茶叶三分钱》写的就是,‘冷后浑’品种从茶叶通过计算,一片茶叶可以卖到3分钱,为当地农民增收实现了可能。”
该镇扶贫办主任田德明说,10任书记种茶30年就是最好的例证。从1987年到2018年,31年,农民的破瓦屋变成小洋房,摆脱贫穷奔向小康。1987年,毛坝区委书记黄仕永开始在当地组织种茶。31年来,毛坝的领导干部一任接一任投身茶产业建设,终于使贫瘠的山乡改变了模样。31年来,毛坝的每一任党委书记都在“茶叶”两个字上费尽心思。经过31年的不懈努力,该镇的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
毛坝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再到谋求发展,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洋房、民居、汽车、电器、存款都有了。2017年,该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2元,其中茶叶收入占60%。
该镇在造园过程中强化茶叶品种改良,现已推广种植“冷后浑”“黄金叶”“毛坝早”“梅赞”“金萱”等优良品种。毛坝镇成为湖北省茶叶第一镇,2012年获评“中国名茶之乡”,2013年被授予“国家生态乡镇”称号,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正是“冷后浑”,这款由利川飞强茶叶制茶大师邱建红制作的利川红茶,让利川红茶成了国礼,也让利川红茶成为焦点。
产业升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眼下,毛坝镇上的交通有些拥堵,不是路窄,而是车多。当地有一句俗语,毛坝人坐车不讲价,由此可见一斑。单绪林说,每到采茶季节,茶园里许多村民边采茶边唱歌,收茶的厂商等在田间地头。采茶就是赚钱,特别是春季,一亩茶最低可收入3000元,高品质茶园一亩可收入6000元。
田德明介绍,该镇以产业发展为依托,让老百姓钱袋子鼓了起来。30多年的种茶故事,说明产业发展才是群众富裕的根本路径。许多村民从贫穷走向富裕都是依靠茶产业。当地村民向开城一家,以前连吃饭都成问题,现在每年种茶收入2万多元。这样的村民数不胜数。
在茶产业发展的路径中,该镇不断拓展。该镇党委书记曾维权表示,从种茶到提升茶叶品质,到扩大加工,再到品牌创建,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只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任何努力和汗水都值得。
全力推进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近年来,该镇成功推出“利川红”系列产品,其中,“星斗山”“云头山”“星斗绿屿”“富硒”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一系列茶产品获“中茶杯”特等奖和国际红茶金奖,利川工夫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知名品牌的形成,为毛坝茶业闯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该镇现有登记茶叶加工企业167家,实现茶叶年产量1.6万吨,产值5.4亿元。
种茶直接促进了毛坝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形成,利用这个优势,该镇发展起生态旅游和民宿旅游。目前,该镇累计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成功依托茶产业走向转型升级之路。该镇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建成中国红茶特色小镇,建成中国“利川红”第一镇,建成全域旅游生态小镇。
种茶,利川毛坝种出了一片新天地。
》》》》链接
农村产业兴旺才能让群众走上富裕路
在我州,不仅是利川市毛坝镇,恩施市芭蕉乡、鹤峰县等地依托茶产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让茶产业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
2017年,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275.1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8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8.3%来自产业发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62.5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脱贫。

经营照相馆35年 八旬摄影师寻60余张老照片主人
八卦洲街道召开纪念建党97周年庆祝大会
我市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报道工作
黟县渔亭镇汪村:农企合作“田生金”
退休干部、纠风志愿者赵立: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又回来了
种茶,种出一片新天地
重温入党誓词
蓝旗镇土牛河大堤临时封堵结束
一块界碑勾起一段火柴回忆
春来绵阳,大地如同调色板
《洛阳市河长巡查制度》出台 各级河长须定期巡河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宁波打造出一把厉害的“标尺”
代表委员话新经济新动能:释放璀璨新动能 成都乘势而上
多省不动产登记联网提速
钓鱼台街道赴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参观学习活动
全市“放管服”改革工作培训会召开
高平发现与陈式太极拳有关的“老物件”
重庆:仅凭一张纳税单就能贷到款 1.13万户企业通过“银税互动”机制获贷款77亿元
全县2018年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海宁开展“四就近”大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