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照相馆35年 八旬摄影师寻60余张老照片主人


  张士良希望这些老照片的主人能到照相馆取回照片供图/张士良
一张张二三十前的老照片,一滴滴珍贵的年轻记忆。近日,银川80岁的老摄影师张士良在网上发文称,自己的照相馆经营35年来,有很多老照片却无人认领。张士良说,希望这些老照片的主人们能到照相馆取回照片,拾回多年前的珍贵记忆。截至目前,已有一位女士在张士良发布的图片中找到了自己“30年前的模样”。
  老摄影师寻照片主人
  张士良今年80岁,在银川经营一家照相馆。张士良告诉北青报记者,他的照相馆已经开了35年了,现在手头上有60多张老照片无人认领。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没洗的底片,底片上还有很多照片。”张士良说,“希望照片的主人能拿回照片,再回忆一下他们年轻时的美丽形象。”
  张士良的“寻人”视频在网络发布后,不少网友帮忙转发。有网友评论称,张士良的行为“很有意义,感受到了老摄影师的温暖”;还有网友称,“很熟悉的老照相馆,给半个银川人留下了回忆”。
  一位银川市民对北青报记者说,从出生起,每年她都会去士良照相馆拍生日照,这个习惯至今已经延续了十余年。
  记录时代细节的照片
  对80岁的张士良来说,这些老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化。黑白照上的年轻女子身着宽松的工装或戏服,清一色素颜,以各式帽子和鲜花捧束做装饰。而在彩色照中,年轻女子们开始略施粉黛,涂上考究的红口红,身穿流行的垫肩外套或白色婚纱。这些彩色照普遍蒙着一层昏黄色调,诉说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复古风情。
  在这些精致的照片背后,张士良感受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士良力图抓住每个人的最美瞬间,讲究拍摄光线,他参照好莱坞电影中的用光,拍摄时用逆光来打造人面部的立体感。这种技术也为当年的照相馆赢来了大量顾客。但因拍照费时费力,张士良晚上7点闭店后,要在暗房冲洗胶卷、晾照片到夜里12点。
  “那个年代的娱乐活动少,来照相的都是年轻人。他们单纯是为了留下自己的美而照相。现在人的需求不一样了,自己用手机就可以拍照。”张士良说。现在他将一些老照片收集在影册中,偶尔翻看,不时感慨时代的变迁。“那时候的年轻人现在都变成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把照片留着,想送给他们。”
  已找到一位照片主人
  张士良告诉北青报记者,希望借助这个机会让大家看看年轻时的样子。截至目前,只有一个50岁左右的女士来电,称要寻找回照片。“当年这个顾客还是20多岁的小姑娘,一晃30年过去了。”张士良计划着,对于前来寻找照片的顾客,他将免费赠送顾客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年轻时代的张士良是一名电报员。20多岁时,他刚接触摄影,觉得稀奇,于是每周都去照相馆照一张照片,后来渐渐迷上了摄影。因为爱好照相,他跟战友学摄影入门。每周,张士良都会把沉重的黑色相机挂在脖子上,去公园、景区拍摄风景。回去后他立马钻进暗房,用镊子将胶片放置在显影液中,等待晾干后的作品。
  “那时候照相是一件很洋气的事。”张士良说,1983年他在一间50平方米的土房里,创办了“张士良照相馆”。当年,这家照相馆因其独特的摄影风格,颇受市民欢迎。张士良回忆,那时候的人均工资每月仅30元,拍一张1寸照片需要5角钱,在当时足以买一顿早饭。尽管价格不便宜,但每逢周末和节日,店门口会排起长长的队,照相的人需等待20分钟到一个小时,才能拍上照片。张士良还记得,当时的照相馆每天能赚20多元,一个月就能赚六七百元。
  后来,张士良照相馆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土房搬进了楼房,在银川开了三家分店。现在,他的儿女们管理着照相馆,但张士良到哪都带着相机,一路记录着眼中的美景。
  (记者 杨凡 实习生 张夕)

常州新增75所市优质幼儿园 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
新南街道:玉龙社区开展雷霆行动,美化社区环境
船山区政协召开机关学习会
我市将政企合力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青原做强“大旅游”产业
经营照相馆35年 八旬摄影师寻60余张老照片主人
八卦洲街道召开纪念建党97周年庆祝大会
我市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报道工作
黟县渔亭镇汪村:农企合作“田生金”
退休干部、纠风志愿者赵立: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又回来了
景德镇军分区领导赴浮梁县贫困村调研
万树竞绿城如画
俞梦孙院士团队考察禅城产业环境
贵州省侨联系统6个单位19名个人获全国表彰
富锦市春季造林绿化工作扎实开展
《洛阳市河长巡查制度》出台 各级河长须定期巡河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宁波打造出一把厉害的“标尺”
代表委员话新经济新动能:释放璀璨新动能 成都乘势而上
多省不动产登记联网提速
钓鱼台街道赴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参观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