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我,儿时最盼望最喜欢的事是走亲戚。那时缺衣少食,只有去走亲戚,才能穿上母亲平时舍不得拿出来让我穿的没补丁的衣服。在亲戚家,也才能吃上平时在家里根本吃不上的饭和菜。
我喜欢去姨爹家。平时去姨爹家一般吃的玉米面煮的糊糊,有一次桌上竟然有馒头,馒头加了麸皮,有些黑,我仍然高兴得不得了,一连气吃了两个。当我伸手拿第三个时,母亲“啪”打了一下我的手,嗔道:这孩子,怎就没个饱足?后来我才知道,做馒头的面粉是姨爹在别人家借来的。
走亲戚得拿礼物。我们去姨爹家拿的礼物是“水”。
姨爹那个地方特别缺水,全村100多号人,只有两口人工开凿出来的水井,说是水井,却没水源,只等下大雨时,雨水蓄进井里,一村人就靠蓄积的雨水生活。每到春节前后,季节干旱,井水不够吃,全村人就到数百米外的山下背水回来吃。水贵如油,就是姨爹那儿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去姨爹家,母亲会背上一只背水桶。背水桶不同于平路上使用的挑水桶,山路挑水桶不方便,背水桶能背在背上。背水桶呈椭圆形,高约80厘米,能装约40公斤水。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小背篓,背篓里有一只装水的塑料壶,我背10公斤水,弟弟背5公斤。水背到姨爹家,就是最好的礼物。
去不缺水的亲戚家则拿粮食,那时家家缺粮,粮食就是最好的礼物。家里有一个量粮食的升子,一升粮2.5斤,去一次一般拿一升粮。家里条件好的送小麦、玉米等正粮,条件差的送大豆、胡豆等杂粮。
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粮食富裕了,走亲戚不再送粮,兴起送面条。面条是那种用压面机轧出来的“机器面”,宽如韭叶,一斤一包装,一般走亲戚送2包。由于送面条的人多,需求量大,我们那条老街上一下子冒出来10多家轧面条的作坊。
80年代末,面条淘汰,瓶装白酒、糕点、罐头等成为新宠。90年代,走亲戚开始送礼金,礼金数额不大,10元、20元,50元基本是厚礼。
进入新世纪后,走亲戚送礼金也水涨船高,现在去一般的亲戚家送一至二百元,逢着直系的亲戚家有婚丧嫁娶等事情,则是千元以上,有的甚至是上万元。
姨爹以前那个村子前两年也整体搬迁到了新农村,新农村水、电、气一应俱全。搬家那天,几乎闹了一辈子“水荒”的姨爹,买了一挂长长的鞭炮,门口贴了一幅对联:居安乐思念领导人,住新房感谢共产党。(韦耀武)
(本网编辑 汤宁)
害怕"蓝鲸游戏"12岁女孩不敢单独睡
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郭锋对佛冈的这些做法竖起了大拇指
玩游戏成瘾是病得治 专家:初中大学新生是高危群体
衢州农民鼓起钱袋子——“对话2017”系列报道之二
九江市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想起那时走亲戚
“网红”有风险 入行须谨慎
杨和镇新安村乡村振兴建设初见成效
睢县“孝善敬老基金”发放仪式
“双节”不出游可以去瞧瞧!九江这36场文化活动让你过足瘾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举行
宝坻区:打造潮白河观光带 来这儿落户优先保障
九江市柴桑区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市财政局着力打造财政培训品牌
市食药监局组织开展“五一”节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下月调整
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中
横岗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大连一精神病患者砍伤邻居被判缓刑赔3万
督查花冠路项目建设推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