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着的文化印记(郭俊禹)


流淌着的文化印记
郭俊禹
七月流火,冒着持续的高温,我又一次来到大运河畔,走进景县安陵镇,沿大运河左堤岸乘车缓慢行进,奔向久负盛名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处,观望大运河水工景观,感受这鲜活的、流淌千年的历史文化走廊。
我循序而进,心中涌动着大运河奔腾的景象。站立在大堤上远眺,蜿蜒曲折的河床映入我的眼帘,河水较往日丰满了许多,清澈的河水,掩盖住了昔日千疮百孔的河床,却掩盖不住流逝的岁月。
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它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它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成就。大运河的开挖、畅通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大运河及其流经的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特别是在179公里的大运河衡水段,历史上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码头驿站、村镇街巷,大儒之乡,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有儒学深厚、儒业出众的孔孟传人,有兴利除弊、拯救苍生的朝廷重臣,有抗击外来入侵、矢志报国的民族英雄,有文采斐然、著述颇丰的诗人文学家,有不懈追求科学和艺术的风范大师……思想大家、科技学者、文史巨匠、帝王将相不绝于史。就是在这脚下的大运河景县段,以高欢为代表的高氏家族和封懿为代表的封氏家族,他们或封侯拜相称帝建制,或在土族制度的荫护下以文治武功青史留名,影响了华夏历史进程。两千年正统思想集大成的董仲舒更是鸿儒至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齐风鲁韵,燕魂赵魄,有着独特思想内涵和时代特点的衡水大运河文化,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眼前的大运河,至今基本保持着古运河的原有形态,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堤防走向依河就势,曲曲弯弯,堤防植被草木繁茂,古树交荫,构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景观。这些弯道减缓了水流,保护了航船的平稳,减少了堤坝的受力。为解决河道落差大、水流急、常决溢等问题,古人在开挖大运河时设计了众多弯道,建造了各种形式的堤坝,有效地减缓了水流速度,既能满足河道的行洪需要,又能提高通航质量,更好地体现出大运河工程规划的科学性特点。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人工渠道,也是铭记中国历史的文化带,它是“流动的文化”。如今的安陵镇,作为昔日大运河畔的重要漕运码头驿站,与大运河历史渊源尤为深厚。公元744年,著名诗人李白被赐金还乡来到安陵,他惊喜的在此遇到一个叫盖寰的安陵道人,并写诗一首(《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盛誉这位安陵道人,表达了自己看破功名利禄的思想。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大帝乘龙舟南巡进入景县境内,行至安陵,见到运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杨柳,河面如梭般的船只,听到纤夫雄浑的拉船号子,龙心甚悦,遂离舟登岸,面对古镇安陵的繁荣兴盛景象,感触万千,诗兴所至,填词一阙:“大块风光,春畴一生,满目从容。桂棹初摇,舟槁始立,淑色烟笼。堤边对对宾鸿,村庄里,安平气融。乐志情深,读书意远,与古和同”。随即康熙又游览了古刹安陵禅院,并为该寺题写了名匾。清代礼部、工部、兵部尚书景州人魏廷珍,乘船至安陵登岸,被安陵镇的景色所迷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二首七律诗词(《晚秋泊安陵》和《安陵渔歌》)。历朝历代的名人,通过运河的蜿蜒流淌为沿线留下了许多美妙传说和动情故事,增添了大运河的神圣、神秘,也成为了后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近华家口村,再次来到夯土险工大坝,这里是大运河水利工程遗存,是世界遗产文化点。据《景县志》记载,明朝初期,这里曾有防营中第六屯村,后因大运河决口,村庄被大水冲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迁移,之后有一华姓大户迁此定村,因此处大运河决口故称其村为华家口。同治九年(1870年),河决华家口,大坝、村庄被毁。光绪二十年(1894年),河又决华家口,庄稼被淹。清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景县县令王为仁主持修建了这座夯土险工大坝。该夯土险工大坝坐落在华家口村东,依运河西岸而建,呈一个敞口的弧形,南北走向,坝长255米,坝高5.8—6.7米不等,顶宽13米,坝体厚18—22厘米。因结构合理、施工精细,弧形曲线的坝体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均匀,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河水的冲刷,对防止运河决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年代久远和河水的长期冲刷、浸泡,底部木桩已糟朽。2012年8月,国家投资对该险工段进行了全面保护加固维修,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该险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此处也成为了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险工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长期保护。
华家口夯土险工,可谓是大运河上的“鬼斧神工”,我为先人的工匠精神和智慧所折服。石灰用黏土和糯米浆拌和,胶结成为碳酸钙凝结物,或许这就是最古老的混凝土了,经得住大运河波浪的反复冲击。作为大运河本体重要水利工程设施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大坝,正是劳动人民在防汛抗洪中的聪明和智慧的体现,它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抵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大运河历史久远,文物资源众多。衡水段域内,现留存7处大运河水利工程遗存和其他相关遗存。还有一大批诸如故城庆林寺塔、景县舍利塔、封氏墓群、高氏墓群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沿河林立众多的遗址、革命历史文物、出土重点文物等。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衡水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文物名胜,展现出绚丽多姿的大运河文化风貌。突然,从堤岸下的村里走来一位老以为75岁的老人谈起与大运河的情缘,动情地告诉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运河断流之前,华家口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拉过船,从天津拉船一直到山东临清。”说着还为我哼唱起了当年的船工号子。余音绕耳的船工号子不仅喊出了大运河的精气神儿,也见证了大运河千年的繁荣与沧桑,以及大运河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
悠悠运河水,浓浓赤子情。千百年来,大运河以其宽厚的胸怀,滋润了运河沿岸广袤的土地,承载着漫长悠远的历史文化。如今,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的实施,这里的人民正在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运河精神,保护自然、重视生态、延续历史、传承文明、造福当代、惠及后世,为大运河沿岸穿新衣、描新容,共同迎接这条流动千年的中华文脉的辉煌与复兴。

罗湖区水库社区开展“服务有你更精彩,社区有你更丰富”外展活动
逾期2年交房 开发商赔付4万多
苦练硬功
含山县铜闸镇:积极落实“五举措” 推动流动党员管理上台阶
危化品运输车“乔装”普通货车闯禁 高速分水关卡口10个月截获346辆
流淌着的文化印记(郭俊禹)
身怀绝技的“汪星人”
我市组团参加省老博会
区税务局多举措保障养老保险缴纳
东丰县副县长王立波检查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工作
“老字号”不服老 纷纷开“小号”圈粉年轻人
11国“山马”运动员在利川开跑 中国凉爽之城迎来巅峰对决
紫金佑文中学动工
基层老年病科诊治能力亟待提高
我市开展企业家进高校培训工程
江干:下沙科技城打造最优双创生态圈
临渭区2017年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
茶香弥漫脱贫路
临沂平邑严查侵占公共停车位 共同抵制不文明行为
市美协“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春惠民送春联活动走进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