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烈日下 建设工人在"烤验"中推进疏港公路改扩建工程


昨天,工人顶着烈日在栖霞区疏港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箱梁浇筑施工。 本报记者 徐琦摄
  8月1日下午3点半,是疏港公路改扩建工程当天的“下半场”开工时间,记者来到工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上千吨钢筋捆扎而成的“钢筋森林”。虽然已经过了正午最热的时候,但登上高架桥桥面,隔着鞋底都能感受到滚烫的热度。一名工人正拿着水管给钢筋喷水,从脚下冒上来的热气,让他看起来像是站在蒸笼上。
“烈日下桥面钢筋温度超过60℃,如果不进行降温处理,混凝土浇筑就会产生微小的裂缝,造成质量隐患,所以浇筑前要给钢筋降降温。”疏港工程指挥部工程部长丁学彬说,这样的高温天对工人来说是一个考验,钢筋摸在手里都发烫,连脚下的木板都有70℃。
疏港公路改扩建工程是南京水陆联运重要的综合交通载体,由于工程量较大,光是需要捆扎的钢筋就有2000多吨,得30多个工人花费半个月才能完成。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头几天,由于混凝土会持续放热,靠近桥梁就像靠近热水袋。但是还有一件事必须要钻到箱梁内部完成,那就是拆除内模。
桥的箱梁是中空的,浇筑的时候除了在外面搭好模,里面也必须建好内模,才能够保证浇筑时形成中空结构。
沿着桥面上窄小的入孔,踩着钢管焊接的梯级,记者下到箱梁内部。箱梁密闭幽暗,没有一丝丝的风,脚尚未探到地,就闻到一股裹挟着水泥气味的湿热空气。箱梁内最高处大约1.6米,只能勉强站直身子,越向两端越窄。整个空间被纵横交错的钢管和铆钉分割成一个个狭小的方格,要向前行,必须弯腰、低头、抬腿、横跨……就像是谍战片里穿行红外线的画面。沉重的压迫感和高温混合在一起,不到两分钟,记者的衣服就已经湿透。
箱梁里很黑,潮湿闷热中唯一的光源是工人的手电筒光,3名工人正在施工,他们每天要在箱梁中工作8小时,用扳手、撬棍把扣件、木板等拆卸下来,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早已湿透。“这里的温度至少有40℃以上,空间太狭窄,有时候实在觉得闷热了,就到入口处去透透气。”一名工人说。
从钢箱梁中爬出来,烈日下桥面依旧滚烫,可记者却忍不住长舒一口气——好凉快!
本报通讯员 孙逸飞
本报记者 葛妍

我镇打造大型城市郊野公园
城步“百城万村”家政扶贫试点工作启动
炎黄马拉松11月26日激情开跑
学习雷锋纪念日,祥符城管在行动
毛洪涛率队前往岷东新区、东坡区开展节前安全检查
奋斗在烈日下 建设工人在"烤验"中推进疏港公路改扩建工程
九江德安一硕士当“农民”种蘑菇 带领乡亲共走脱贫致富路
7月楼市迎来三个大消息 都会对房价走势产生影响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行图书大家读活动
“好心茂名”龙舟邀请赛进入倒计时
鹿邑一爱心餐馆重阳节请环卫工人免费吃大虾
马甲上的擦蹭痕迹还原交通事故真相
清远:城市总规编审改革试点 未来20年释放重大利好
关于佳木斯市民政局网站临时下线的公告
杭州恩施两地女企业家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游泳比赛明日开赛
关怀关爱流动人口
全市中小学7月5日放暑假
夏秋交替之季  我省气温降低注意添衣保暖
江华:神州瑶都沱江镇 焕然一新今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