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1月2日讯(侯宇玮) 大东北的小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冬天吗?那时候,路上没有多少汽车,马路上的冰雪一时化不开,在冰上走路都成了技术活儿,那时候没有私家车里的暖风,一家三口顶着小清雪,骑着“大二八”自行车,一路上有说有笑……岁月更迭,人们发现,出行的方式在不断的变化中越来越先进,飞机、高铁、汽车等也成为跑赢时间的极佳工具,百姓的出行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绿色环保 自行车打造慢生活
童年,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它的每一个音符都那么感人,回味无穷。而自行车陪伴的岁月,便是这首歌最美妙的音符之一,令人久久不能忘怀!20世纪70年代末,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到了80年代,“凤凰”“飞鸽”和“永久”自行车伊然成为人们理想的交通工具。
俗称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你一定不陌生吧?那时候公交车少,更没有出租车,出去玩儿或走亲戚基本都骑自行车。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70后”市民程毓明说:“小时候能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玩儿,那简直就跟现在开着跑车的高富帅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那时候我也就八九岁,坐在车座上骑够不着脚蹬子,只能骑在大梁上或掏裆骑,姐姐在后边还得帮我把着,也不知道摔了多少回,身上总有伤,尤其是膝盖。那时候小伙伴儿们学骑自行车基本都摔,不多摔几次是学不会的,每个人都摔得伤痕累累的,尽管如此,大家仍然很开心。学会骑车以后,就跟着小伙伴儿们在胡同里飞快地骑,到了该拐弯的地方,别人都拐了,我没反应过来,蒙了,不会拐弯了,一下子就撞墙上了。”
对于自行车的感情,70岁的杨鸿渤大伯和“70后”的程毓明有些不同。杨大伯说:“小时候我们那一趟房有10多家,可是能有自行车的也就四五家,而且家里顶多就有一辆自行车。那时候想买自行车得凭票,票是单位发的,去百货商店或五金商店买,一辆自行车大约在一百元左右。你可别觉得便宜,那时候父母一个月的工资每人是三十八块六,一家有五六个孩子是正常的,能吃饱不拉饥荒就不错了。我上班以后自行车就多了,早晨进厂时,几百上千辆自行车陆续通过厂门,非常壮观,现在想想都是一景儿。到现在我上哪去还都骑自行车呢,孩子们也劝我,道上车多,不让我骑,怕摔着,怕我被车撞了,可我就是听不进去,我觉得骑自行车挺好的,低碳环保还锻炼身体。”
见证了老一辈青春岁月的自行车,如今已更换了更为时尚、科技含量更高的外衣,这种无能源消耗的交通工具以免费、共享等新兴的方式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本报记者 佟占环 文/摄
倡导低碳
少开车多走路
如今堵车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在我市道路交叉口也经常能看到车辆大排长龙的“盛况”。汽车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于是,鹤城的一些私家车主选择少开车多走路,既锻炼身体,又环保省钱。
从2017年春天开始,尽量选择少开车多走路的私家车主何建伟说:“网上资料都说,机动车尾气排放中的污染包括颗粒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颗粒物包括pm10和pm2.5,机动车排放会增加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加剧空气污染。”
何建伟认为,环境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为环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有车一族,可以少开车,多走路,路途10分钟以内的最好不要开车了。有些人,没有一天不动车不开车,上个班买个菜也就10多分钟路,宁愿塞车堵路,也不愿意迈步。如果大家都迈开步走着去,我们的环境和交通会好得多。这类事看似很小,但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的文明素质也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
与何先生有同样想法的车主胡女士说:“长期坐在办公室,身体都变得僵硬了,如果再开车上下班,那一天里都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了。我现在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步行半个小时,就感觉全身都放松了。而且,步行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都有良好的作用,还能减少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形体美。一句话:少开车多走路,既环保又健身,何乐不为?”
她还说:“我小的时候,市里连骑摩托车的人都属于少数,更何况开汽车了。在记忆里,没有尾气排放的城市抬头看都是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但是现在人们出行大都喜欢骑车开车,有次我看到一位骑摩托车的人,脸部戴着遮得严严实实的pm2.5大口罩,一溜烟后留给路人的是刺鼻呛嗓的气体。我想你可能也是怕尾气污染吧,不然的话为何自己又骑着摩托车呢?”
这些“少开车多走路”的市民也倡导亲友们尽量步行,意在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人都有一颗环境保护的心。
本报记者 刘星
出行更便捷
时空距离“一票之遥”
39岁的小徐是山东青岛人,14年前大学毕业后在我市一家单位当公务员。
以前,小徐每次回家,我市没有直达山东青岛的火车,他要么坐高铁到哈尔滨,再转车去青岛,要么就在哈尔滨坐飞机回家,通常一年才回青岛一趟。为此,他的老爸老妈意见很大。
“现在我们齐齐哈尔有了直飞青岛的飞机,我从机场坐飞机4个小时就到青岛了,可方便了!”小徐高兴地说。这不仅是小徐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很多鹤城人谈到近年来我市民航发展时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随着机场环境的改善、航班的加密、服务品质的提升,齐齐哈尔机场也正在进行着脱胎换骨的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2011年,齐齐哈尔机场仅有5条航线,开通城市仅限北京、青岛、上海、广州四个城市。而后,航线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向外扩展。2012年3月25日,齐齐哈尔机场开通了齐齐哈尔至北京南苑的航班;7月26日,国际韩国旅游包机航线正式开通。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密了北京、青岛、上海航班。2014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国际旅游包机支持,于4月24日开通韩国首尔、青州、釜山包机;9月5日,开通齐齐哈尔经停大连至上海航班;9月6日,开通齐齐哈尔经停济南至上海航班;10月30日,开通齐齐哈尔经停大连至深圳航班。2015年3月29日,原齐齐哈尔至北京南苑的航班延伸至佛山。2016年9月20日,开通齐齐哈尔至天津航班。2017年又增加青岛直飞航线,航班由原来的5条增加至如今的9条。
这些航线的开通,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市航线网络结构,形成了中转大连、济南,连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五个国内大型枢纽机场,辐射环渤海地区、辽东半岛、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直达韩国首尔的航线网络。许多鹤城人感觉齐齐哈尔与各地的时空距离仿佛仅在“一票之遥”,再也不是遥不可及了。
本报记者 张霞
设计人性化 电动车更环保
挡风棚、三轮、四轮、可折叠……电动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原来的的笨重、耗电,到现在的无污染、无油耗、轻巧便利,电动车早已成为一道风景线。
“以前的电动车哪有现在这么全能,设计哪有这么人性化?”市民张玉洁的第一辆电动车是在10年前买的。那时候,电动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算是一个“大件儿”。兜里攒了些钱,张玉洁的丈夫就将电动车送给她做为结婚纪念日的礼物。张玉洁说,那时候的电动车外型和自行车差不多,虽然骑行速度比自行车更快,但是也更笨重,电池充一次电也使用不了多久,有时候电动车骑到半途就没电了,只好踩踏板当自行车骑。
在10年里,张玉洁共换了3辆电动车,从没棚笨重的换成有棚折叠的。“现在的电动车性能真是越来越先进了,上面有棚,下雨、下雪都不用担心被浇。现在有的电动车还出了三轮、四轮的,整个封闭起来,安全性全面提高了。不仅可以与小型的汽车相媲美,而且还比汽车更环保。”张玉洁笑着说。
至今仍骑着电动车上下班的刘思捷,入冬后在网上选购一套挡风罩。加厚的护手、护膝令刘思捷在寒风凛冽时骑车也不感到那么冷了。“如今,不仅仅电动车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就是小配件也越来越贴心。以往在寒风中骑车时,冻得鼻头都红了,更要穿上棉衣棉裤,才能勉强保暖。现在电动车配备了挡风罩,整个挡在身子前面,还别说,真保暖。虽然大多数家庭都买了车,但面对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无污染的电动车势必将成为重要的出行工具。”刘思捷说。
本报记者 马静
线路延伸
公交车进村惠百姓
“真是没想到,如今我们查罕诺村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坐公交车了,以前到市里办事就靠骑摩托车,遇上下雨天还不方便。”搭乘崭新的公交车到市里办事的查罕诺村村民王先生笑呵呵地说。这是自2017年以来,随着国家“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的实施,我市节能环保步伐逐步加快,鹤城新能源公交车大量投入运营,并延伸线路到村屯,惠民利民的缩影和写照。
“去年我市更换新能源线路39条,车辆864台。其中,中心城区29条,更换车辆771台;城乡公交线路6条,分别是303、306、308、309、310和311路,更换车辆43台;南市区公交线路4条,分别是富区23、24路,昂昂溪区31、36路,更换车辆50台。”聊起公交车新变化的话题,市运管处城市客运管理科负责人刘阿男如数家珍。刘阿男透露,去年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更换新能源车辆比例近90%,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为何线路延伸如此受到百姓欢迎?“我市确定在建华区和铁锋区周边新开2条线路,解决星光工业园、查罕诺村等景点、小区和开发区等重要集散点通公交车的问题。同时,确定调整临1路和临2路运营线网并向中心城区进行延伸。线路调整后,增加城市公交吸引力,将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由24%提升到26%。”刘阿男解释道。
交通工具变迁 彰显生活质量变化
本报记者 李壮
说起出行,最必不可少的就是交通工具。早在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中就有了以“车”代步,只不过车与车之间,从性能上区分有着极大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家车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机动车。私家车的变迁,正是人们不断提升生活水平的最好诠释。
55岁的市民张志新是一位有27年驾龄的机动车驾驶员。回忆起当年,再看看现在的生活,张志新感慨万千。“在我小时候,大人们上班基本都是步行,条件好一些的,家里会给买一台大‘二八’。后来我长大上班了,我爸的那台让我羡慕了很多年的‘二八’给了我,而女性一般骑的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凤凰牌’自行车,也有少数人骑着摩托车上班,那叫一个神气!后来有一天,我们厂子里有个工友不知道从哪里淘来一台大吉普车,虽说都不会开,但也是轮流着上驾驶座感受,给大家稀罕坏了,那也是我第一次摸到方向盘!”
就那么一次,便让张志新产生了爱车的感觉。自此之后,他便四处寻找学习开车的机会,但苦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汽车还是奢侈品,所以尽管学会了,也是没有用武之地。
1990年,厂子里购进了一台小轿车。经过努力,张志新成功上岗担任了司机,一开上车就是27年。在这期间,厂子从小轿车换成了面包车,再到“大商务”,而张志新家里的“二八”自行车,也逐渐换成了摩托车,再到小轿车,直至如今的suv。张志新表示,短短二十几年,人们的生活真的是飞速发展。曾经被视为“天价”的汽车,已作为私家车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的代步工具。现如今,乘坐私家车出行的家庭,不能说是绝大部分,但是也要占个五六成。
“时间过得真快,经济发展也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我开着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看着平坦的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听着这些车发出的鸣笛声,我似乎还能想起当年满大街的自行车,以及‘叮铃铃’的车铃声的那番情景。”
沙县451个“五比五晒”项目有序实施
云岩区黔灵医院召开2017年下半年行风监督员会议
"问题"小区物业信用等级将直扣5分 记入整治黑榜
锻造全面过硬“纪律部队”
景德镇市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回头看安全专项行动
看 鹤城人出行方式的甜蜜变迁
南流江沿岸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效推进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年度减贫计划任务全面完成
我县餐饮行业发展集群化、多样化
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食品监督抽检信息通告(第6期)
生产污水不处理直接外排农田 一肉类食品企业被罚100万元
孙国强到我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我市荣获全国唯一“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称号
市交委前往从化区、增城区开展农村客运调研
常州市春节12315受理投诉仅27件来电量大幅减少16.76%
广州中院一年审理环境资源案五百余件
新军屯镇部署当前重点工作
贵阳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主任会议召开
北湖公园健身设施靠近厕所
苏州小伙户外跑中暑进了ICU 黄梅天运动要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