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教育人当要对我们身处的新时代有深刻思考。笔者认为,新时代,教育人对已然变化了的时代和变化了的学生要多一些研究、认识和尊重,如果依然用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今天的学生,忽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权力,就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新时代,教育人必须“见微知著”,对新出现的一些不同以往的“反常事件”做深入的研究,重新审视、认识今天的学生,确立自己的权力边界,树立新的师生观。
首先,学生主体意识、权力意识觉醒。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公民普遍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公民主体意识、维权意识增强。加之处于少子化时代,孩子在家庭里已经习惯了被尊重被支持甚至被宠溺的状况。权利意识的觉醒也让他们在很多事情包括教育问题上拥有了表达自己甚至捍卫自己权力的意愿和行动。第二,信息渠道多元、内容多元,少有单一的人生榜样。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今天任何一个社会事件出来,都会有多种议论多个角度,在多种信息的影响下,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多元,一方面他们常常面临诱惑和困惑,一方面他们也要常常思考、学会判断和选择。这是时代之于他们的必然要求。因此,他们并不轻易认同成人给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第三,信息手段的发达、生活条件的优越、社会的开放,让这一代孩子很难体验吃不饱饭的困顿、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往往缺少深刻的情感体验;第四,今天社会的开放、人群的流动等等让今天的人们变得更为理性,权利意识和边界意识都更强。这也意味着今后的孩子们更要生活在一个靠法律、理性等约束的陌生人的社会,而不是靠情意、声望维系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育,他们要求话语权。对老师等成人的建议,他们往往质疑而叛逆,对自己的权利,他们保持着防范被伤害的警惕;对你我他,他们有了越来越强的边界意识。这是时代给他们打下的烙印,也是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
对此,作为教育人,积极探索建立“清、亲”型的师生关系恐怕才是合适的方略,而其前提是树立现代治理思维、明晰权力边界、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积极研究已经变化了的社会和变化了的学生,创造宽松、平等的环境,切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要企图用家长制作风来压制学生的合理诉求,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框定孩子们的人生探索,在尊重中陪伴孩子们发现自己、探索未来;同时创造协商型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点滴中学会基于问题解决的有序表达。
(据《光明日报》)
天全县以“大集中、小分散”形式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4月18日开展公众开放活动
东海县开展“健康东海 服务百姓”义诊服务周活动
重阳佳节送祝福
《十万个为什么》也被改编成舞台剧
新时代必须研究变化了的学生
汝阳县: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我市召开做好当前防汛防台风工作部署视频会商会
(我在一线)看南云台林场为200多石刻造册
全国住建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培训班在泰开班
【我和创城不得不说的故事】服务居民从细节着手
宁波市伊斯兰教第五次代表会议开幕
市环卫处:强化雨雪天气环卫作业管理 确保环境卫生不反弹
宁波三社区设立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
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高喜东在漯河分会场收听收看
阜阳一农民守护烈士墓三十年
现场传技
武汉一工程项目“难产”已延期20年 如何“起死回生”的?
文化扶贫:书画进村入户
全省首个机器人研发中心在高新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