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开封:宋朝流行用数字取名


用数字取名
绝对不是元朝的发明
我们知道,明太祖名叫朱元璋,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世珍。朱元璋还有两个哥哥,大哥朱兴盛,二哥朱兴祖。
元璋、世珍、兴盛、兴祖,都是既好听又吉利的名字,但这都是在朱元璋称帝后新改的。朱世珍本名朱五四,朱兴盛本名朱重六,朱兴祖本名朱重七,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他还有一个姐夫,本名王七一。再往前追溯,他的曾祖本名朱四九,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取名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五四、七一、四九,全是数字。初一、初二、初五、初十、重六、重七、重八,也都离不开数字。朱元璋这一大家子干吗要用数字作名字呢?
清代学者俞樾在著作《春在堂随笔》中解释说,元朝以异族入主中国,视汉民如奴隶,禁止汉族平民取名,所以朱氏家族只能用数字作为名字。
俞樾字曲园,是章太炎的老师,在学术界声名赫赫,他的解释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相信,并且处处引用。
例如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开篇就写道: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朱重八。
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
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翻开元曲和元人笔记,汉族平民老百姓并不是没有名字。《窦娥冤》里想娶窦娥的那个底层男子叫做“张驴儿”,《至正直记》里有一个名叫“王德儿”的平民男孩。我手头还有一份《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书中有元代徽州农民签的几份卖地文书,卖地人分别叫李文贵、李文聪、李文成、谢智甫、谢俊民、胡鼎卿、吴德仁。另有一份分家文书,是徽州祁门县康家园村一户郑姓农民兄弟三人与侄子一人签的,三兄弟分别叫郑安卿、郑荣卿、郑椿卿,侄子则叫郑廷芳。
你看,汉族平民在元朝完全可以取名字,有些名字甚至还相当典雅呢!
事实上,用数字作为人名,绝非元朝首创,早在宋朝就很常见了。
秦观秦少游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儿子叫秦湛、孙子叫秦南翁,秦南翁生下四个儿子,分别取名秦小五、秦小十、秦十一、秦二十。
此后秦小十又生下秦念八(二十八),秦念八生下秦三十七,秦三十七生下秦细二(小二)……读到此处,读者朋友可能会联想到《水浒传》里的阮氏三雄。没错,阮氏三雄分别叫做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是用数字取名的。
现在我们再翻开宋朝判决文书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看看。该书第十四卷有一段判处明教教徒杖刑的判决:“祝十二、十三、仇百四十,各杖一百。”第九卷又有一段处理民事纠纷的判决:“使丘大二、王三一如黎润祖所论。”该书第六卷还有一段处理土地纠纷的判决:“以邻里证之,沈九二等供,当来篱道系夹截于沈百二屋柱上。”
祝十二、祝十三、仇百四十、丘大二、王三一、沈九二、沈百二,这些出现在宋朝判决文书里的姓名,都是用数字取名。
苏轼又名苏九二
苏辙又名苏九三
宋朝并不是异族入主中国,宋朝皇帝并没有禁止平民百姓取正式名字,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数字名呢?因为这是大宋民间的取名时尚。陆游《老学案笔记》记载:“今吴人子弟稍长,便不欲人呼其小名,虽尊者亦以行第呼之。”江南地区的男孩子稍稍成年,就不喜欢别人再喊他的乳名,即使是他们的长辈,也要按照排行来称呼他们。换言之,前面所说的所有数字名,如十二、十三、九二、百二等,其实都是排行。包括朱元璋发迹前,其兄弟几人的名字也都是排行。
俞樾错误地认为,元代数字名多为父母年龄相加之和,或者是出生之时祖父的年龄,例如“重八”就是指祖父八十八岁。按照这个解释,朱元璋出生那年,其祖父恰好八十八岁。这种解释存在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如前所述,朱元璋大哥叫朱重六、二哥叫朱重七,如果这些名字都与祖父年龄有关,绝对不可能兄弟三人出生的时候,其祖父恰好年满六十六、七十七、八十八吧?
合理的解释是,重八的“重”,是指“又一代”。譬如说父祖辈的排行当中已经出现小六、小七、小八等名字,则儿孙一代的老六、老七和老八就必须呼为重六、重七、重八,以免与上一代和上上一代混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祖辈有一个叫陈初四的人,父辈的老四取名陈再四,孙辈的老四取名陈重四,曾孙辈的老四则取名陈曾四。如果按照俞樾的解释,则初四、再四、重四、曾四之类的名字就会让人一头雾水,永远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儿。
说到这里我再补充一点。
古人的排行并不是小家庭内部的排行,而是在整个家族里的排行。前述《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出现了“仇百四十”这个名字,一个平民百姓的繁殖能力无论多么惊人,都不可能生下一百四十个儿女,在家庭内部的排行绝对不可能高达一百四十。但是放到一个几千人的大家族里,同辈兄弟排行到一百多个就不足为奇了。
大家都知道宋朝大文豪苏轼吧?他是苏洵生下的第二个儿子(苏轼的大哥苏景先不幸夭折),在小家庭中排行第二;苏辙是苏洵生下的第三个儿子,在小家庭中排行第三。可是由于苏家在眉山是大族,苏轼、苏辙哥俩放到整个大家族的同辈兄弟当中排序,苏轼排行第九十二,苏辙排行第九十三。所以,苏轼在陕西宝鸡做官时,写信给身在京城开封的苏辙,开头称呼是“九三郎”。等到苏轼去世后,苏辙的孙子在文章中回忆苏轼,称呼则是“九二丈”。我们试想一下,假如苏洵没文化,给儿子取名时偷懒耍滑,那么苏轼的名字肯定是“苏九二”,苏辙的名字肯定是“苏九三”。
当搞清楚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应该可以明白,梁山好汉中的阮氏三雄为什么叫做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而不是阮小二、阮小三、阮小四了,因为人家是按照整个家族的排行来取名的,所以名字上的次序会被分隔开。
当然,考虑到宋朝婴幼儿的夭折率居高不下,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阮小二前面本来有个哥哥阮小乙(“小乙”就是小一,相当于现在的“老大”,浪子燕青之所以被呼为“燕小乙”,就是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大),后面本来还有一个阮小三、一个阮小四,而在阮小五和阮小七之间,本来也有一个阮小六。可惜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都夭折了,最后只剩下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

总工会|宜昌劳模事迹报告会走进夷陵(图)
交警全员出动 重点路口管控高污染车辆
世界气象日 气象科普进乡村
多部门联合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与扫黑除恶宣传
莫桑比克代表团赴新区考察绿色发展
寻味开封:宋朝流行用数字取名
邮储银行临泉县四化路支行举行年中工作座谈会
参观科普馆快乐过暑期
农业农村部来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第3季度抽样工作
湘潭市银行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特色产品和典型案例(二)
长春市妇联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一次执委会议召开 选举产生市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
从“蒜你狠”到“蒜你惨”蒜价遭遇“拦腰斩”
学习新时代经济 助力智慧水务发展——共享经济简析
渔梁社区召开“双创”工作动员部署会
吴兴“最多跑一次”再升级
顺城区组织开展“我带域外亲友游冰雪之都”活动
文明交通进校园——浔阳小学举行交通安全教育讲座
“花开资阳,名镇采风”艺术体验分享会举行 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唐河县古城乡文抗小学开展“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成都站上口岸年出入境旅客流量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