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瑞华: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宫瑞华
如今60岁以上的人,其童年是苦涩而又快乐的。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游乐场,文化娱乐生活十分贫乏。小孩子尤其是农村儿童的唯一乐事,就是自制玩具、扎堆游戏。
最常见的是“打尒”(尒,er音,此处是谐音)。“尒”是“尔”的异体字。所谓“尒”是把一截巴掌长短、大拇指粗细的木棍两头削尖,用一根半米左右长的木棒轻轻敲击“尒”的一端,“尒”便“飞”出很远。我想,大概“尒”是小孩儿们普遍的一种玩具,故而叫做“尒”。打“尒”的游戏需要两人,玩的时候,在地上画一个方框,叫做“城”,把“尒”放在城中央,一人敲击,“尒”便“飞”出城,另一人去捡“尒”,不管远近须站在原地把“尒”投回“城中”,叫做“喝卯儿”。如果“尒”落入城中,“喝卯的”就赢了,两人交换位置,原来打“尒”的再去“喝卯儿”。这是一种简单的游戏。比较复杂的是“红鱼大刀”打“尒”法。在地上写一个大大的“回”字,四角用斜线将两个口勾连,在四面长方形空格里分别画上“刀”“鱼”“工”“三”等图形。玩法与普通打“尒”相同,必须把“尒”投进中间的方框(城)中才算赢,倘若“喝卯的”误把“尒”投进画有“刀”的格子里面,打“尒”的即要把“尒”敲起来后,赶紧把手中的木棒也甩出去并打在“尒”上,这叫“耍大刀”;如果投进“鱼”格中,打“尒”的要下蹲成骑马式,把手中的木棒从裆里穿过去,轻轻敲击“尒”端,在“尒”跳起的一刹那,迅速扔掉木棍,用两手接住“尒”,然后用力向远处投去,这叫“抓红鱼”;如果将“尒”投进画有“工”字形的格子里,打“尒”的要用木棒的一头去敲“尒”,待“尒”跳起来以后,再用木棍的另一头去击“尒”身,让其飞得更远,这叫“拐子”;如果把“尒”投进画有“三”字形的格子里,打“尒”的可连敲三次,这叫“打三棒”。如果违反了上述规则,打“尒”的输,“喝卯儿”的赢,两人交换位置,重新开始游戏。这种打法比较刺激但难度较大,所以玩儿的不多。
和打“尒”近似的一种游戏叫“打蛋儿”。用粗线将一块石头或砖头缠成一个比乒乓球略大的圆球,其玩法儿和游戏规则与打“尒”基本相同,一方带有防守性地用木棒击球,一方带有攻击性的“喝卯儿”。只不过这种游戏的“运动员”人数不受限制,对等分为2组,一组打球,一组“喝卯儿”,类似棒球和手球的结合。玩的时候一般把大大的“城”画在一面墙根下借以作屏障,“喝卯儿”的一组投球时,打球的一组要高举着手像足球守门员一样“护城”,努力阻挡对方进球。如果球打得远,防护得又好,“喝卯儿”的往往投进一个球要费很长时间,而且这游戏还有一个要命的限制,即球滚在哪里就在哪里打,有时能把球打出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远。在这种情况下,“投城”显然无望了,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接球,只要用双手或帽子把球接住也算赢了。
还有一种类似打曲棍球的游戏叫做“赶老窝儿”。玩的时候在地上挖一个圆坑,叫“老窝儿”,由一人用木棍把一个线球赶进窝里。若干人环围成一圈儿,每人手里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棍,在自己跟前也挖一个坑,把木棍杵在坑里做好截击的准备。赶球的小心翼翼向“老窝儿”里驱赶着球,其他人纷纷阻止他进球,趁其不备急忙用木棍把球打远,赶球的人也瞅准机会,在别人攻击球时,迅速用木棍去抢占那个人的窝儿,如果抢占成功,丢了窝儿的人便交换位置去赶球;如果抢占不成功,赶球的继续向“老窝儿”里拨拉球,谁最终把球儿赶进了“老窝儿”谁赢。这种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手疾眼快,反应敏锐,不失为一种健身益智的活动。
“磕坨儿”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磕坨儿”的玩法非常简单,不拘人数多少,不拘男女老少,只要有兴趣谁都能玩儿。在地上画一个1米见方的方框,参加游戏的人每人拿出一枚铜钱摞在中间(也叫制钱、老钱、铜子、铜圆),等于抵押品,然后用一个铁铸的圆坨子使劲向铜钱磕去,铜钱四处迸散,谁将钱磕出了方框即归谁所有。那时候,几乎每个小孩子衣兜里都装着铁托和一些铜钱,随时随地玩个不亦乐乎。现在回想起来,只是可惜了那些古董!
文静的女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踢房子”和“拾巴巴儿”。“踢房子”是在地上画一个大大的酷似“甩”字的图案,每一个格子代表一间房子。游戏者单腿独立站在格子外,把一个铁坨扔进第一个格子,抬起一只脚慢慢地踢动进入第二个方格,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格,然后单腿咯噔着退回来,在“甩”的尾巴上站好,倒背一条胳膊弯腰去捡铁坨。动作完成后,再回到原地,将铁坨扔进第二个格子,不断重复以前的动作,直到踢到最后一格,谁最先踢到头谁赢。整个过程要求非常严格,不许双脚落地,不许铁坨压线,否则,满盘皆输,从头开始。这个游戏能够锻炼孩子们的耐力和毅力,腿上功夫欠缺是完不成的。彼时老百姓住房非常困难,很多人一辈子也住不上新房,因此大人们很忌讳“踢房子”这个名称,认为“房子踢倒了”不吉利,加之常玩这种游戏鞋底磨损厉害,所以极不提倡孩子们玩儿。
于是更多的女孩儿玩“拾巴巴儿”。“拾巴巴儿”的学名叫“拾石子儿”,即是把指甲盖儿大小的石子打磨成不规则的圆形,握在手里玩儿。石子一般有5颗,玩的时候一边唱着自编的儿歌,一边麻利地从地上抓起石子往上空扬。那些石子忽上忽下,有时抛出俩,有时抛出仨,有时抛出一个,其余的都稳稳握在手心,游戏规则要求把抛出的石子全接住而其他子儿不许有任何遗漏,看得人眼花缭乱。技艺精湛的,能将5颗石子全抛出,手掌一翻,全部落在手背上!平原上石头少,石子不容易找,有的就把碎瓦打磨成圆球代替石子,不过这种替代品重量轻,玩起来发飘,抛出去后不太好接,所以有的也玩拾“嘎拉哈”。“嘎拉哈”是东北的叫法儿,是用羊的前腿膝骨制作的。“嘎拉哈”讲究光滑细腻,形体大小一致,完整无残损。爱美的女孩儿把“嘎拉哈”涂成红色,十分喜庆。不过由于“嘎拉哈”个头儿大,一只手只能玩儿4个。“拾巴巴儿”、拾“嘎拉哈”要手眼并重,可以锻炼孩子的指法、眼力,非常适合女孩儿游戏。
踢毽子、跳绳是女孩儿的拿手好戏。每到腊月门上,只要听见谁家宰杀鸡叫,女孩子们便缠着妈妈去向人家讨鸡毛。她们把鸡尾巴上漂亮的羽毛揪下来,用老钱做底托儿缝制鸡毛毽。“一个,一俩,一仨……十啊,十一……”女孩子们一边数着数儿,一边踢着毽子,谁一口气踢得最多而毽子不落地谁是胜利者。毽子随着脚步和腰身的扭动上下翻飞,像一只美丽的小鸟儿,围观的人喝彩声不绝于耳。没有鸡毛,有的也用五颜六色的布条儿来代替,做出的毽子同样好看。最能锻炼人们的弹跳力的莫过于跳绳了。跳绳的游戏很随便,既可单人跳,也可双人跳,常见的是两人分别扯住绳子的一端不停地摇,一人在绳子中间跳。谁被绳子绊住了或双脚同时落地谁输,交换位置去摇绳。
此外,还有推铁环、“打马”(类似玩保龄球)、捉迷藏、摸迷糊、“套牛槽”打尜尜、抽“丢丢”(陀螺)、“碰拐”(单腿独立,搬动膝盖互相撞击)、压摞摞等游戏。这些儿童游戏虽然十分原始,但是它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无比的快乐,对于锻炼和增强孩子们的智力、体力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现在每当回忆起来还都十分留恋和向往呢。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我市坚决查处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设
区市县(先导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年底前实现全域覆盖
美威胁扩大核武库 俄方“自保”欧洲“求稳”
洪江市残联 : “四跟四走 ”助力苗乡精准扶贫
溪头: 奏响田园综合体建设序曲
宫瑞华: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福州动物园的“时光记忆”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开展决战进博会100天立功竞赛工作案例调研
市环委办制定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快速处理推进机制
脱贫攻坚 产业当先 宁波帮扶黔西南首批74个项目本月开工
双福路水务围挡施工 71路等4条公交线路今起改道
牛角店首届草莓文化节月底“开采”
推进精神疾病防治融合发展 苏州市精神卫生专科联盟成立
宿迁亮剑“百日行动” 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
淘出幸福生活——通城县农村电商市场观察
枫泾中华老字号新增美味 “丁蹄佬面”亮相游客中心
新材料领域创新看看他们怎么干
考生为本 安全为基
鹤峰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徐汇区纪委、监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区域发展提供纪律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