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改革领跑路】18枚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序幕


【开栏的话】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从1978 年的冬天出发,中国风雨兼程,创造出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这其中,江淮儿女用迎难而上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开拓进取的志气写就了一段辉煌的篇章。40 年,往事并不如烟。那些曾经推动历史进程的事件,那些瞩目的发展成就,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依然在历史的年轮中熠熠生辉。今天起,本报开设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专栏,关注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每一段值得记住的奋斗史,致敬奋进的新时代。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在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一座低矮破旧的茅草屋被保留下来,成为“当年农家”景点,游客络绎不绝。40 年前,就是在这座茅草屋里,18 位小岗村村民签下了一份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按下18枚鲜红的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连年饥荒靠讨饭为生
彼时的小岗村,贫穷是真实的写照。地处江淮分水岭,以丘陵岗地为主,小岗村的农业生态条件较差。40 年前,小岗村一直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经常闹饥荒,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那时候大家都没有积极性,粮食产量很低,一亩地就收个二十来斤,从来没完成过国家的交粮任务。”已经年逾70 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回忆,“我父亲饿得下不来床,就想吃一口芋头干,但我弄不来。一家妻儿老小都要吃饭啊,但是没有吃的,几天都不烧锅。”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当年逃荒所唱的凤阳花鼓词,很多小岗老一辈都还记得。肚子都吃不饱,更别说其他了。穷则思变,为了活命,小岗人开始找出路。
秘密会议决定分田到户
1978 年11 月24 日晚,18 位小岗农民悄悄聚到了村民严立华家,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严宏昌是主要召集人,在他看来,那天他们所做的决定,在当时可能是“要坐牢的”。“哪怕坐牢,只要大家能吃上饱饭,我也认了!”严宏昌就着昏黄的油灯,在一张纸上亲手写下了日后惊天动地的“生死契约”。
18 位村民各自按下红手印,托孤立誓,瞒上不瞒下,瞒外不瞒内,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了包产到户。如今,这张泛黄的纸片原件,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物证,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18 个红手印带来的力量与变革,很快在小岗村迸发——包产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分配方式,把村民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小岗全队粮食总产13.3 万斤,相当于1966 年到1970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相当于过去20 年的总和,村民收入大大提高,平均每人400 多元,是上一年的18倍,一举结束过去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
“大包干”获得认可
那一年,中国农村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包产到户”“分田单干”还是中国农业的“禁区”。小岗村的创举都是“暗中”进行,能否得到认可,大家的心都很忐忑。
1980 年春节刚过,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在严宏昌家,万里和他谈了将近四个小时。万里对小岗的包产到户明确表示:“地委批准你们干3 年,我批准你们干5 年。只要能对国家多做贡献,对集体能够多提留,社员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辈子也不能算‘开倒车’。”
万里不仅批准了小岗的包产到户,而且批准小岗的经验可以学习。严金昌、严宏昌说,万里讲话后,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公开肯定了“大包干”。1982 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包产到户让小岗村一年翻身解决了温饱问题,如平地一声惊雷,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小岗村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碧琦

吉林省工商局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公示 长春市一加油站不合格
为“家”买保险前4月市民花6.3亿买财产保险
孝南986名求职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 议传达唐一军到抚顺讲话精神
鄂州开发区全力打好拆违控违攻坚战
【40年改革领跑路】18枚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序幕
丰南区召开党委重点部门信访维稳工作汇报会
中秋小长假 我市周边游依旧火爆
嘉禾县塘村镇连夜“大转移”安置群众37人
镇村干部帮他搬新家
全市近3.8万人考英语四六级 专有名词翻译让不少考生蒙圈
全民健身(太极拳)进机关活动在机关大院拉开帷幕
霞浦一渔船东冲海域翻覆 3人落水2人获救1人失联
尚市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汉语拼音,一甲子与时偕行
钦州浦北供电局:电力情 一生行
龙潭镇中心校组织各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丰南区黄各庄镇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
市民政局强化“四个到位”高标准做好意见提案办理工作
台风山竹肆虐后,请给深圳多一点恢复常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