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牛不吃水强摁头”


  西部某贫困县非要给大山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门面房,这些看似高配的生产资料长期闲置发挥不了作用;东部某地农村旱厕改造强制推广“双瓮式”冲水厕所,冬天一上冻就冲不出水;还有西南某省的一个村子为了完成上级调整种植结构的政策指标,打出了“你敢种我敢铲,坚决消灭苞谷秆”的标语。
这些惠民政策的初衷都是为了让群众过得更好,却因不顾客观实际、不尊重群众意愿,简单粗暴地强推,要么把“担子”甩回给了群众,要么给群众带来经济损失,要么挫伤了群众积极性。一些政策落实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搞一刀切,规划“以一知万”,招标一招了之,到最后反而给基层工作平添时间、精力、资金成本,甚至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脱贫攻坚总体进程。
好政策源于样板、试点,推广起来更须因地制宜。劳动技能单一、就业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致贫原因,搬迁安置的条件不一样,扶持群众增收的方式就不相同,如果安置点不在集镇、旅游区,却家家都要求建门面房,难道“你买我的盐巴,我买你的酱油?”
政策再好,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政策实施效果,惠民增收、脱贫攻坚才能事半功倍。反之,不听群众的,靠一纸规划、一个命令、一条标语就想推动工作,再好的政策也会在执行中出现偏差,要么效果打折扣,要么出现反弹反复。一旦让群众陷入折腾,今后再好的政策也推不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放手发动和使用各级干部,相信他们有因地制宜落实好相关要求的能力,唯有压实任务不捆住手脚,统一思想不僵化思维,才能把好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
好政策需要用群众语言去宣传,需要因地制宜去落实,更需要跟群众打成一片的好干部去贯彻。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绣花针”,不做“扎人针”。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上级单位不能光想着定指标、压任务,基层部门不能只琢磨如何应付检查,而是要想群众之所想,穿针引线到基层,把好的政策主张有效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齐健 吉哲鹏)

中共湖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委员会关于吴小青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张旭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
长沙共享单车投放总量逾45万辆 摩拜单车倡导“只置换、不新增”
从捕鸟能手到护鸟使者
桐庐生活中的古村落之狄浦!
不能“牛不吃水强摁头”
本市两案例入选中国法院2017年度案例
2017年度广州公证亮点工作
马鞍山市政协前来花山区视察残疾人康复工作
广州“全球潜力城市指数”上升22名
彭国甫专题调度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市项目建设高歌猛进
99.09%!静安区115街坊旧城区改建项目二轮征询生效
新寨镇调整设施鲜桃种类大力引进新优品种
黄晓武戴启远会见荣盛集团客商
以 “辛苦指数”换企业发展指数 天心区连夜抽调干部上门帮扶40家重点企业
我市香菜刺黄瓜价格上涨
城步3月份道路运输安全“隐患清零”工作名列全市第一
智能经济与社会创新高层论坛举行
公示
王图强到明光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