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有历史的建筑、林木和地名通通得到善待


  太湖西岸的茭渎老街在过年辰光迎来了不少回乡探亲的人,这个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所在,至今保留着人们对宜兴渎区村庄历史风貌的记忆。在宜兴市政府编制的《宜兴地名保护录》中,茭渎赫然在列。记者昨天从宜兴有关方面获悉,当地政府重视乡村地名和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乡土符号”的保护,为的是留住这一方土地上的乡愁。
让特色村庄的乡土符号“亮”起来
今年春节前夕,宜兴市人民政府发文明确了宜兴市陶瓷博物馆主楼等23处建筑为宜兴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其中丁蜀镇15处,周铁镇3处,杨巷镇4处,官林镇1处,范围涉及陶文化建筑、商业及公共建筑、名人故居等四大类别。加上此前当地政府明确的第一批历史建筑,宜兴市域范围内的老房子被盘点清楚了。据宜兴市规划局、宜兴规划设计院有关负责干部介绍,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传承积淀的具象之一,宜兴在开展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保护与修复并重,传承与发展并举,保护历史建筑并让历史建筑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近年来为留住乡愁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譬如,组织实施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经形成初步结论,共采集、登录藏品5206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11件(套)。宜兴可移动文物普查内容包括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为各类可移动文物建立起电子档案,明确了文物名称、类别、级别等14项基本指标在内的电子身份证,建成了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资源库。与此同时,这个工作机构还专门组建乡村文化搜集和整理的写作班子,常年在山村、平原圩区和渎区的村庄搜集乡贤资料以及民风民俗、民间曲调、村庄历史沿革等信息,编研乡土文化资料读本,并在乡村的村史馆、老年活动室、宗族祠堂等地方设立乡土文化宣传栏,使得一些村庄的乡土符号“亮”起来。
老地名解了在外工作老年人的乡愁
丁蜀镇前年出版的《紫砂村》全书12万字,630帧图,对村庄历史沿革及能工巧匠辈出的文化氛围等记载十分详尽。据该书披露,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费孝通、吴阶平等领导人先后视察紫砂村、为紫砂村题词,当年在家中接待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村民邵逸平如今已经成长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宜兴当地有些历史地名的名称表达起来很拗口,也有生僻字地名,但这些是历史的积淀,应当受到保护。”阳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向记者表示。截至目前,宜兴地名保护名录的范畴涉及河荡、街巷道路、名胜古迹、自然村、政区和桥梁等等,这些历史地名被用地名牌明确,在外的游子归乡倍感亲切。宜兴境内湖荡星罗,水网密布,自古以来桥梁众多。宜兴古桥的建造技术由匠人的师承关系沿袭下来。匠人们在充分考虑桥梁的功用属性的同时,十分注重桥梁的文化风格。许多古桥与周边风景和谐统一,文风荡漾。其中,宜兴古十景之一的“画溪花浪”就是以丁蜀镇画溪河上的画溪桥为中心构造的优美风景图画。从目前已知情况看,宜兴现存古石桥的数量在苏南县(市)中最多。1982年起,宜兴率先将5座古桥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宜兴水乡古桥近年来成为当地作家、画家和传统文化爱好者集中关注的对象,相关作品层出不穷。当地作者所著《宜兴地名志》《宜兴地名传说》 等专著都对宜兴水乡古桥的历史沿革及相关建筑知识作了介绍。宜兴水乡古桥还成为当地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的活教材,爱护和保护水乡古桥成为当地社会各界共识。今年春节期间,宜兴市西渚镇的乡村精品民宿红红火火,回乡探亲和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多。一位在西安过上退休生活的老先生向晚报记者介绍,他们一家人从宜兴高铁站下车去西渚老家过年,跟出租车司机说用电子地图定位“谭家冲”地名,结果行程十分顺利。
“老地名没有消失,这也解了在外工作一辈子的老年人的乡愁啊。”这位老先生感慨地说。(记者 何小兵)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翰墨飘香中国年
我省加强规范驻省会城市办事机构管理
汝城:密切干群关系托起民生幸福
建亲水景观增便民设施 明年春节前七里河将变景观河
宜兴有历史的建筑、林木和地名通通得到善待
局城乡规划编审处多举措做好议提案办理工作
乡村振兴,体育不可缺席
广东省东莞市公安消防支队东莞市城市消防安全风险调研评估采购项目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推进“三大革命” 打造美丽上塘
省委副书记高广滨深入伊通调研粮食收储工作
小张各庄镇召开党政班子联席会
区领导检查节前安全工作
怀远县总工会举行“冬日暖阳 温暖你我”慰问活动
爱心接力积极救治台属
姜小林到桓仁满族自治县调研时强调扎实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天大研制成功水下两相湿气流量计 打破国际垄断
挖掘机半夜着火 田阳消防紧急救援
世界读书日对话省图修书人:十三年修完两三百册古籍
付绍玉代表局党组慰问看望城管系统一线值班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