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河口)软硬兼施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走进两河口)软硬兼施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全媒体记者 童秀清 特约记者 陈锟
沙坝至楠木坪通畅工程施工现场
白果乡卫生院两河口村执业点,护士正在给闫发胜换药。
  “精准扶贫政策好,修路通水又架桥;条条银线连万家,栋栋新房建山脚。”6月13日,一到白果乡两河口村,老年协会会长张必斗就用一首“打油诗”道出该村脱贫攻坚的关键。
  聚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两河口村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推行向善向好乡风文明,“软硬兼施”推进脱贫攻坚。
  产品不贱价
  盘山的公路,两旁是葱郁的森林,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竹木之间,耳边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鸟叫、狗吠、鸡鸣,这里是两河口村楠木坪组。
  “这个地方的石头一定要炸掉,边上也要把堡坎砌好。”张久宽在路边交代着施工的要求。
  70多岁的张久宽,是这里的中心组长,也是沙坝至楠木坪通畅工程的质量监管员。
  “不到工程现场转一转,不踏实。”张久宽说,“把这条路搞好,是大家的愿望,让我来看质量,我得负到责。”
  两河口有两条古道,昔日和繁忙的川湘古道、楚蜀官道相连,自古以来便是商贾频至之地,也是当地政治中心。历史变迁, 13公里的恩利公路成了这里唯一的沥青路。
  “窄、烂、危险,都是泥沙路。”张久宽说,其他的路,一下雨就被冲的坑坑洼洼,别说车,人都难走。
  “路不好就是受气啊,自家养的猪,人家来收,价格硬是每斤低几角钱。”张久宽自嘲地说,“要是哪家过个红白喜事,不整路东西都运不回来。”
  路不好,几百亩上好的土地,只能种些粮食,楠木坪组的村民在产业发展上也很无奈,“发展了,运不出,还得贱卖。”
  路通畅,人心就畅。两河口村今年实施通畅工程3条13公里,改扩建硬化7条20公里,新建经济循环路5条9公里。9月份完工的沙坝至楠木坪这条路成了张久宽最大的牵挂,也成了他最大的希望。
  路通畅,产业就有希望。根据两河口村产业规划,将在楠木坪组引进企业,种植桐子树、果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
  “我要跟着搞点水果呢。”张久宽心里早有打算,等路好了,就发展些果树,“说不定,还开个农家乐。”
  “路好了,村民出行方便了,农产品能卖出去,村民就有了发展的劲头。”张久宽笑着说。
  喝水不吵架
  搬一个小板凳,带一杯凉茶,童继祝早早就来到公路边,盯着工程的进度,时不时还上前帮把手。
  “很激动,盼了几十年的路马上变水泥路,小水池也要建。”童继祝毫不掩饰自己的高兴,65岁的他知道没水吃的滋味。
  走在古坟坡,丛林间、小路边,拉着一条条或粗或细的水管;农舍旁、山腰处,挖有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水塘。
  “都往自家屋里接,乱。”童继祝说,村民自己拉水管、挖水塘、修沟渠,想方设法让自家能吃上“自来水”,有水浇地。
  “一个水源拉了若干的水管,平常还好,一到干旱,就麻烦了。”童继祝说,这些年,因为水的事,村民没少闹矛盾,偷偷扔掉别人的水管,把别人的水管割断时有发生。
  让户户都有安全饮水,两河口村全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个集中供水工程,若干小水窖星罗棋布,如明珠般散落各处。
  “可以解决60户,240人饮水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杨辉说,古坟坡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就是其中一个,已经完成勘察设计、选址等工作,马上启动建设。
  “大部分都启动建设了,这里因为修路,机械上不来,正在疏通关键路段。”杨辉也很着急,水池必须要今年建成投入使用,童继祝成了村支两委和村民心中最好的“现场监理”。
  “必须支持,肯定支持。”童继祝二话没说,担起这个责任,为工人服务、适时报告工程进度、监测工程质量就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政策好,水电路的问题解决了,幸福小康就靠我们自己努力啦。”童继祝笑着说,他家养了20多头牛,种了4亩水田2亩山田,基础设施好了,还要增加养殖规模,“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有收获。
  以水兴产、以水兴业。在两河口村,缘路而来、因水而聚,4家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蔬菜、药材、茶叶、养殖等,产业方兴未艾。
  住院不跑路
  “今天还有几瓶药,钱够不够啊?”“您儿今天还有1瓶药,钱不用愁,您自己大概只要出100多。”白果乡卫生院两河口村执业点,村民闫发胜和护士聊着天。
  因为腿部感染,闫发胜在5月29日来到两河口村执业点就医,办了住院手续,安心在此治疗。而在5月份之前,这里的村民住院最近得到20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去。
  “人口分散,服务人口多。” 两河口村执业点负责人蒋敏介绍,原来村卫生室要服务两河口村、油竹坪村、金龙坝村、乌池坝村、见天坝村等5个村12400多人。
  今年5月6日,两河口村第二执业点已取得执业许可并成功开设,乡卫生院选派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技人员在此执业。
  执业点一层内,心电b超室、观察室、诊断室、治疗室、化验室等医技功能室齐全,二楼是住院部,每个房间有3张病床,整洁有序。
  “这里有医护人员10人,床位17张,今天住了9个病人。”蒋敏说, 每天到这里就诊的村民有近40人。
  就近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贫困户无起付线,住院报可报销近90%……越来越多的村民见证着健康扶贫带来的利好。
  “感谢政府想得到,做得到” 闫发胜说,“近嘛,在这里住院也可以报。以前要住院就得跑到乡卫生院去,车费不说,路还那么远,如果是急病那就坏事啦。”
  “大家对健康更加看重,一有不舒服都会来看看。”蒋敏坦言,来这里就医的村民越来越多,甚至周边利川市的村民都来这里治疗。
  从卫生室到执业点,圆了村民就近就医、就近住院、就近报销的梦想,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改变的是更安全、便利、便捷的服务方式,拉近的是党群关系。
  跳舞不拥挤
  两河口村老年协会会长张必斗一直有个心病,协会2012年12月成立后,一直没有固定活动场所,给活动开展带来不便。
  “这里就是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差不多有3000平米。”村委会不远,工人正在加紧施工,张必斗每次路过都要里外看看。
  “除了党群中心、便民中心,还设有电商平台、老年活动中心,这个广场会成为大家活动的好场所。”村第一书记李建安介绍,这栋楼还建设了30多套公租房,租费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电商中心由职院的专家来指导、搭建平台,主要是为村里的4个合作社服务,让他们的产品能通过网络走出大山。”李建安对电商平台抱以很大希望。
  综合楼的建设被两河口村以最快的速度推进,主体工程20天内结束,2个月后建成投入使用。
  在大力实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两河口村不断提升“软件”,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推动向善向上的乡风文明。
  村民的事自己说了算,村民的事自己管理。村里实施的道路、水利、国土治理等项目,村民都积极参与,每个工程都有村民代表进行工程监管。
  而张必斗的老年协会也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在村里广泛开展“三园四化”活动,带动村民把自己的家园建的更美。
  “你看这街道,原来乱的很,经过治理好多了。”张必斗说,老年协会还把会员们组织起来,定期学政治、学技术、学法律等,推动普法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鼓起钱袋子,富起脑袋瓜。每到下午,两河口村干部和村民就会来到“农家书屋”,拿起图书管理员推荐的书目,认真读上几篇,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牌桌、放下手机,走进“农家书屋”,丰富的精神食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
  树良好家风,“十佳”“五好”评选,瞄准精神进步,两河口“软硬”兼施,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沐浴山野,成为脱贫攻坚战中强大的精神力量。

感受奋斗中的幸福—记市第一医院普外三病区护士长杨蕾
北京市600名中小学生免费上冰训练 体验运动乐趣
株洲市统计局“七措并举”为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做好统计服务工作
关于威海市京剧团设立法定代表人的公告
商丘市检察机关开展以案促改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走进两河口)软硬兼施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孝感大学生村官记录投稿平台开放
中国制造:更开放 更强大
一名年轻女凌晨静脉割断伤口很深 自称被刀割
平阳县启动文化送基层系列活动
光明新区发布2018年秋季义务教育学校报名指引 附超详细攻略
自主研制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龙泉姑娘全程见证
覃塘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调研组到各乡镇开展调研工作
北京市公租房项目已惠及10多万居民
云南将开展“绿色食品牌”评选活动 第一名可获奖金100万元
闲适生活最完美
俄罗斯音乐喜剧《拇指姑娘》登陆三亚
衢州学院开展2018 体育嘉年华活动
青岛下月将整治21座桥 包括杭鞍高架海尔路立交桥等
王国生:保持政治定力 深化整改落实 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