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年创税近30万元的汽车修理公司,如今58岁的总经理郭猛回想起19岁那年在老长途汽车站里挖到的“第一桶金”,不由得笑了起来。
作为一个曾经的“小商业”成分家庭,从已故去的爷爷郭正,到正在享受晚年安逸生活的父亲郭逢喜,再到年近花甲的郭猛,三代人历尽了时代赋予的酸甜苦辣。起起伏伏几十年,讲起来是一个故事,但从84岁的郭逢喜老人啜泣的语调中听得出,如今的惬意人生经历了怎样不懈奋斗的积淀,烙上了怎样千回百转的时代印记。
“小商业”家庭的勇敢尝试
1979年的那个冬天,郭猛永远都记得。那年19岁的他买了1条烟、10个焙子,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天不亮便赶往那时的长途汽车站。这是他做的人生中第一笔生意。一盒太阳烟两毛三,他打算卖两毛四;一个焙子9分钱,他打算卖1毛。那时候的长途汽车站很破旧,交通很不发达,门口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早点小摊,等车或者是半夜到站的人们,只能裹着破棉袄挤在里面。
爷爷郭正曾经是做干货的手艺人,最发达的时候拥有自家的铺面,雇着小伙计和照顾孩子的佣人。虽然由于时代变革的冲击,到郭猛这里,那些都早已成了故事,但家里的户口本上,成分仍然写的是“小商业”。可能是继承了“小商业”的家族基因,远房亲戚们如今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情,都觉得郭猛兄弟几个从小就有商业头脑。1979年,改革开放了,于是早已“蠢蠢欲动”的郭猛,看好了长途汽车站早点市场的商机,抱着他的第一批货物信心满满地来了。“没想到在里面叫卖了一早上,就卖了一盒烟,挣了1分钱。”这1分钱,就是郭猛挖到的第一桶金,尽管少得可怜,却打开了他精彩人生的大门。
虽然放弃了长途汽车站的早点市场,但从那天起,郭猛不再像以前一样到处做零工,而是做起了生意人。一开始是在路边摆地摊,吃的、穿的、火筒子……什么都卖过。那时开始做生意的不止郭猛一家,还有他的叔叔、姑姑们和堂、表兄弟姐妹们,甚至爷爷郭正也在路边卖起了花生瓜子。
在郭猛讲述的过程中,父亲郭逢喜也断断续续地回想着自己的一生。“小商业”——老一辈留下的印记,让他幼时如何享受富家少爷的生活,后来经历如何的心惊胆战和败落,再后来如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生意人。“最早……后来……后来……再后来……”这一家人的生活清晰地反映了时代赋予的变化。
时代赋予的奋起之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东河区的二医院市场建成,国家对“商业”的支持和鼓励显而易见。郭猛和父亲、兄弟们无须再摆路边地摊了,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摊位,专门做起了服装生意。
虽然有了摊位,但风餐露宿的艰辛可想而知。现在回想起来,别的不说,光是进货路上的折腾和拥挤就难以忘记。那时没有网络和现在这样的物流渠道,只能亲自隔三岔五地跑到南方去订货然后托运到北京,再自己雇车拉回包头。“那会儿常到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些地方进货。最折腾的线路要走三天三夜,先坐火车到北京,再倒火车,下了火车倒长途汽车,到了当地再坐公交去乡下的市场或厂家。所以,每次返程到了北京就感觉已经回来了。”由于那时车少,每次进货都会经历一次类似春运的感觉,如果抢不到座位,那么能有插脚的地方就不错了。最舒服的时候就是偶尔钻到座位底下那一溜,能在里面睡一觉。有一次,郭猛和二姑父一起去进货,回来的路上两人买了吃的和酒,打算到车上一起吃,结果上车时挤散了,郭猛拿着吃的,二姑父只拿了酒,“我吃了一路,二姑父饿了一路,哈哈。”
虽然辛苦,但是与之前让人艳羡的“双职工”家庭比起来,“买卖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大反超。“小商业”不再是压得这家人喘息困难的负担,相反,恰恰因为有着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让这家人的生活更早地富足了起来。
40年奋斗的美好生活
时间转眼就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服装生意已经过了最好的时候。1993年郭猛的堂弟果断放弃了二医院市场的服装摊位,转向汽修行业,开了一家汽车零配件门市。哥儿几个时不时常一起聚聚,在门市里打打麻将。“和摊位比起来,在门市里做生意就感觉是一步登天呀。我当时看着人家一边打着麻将一边就把生意做了,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心里挺羡慕的。”
1995年,郭猛一家也开始尝试做汽车配件生意。“当时心里也没底,就是想试试。一家人一拨还在二医院市场卖服装,一拨试着开配件门市。”一开始完全一窍不通,用郭猛的话来说,就是“盲人摸象”。因为不知道该进些什么,他几乎每周都要跑一趟北京,每次都是坐在进货门市的门口,看着人家买什么,他就问:“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好卖不?”进多了怕卖不了,每批货物每样就只进一件。自家门市里也没有柜台,货物进回来就装在一个个纸箱子里,里面是什么都贴上纸条标记。“现在好了,电话订货,物流第二天就送到了。”
随着对汽修行业越摸越熟,郭猛一家也越来越看好这个市场。1996年,他们开了一家名为“仁武”的汽车修理厂。开始是只有一个师傅、一个徒弟,20多平方米办公用地,没有任何大型设备的小作坊。到如今,“仁武”汽修厂已经发展成为集汽车销售、修理、配件供应、保险代理、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基地的一条龙综合服务企业。拥有举升机、定位仪、故障分析仪、轮胎平衡机、车身校正仪等先进的维修、检测、诊断设备,聘请了高级技师,还吸纳了30多名下岗人员再就业,年创税近30万元,成为了包头地区“整车修理行业”的优秀企业。
4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辛劳已在谈笑之间。那时刚过而立的父辈已成耄耋老人,毛头小伙子如今也已儿孙满堂。一帧帧、一幕幕再回想起来,他们有曲折、有困惑,更有收获。伴随着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在这个曾经的水陆口岸、边贸重镇,重商劝业、吃苦耐劳、视野开阔、敢闯敢干等商贸基因一直传承。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燕)
小店区社区局组织召开春节后收心会
洛阳-桂林航线通航暨洛阳旅游推介会在我市举办
清远市瓶装液化气价格稳中有降
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
蚌埠市审计机关六项举措提升网络安全工作水平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小商业”家庭的改革开放40年
“光明行动”让我市400多名农村贫困患者重见光明
湘潭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四成
内丘县累计完成农村改厕4.1万座
苍溪县开通城际列车暨全民健身跑跨年
鄂城新区纪工委严明纪律过廉节
南海区西樵镇上榜省森林小镇
警车开辟生命通道 滁州一产后大出血产妇转危为安
“中法时尚之约”杭州站揭幕一次时尚与艺术的碰撞
望城警方成功捣毁3个吸毒窝点 抓获吸毒人员10余名
中澳现代产业园(舟山)项目配套码头开建
西湖区“内外兼修”加强清廉文化建设
谷城县运用“大数据”助推电商产业发展
市政府召开第六次常务会议
“过大年回老家”郑州分会场活动在新郑千稼集景区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