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世界的叛逆者 新世界的拓荒人


1918年秋,河源县的阮啸仙和紫金县的刘尔崧,相聚于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专科学校(简称“甲工”)——也就是今天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在这里,他们从一个满怀报国救亡热情与理想的少年,成长为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的革命斗士。他们就读“甲工”的第3年,龙川人黄居仁从打工的佛山工厂考取“甲工”。青年时代的“东江三杰”相会于此,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从县城到省城 打破思想的局限
阮啸仙、刘尔崧就读于“甲工”时是1918年,此时距离辛亥革命已有7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国人热情地掀起“实业救国”运动。这“实业”,工、交、商、矿、农、林、渔、牧各业无所不包,“实业则以工商为最”(《时报》1912年5月2日),这是效法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走西方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早在河源县三江高等小学读书的阮啸仙,满腔希望地在作文中写道“振兴教育,振兴工业、农业、商业”和讲求“足兵之道”,认为能以此救国。当时的河源,工业不振,只有少许手工业,商业很落后。1912年,河源县城刘允中倡导种桑养蚕,在城西郊区(今卫星区)创办蚕桑试验场,从顺德引进蚕桑,育蚕地区扩展到20多处,有桑地1000多亩,逐渐推广到县内各地,效益很好。
虽则士农工商都在致力“救国”,而军阀之争在各地上演,拥袁(世凯)反袁的战争在河源进行,龙济光部队与欧阳俊部队在蓝口、横沥等地鏖战(1914年)。从阮啸仙的作文《学生知爱国之道说》、《费宫人论》中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阮啸仙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但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仍夹杂着忠君报国的想法。他怀抱着实业救国的美好愿望,用心读书。
从山区县城来到繁华的广州,阮啸仙的眼界一下子变得更加广阔了。
1918年秋,阮啸仙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校址设在广州西村增埗的“甲工”。
民国初年的广州,以其得风气之先,正在慢慢往现代都市迈进,各种新思潮,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还是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亦称行会社会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抑或是马克思主义,都在广州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而引发出人们作出历史性的选择。
承载着这些思想的各种报刊,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民国初年,广州城发行的报纸达30多种,有《安雅报》、《七十二行商报》、《羊城报》、《国报》、《大同报》、《觉魂报》、《华严报》、《广州报》、《大公报》等,当时外地出版的报刊如《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政衡》等,在广州街头也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甲工”的学生,阮啸仙、刘尔崧等在课余阅读着大量报刊,留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出现的各方论战,新文化运动、东西文化的论争,也让他们大开眼界,作出自己独立思考。
受哥哥刘琴西的影响,刘尔崧自小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刘琴西已在1916年被选送到广州农林学校读书,回家时总向刘尔崧讲起省城的新鲜事,让刘尔崧对省城十分向往。
刘尔崧和阮啸仙一样,一心想着要工业救国,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甲工”,他决心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以报效国家。
因为相同的志趣与理想,阮啸仙和刘尔崧很快成了莫逆之交。跟他们两个很要好的同学,还有周其鉴和张善铭。4个青年学生经常聚在一起,并不是想着要上哪里玩,怎样创业,而是思考着国家的形势与前途。周其鉴来自粤西北广宁县的一个教师家庭,张善铭来自粤东山区的大埔县。他们自小目睹民生凋敝,劳动人民的苦难。如今聚在一起,对这苦难的社会,落后的生产力,还有这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社会制度进行讨论。
1919年4月上旬的一天,刘尔崧正在教室里咬着笔头思考课本上的练习题。
“尔崧,快来看,《每周评论》又发表了篇讲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阮啸仙从教室门外挥舞着一叠报纸,远远地朝刘尔崧说道。
“讲到俄国十月革命了吗?”刘尔崧在座位上站起来问道。
“有呀有呀,还说道《共产党宣言》‘恐怕马上要来到东方’。”于是两个同学肩并肩地坐在一处,看着研究着。
《每周评论》周刊是陈独秀、李大钊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前25期都是由陈独秀主编,一直在做反对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鼓动宣传,宣传反封建的文化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想,为“五四”运动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除了阅读书报,他们还找来《阶级斗争浅说》、《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浅说》等小册子,如饥似渴地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
思想上的转变,让他们具有了冲击现行体制的力量。
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4人,因为拥有了这种力量,在“甲工”学潮取得成功后,被称为“甲工”“四大金刚”。
他们行动了。
海枯石烂 报国之志不可移
“五四”爱国运动浪潮波及之处,有良知的学生们都站起来了。
这个时候,刘尔崧已是“甲工”的学生会主席,他与阮啸仙、周其鉴等同学一起,不顾学校森严的规章制度——但凡有“上闻政事,加入政党,干涉词讼者”,“任报界访员”(记者),都要被处分,他们在校内串连爱国学生,在校外宣传演说,投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反帝斗争中。
1919年5月11日,广州国民外交后援会联合工商学各界人士,在东堤东园广场召开国民大会。阮啸仙、刘尔崧等率“甲工”同学从增埗赶去参加会议。会后,阮啸仙、刘尔崧在游行宣传中恳切陈词,呼吁反对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不承认巴黎“和平会议”的相关决议,取消“二十一条”。
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时候,“甲工”同学们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了。
一直主动接受马列主义教育的阮啸仙,开始跟以往“读书救国”、“和平行事”的自己决裂,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不敢从事实际斗争的妥协行为,更谈不上什么救国。他要行动起来。
1919年5月30日,刘尔崧等人组织广州市3万多名学生举行抵制日货示威游行,口号中提到的“三大亡国公司”暨大新、先施、真光公司,早知学生们在抵制日货,表示给予大力配合,大新公司还挂出了“欢迎学生光临检查日货”的标语。在检查中,刘尔崧等查出一批日本草帽,学生们愤怒了,欲冲进公司彻底清查日货。老板急电当时的广东督军莫荣新和广东警察厅厅长魏邦平,警察赶到,带头与军警搏斗的刘尔崧等3人被捕。
阮啸仙、周其鉴等连夜组织数百名学生到警察厅请愿,要求释放无罪被捕的爱国学生。魏邦平出面答复,被阮啸仙义正辞严地诘问得理屈词穷,不得不答应连夜释放刘尔崧等3人。
但此场风波并未平息。莫荣新怎肯容忍有如此不和谐的言行?他与广东省长翟汪联名发出布告,要将“匪徒”“定予严拿,尽法惩办”。6月,魏邦平领命,指使“甲工”校长黄强诬蔑刘尔崧等学生的爱国行动是“聚众扰乱治安”,并开除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的学籍。
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甚感愤怒,又觉悲凉,决定要继续斗争下去。他们3人干脆去照相馆照了张合影,在相片后面题了一首诗:
莽莽大地,
哪块是我们的故乡?
济济众生,
哪个是我们的知己?
孤零零的几个人儿,
联成一气,
势利是非所为,
炎凉更非所知。
海可枯,石可烂,
此志不可移!
此时此刻,他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斗。开除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学籍的布告发出之后,引起了“甲工”师生的不满,他们罢教罢课,一致向黄强提出抗议。社会舆论纷纷谴责黄强这一无理决定。黄强担心一发而不可收拾,只得收回成命(罗可群、何锦洲《刘尔崧》)。
经过此次运动,阮啸仙等人认识到马列主义思想的巨大威力和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和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等人一起,组织群众读书会,参加了广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
阮啸仙成了“旧世界的叛逆者、新世界的拓荒人”。他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大有价值的变动”,认为只有像“五四”运动那样,民众“一个一个发动起来,无论商工农士,都要出来争人格,谋自由,监督政府,干预政治,共和民国才有生气”(《阮啸仙文集》)。
“甲工”“四大金刚”打破学校当局的限制,积极联络主张搞实际斗争的进步学生,以“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为宗旨,于1919年6月17日成立了“广东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址设在广州天官里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会长是张启荣,副会长是周其鉴,阮啸仙、刘尔崧、张殿邦作为骨干分子,分工负责,领导活动(《广东省大事记》)。通过学联会组织全市学生开展实际斗争,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打倒三大亡国公司”,发行《国货月刊》、《国耻》、《殷鉴》(写朝鲜所受日本的苛政)等小册子,斗争非常坚决。他们遭到武警镇压和学校开除,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读书不忘救国 掀起“甲工”学潮
在这次运动中,阮啸仙认识到救国必先改善青年所处的环境。
阮啸仙认为,“我们青年,处在现在的环境,不消说的,不满意到万分,就想马上来改造它,来适应人生的需求,来达到我们的满意。改造!改造!是刻不容缓的了。”“改造学校问题,就是我们学生的责任。”
“甲工”是广东第一所工业学校,但学校高层思想固步自封,学生有半点异动都会被记过。1920年5月,学生们印发传单,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因传单里有鼓动工人直接行动的话,被学校当局当作异端而给予记过处分。对这种做法,“甲工”学生早已心生不满。
1920年8月,陈炯明当了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专科学校委任新校长高仑。高仑上任后因循苟且且独裁专横,营私舞弊,校务废驰。
面对这样的情况,阮啸仙、刘尔崧他们岂能容忍!“甲工”学生成立了校友委员会,设有11个工作委员会开展改造学校的具体工作。阮啸仙任交际委员会主任,负责团结校内同学,联络校外组织的工作。丘鉴志、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黄兴发等分别任服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自治委员会、调查委员会、运动委员会的主任。
这个时候,17岁的黄居仁在佛山打工,还没考入“甲工”,因为“甲工”新一轮招生,要等阮啸仙他们要求作改变后,才会开始。
阮啸仙、刘尔崧他们要求改造学校。这次的改造,一波三折,牵涉的人物众多,官阶也高,风险很大,但他们毫不退缩,表示要坚持到胜利。
1921年4月12日晚,“甲工”“四大金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请校长出席答复。学生们指责学校当局校务废弛,设备残破,致使学生不能安心读书,要求接任黄强为校长的高仑作出改变,但高仑只是敷衍。于是,阮啸仙等在18日举行全校学生大会,要求撤换校长,改造“甲工”,作出三项决议:一、上书广东教育委员会,请愿设法整顿“甲工”教育;二、上书省长,请愿撤换校长;三、请校长自行辞职。以上三项,由各委员会主任分头去执行。
4月19日,“甲工”同学在校友会的组织下,列队前往省署和教育委员会请愿,陈述要求。省教育委员会在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后,即于次日派视学员马文车等人前往“甲工”调查,“认定学生之要求正当,自应依照所要求之点办理”。为此,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亲自答复阮啸仙等人:于一星期内解决“甲工”的人事问题(陈善光《阮啸仙在甲工》)。
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
(未完待续)
文/ 本报记者 凌丽

田阳团委举办“青春引擎”培训班
我市女职工最喜爱的10本书出炉
河源国税部门开启数据跑时代 跨省经营企业涉税事项实现全国通办
郭永航会见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鲁国庆
灌南:召开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旧世界的叛逆者 新世界的拓荒人
保险,您买对了吗?
高温下的劳动者:骄阳下采莲莲心苦收益甜(图)
城步举行地质灾害应急避灾演练
医院设老年病科关爱老年人量身定制“医养”新服务
市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陈吉明主持
济青高铁临淄北站暂不更名
史上第一次,常馨月站上跳台滑雪场 她的使命:为北京冬奥探路
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我市举行
“宜昌楷模”10月上榜人物 颜复华等8人组获殊荣
能源局就《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答问
助力军民融合 退役军人专项基金沪上成立
永兴:团建活动帮助青年村干部“一起成长”
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传承弘扬湖州地方戏曲艺术 湖剧表演人才委培班今日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