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行中的每一个日子,都和着这个时代的节拍。“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毋用置疑是我市2018年的一个热词。作为城市的定位,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与我们每一个市民都息息相关。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提出的这一战略定位,树立我市发展的全新坐标,也塑造了城市的全新形象。中央及省的嘱托、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凝聚在同一个战略支点上。
何为支点?支点就是城市崛起的重点、支撑点、着力点。干事、谋事、求发展,一股精气神,在江东大地升腾。
建设“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奋斗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
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如何找准未来发展抓手?时也,势也,提出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契合马鞍山实际,既简洁有力、又耳熟能详,既凝聚人心、又引领发展的城市发展定位,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摄影:陶建
新定位 凝聚人心引领转型发展
长安丝路,兰陵美酒,十里洋场……——中国很多城市都有美妙的前世今生,人杰地灵而且充满魅力。然而,在城镇化、工业化大潮中,也不无千城一面、产业雷同的隐忧,存在发展质量跟不上发展速度的问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国情、市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恰是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率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来,过去有过“钢城、诗城”的提法,这在当时是对的,但对照新时代新思想的要求,“钢城”显得老旧,在资源枯竭、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具有引领性;“诗城”又不全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缺乏本质性。“全省争三强、人均居前列,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仅仅只是一种指标性的描述。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一个城市定位的出台,是归纳总结,是上下贯通,是示范引领,更是突破升华。为了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市就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最新工作部署,借鉴苏浙沪发达地区部分城市的相关做法和经验,深入思考研究我市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思路、工作举措;市委也多次召开了专题会,研究未来几年全市有关重点工作的目标思路和具体举措。这些都为《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出台做足了功课。
▲摄影:邵纪明
2018年7月31日,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随着《若干意见》的正式通过,“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新定位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市定位是城市历史进程的选择、马鞍山人民的选择、现实的选择和战略的选择,有其必然性和独特性。”市委党校副教授王春祥认为,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马鞍山的城市定位确定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提炼出了马鞍山的城市特质,增强全市上下发展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不仅展示马鞍山可预期的整体形象,而且增强外界对马鞍山的感知与认同。
新理念 生态文明创造幸福生活
如果说宜居是一座城市的基本属性,而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宜居的前提条件。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让人民群众不但能够享受“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城市生活,也能品味“万家烟树满晴川”的田园牧歌。
马鞍山自然禀赋好,居民的幸福指数较高。在一江两岸滔滔江水的激荡和安抚中,这座城市愈发精致,有的是绿色、安静和舒适,让人陶醉。就连雨山湖湖面上戏水的候鸟,也每年流连忘返。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指出,到2020年,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马鞍山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市更宜居,一江两岸、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就是在宣告世人,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的决策者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市经济学会会长洪绍明认为,我市“生态福地”的定位正是我市实际情况之上。首先是城市形态上的“江城共生”。我市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拥江而立,江在城中,江城一体,像这样的城市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可以说是一风水宝地。其次是城市品质上的“生态文明”。我市一直以来坚持生态立市,又十分注重现代文明建设,早在2009年就成为中部6省首个且是唯一一个全国文明城市,目前已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在不断提升。最后是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之城”。我市是全国少数几个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等多项桂冠于一身的城市之一,如此之多的殊荣,不仅是对马鞍山60多年城市发展模式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高度赞美。
鹃岛 摄影/秦俊
思想灿若明灯,能引领行动,照亮前程。唯有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水清、岸绿、产业优的要求,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马鞍山样板,才能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生态福地。
新升华 立足优势顺应发展趋势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小结实成。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在不断推进中获得持续的动力,唯有积基树本,方能蓄势竞发。产业是城市之本。一座城市,产业搞不上去,人就待不下去。不抓产业就永远没有希望。
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马鞍山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过去最大的成就是工业。建市60多年来,从建市之初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世纪,在历届市委的接续努力下,马鞍山从一片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发展成“江南一枝花”,一座以工业为主、充满希望的城市在不断成长,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人民生活实现新提升。但是,近年来,马鞍山在全省区域竞争中面临着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
“危中寻机,方能弯道超越。”市委党校副教授陈群祥认为,今后最大的出路还是工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工业的下步发展方向是新兴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最后都要与智能化、智慧化相融合。从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战略主攻方向,国内常州、东莞等发达城市均提出打造智造强市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市必须立足现有工业基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坚定智造强市发展思路,明确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努力在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城市转型上下功夫,着力把马鞍山打造成为智造名城。
洪绍明认为,马鞍山打造智造名城,是有基础和优势的。打造智造名城也是为生态福地更好地提供产业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城市职能、角色定位和发展目标。把握“生态福地”内涵,优化我市加快发展的软硬环境,最终为实现我市“智造名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钢轮毂
心有所向,方能致远,在万古奔腾的大江边,砥砺奋发;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书写华章!“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也将成为城市的新名片,指引我市发展新成就、新作为。
这是写给人民群众最好的答案,历史等待着最好的回答。
首张工会会员专享旅游年卡,发行突破10万张
石塘: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检查
宽甸灌水镇召开2018年脱贫攻坚阶段性工作调度会议
昆玉高速鸣泉立交至马金铺路段将大修 开工时间待定
乡村振兴 常宁:柑橘树下种西瓜 长短结合双丰产
城市新形象 奋斗新方向
【金湾】金湾区人武部党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 阳化冰要求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统领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市住建委办事效率高,企业亲自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市工投集团督导下属公司在建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及扬尘防治工作
2018全球象棋双人邀请赛昨日在成都开幕
第二届“琦君散文奖”揭晓
金州派出所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苏州市区2017年第一批水效评估技术服务通过验收
番禺边检全力以赴应对国庆客流高峰
我市农业专项资金支持创意主题农园建设初见成效
镇江举办世界环境日广场宣传活动
内铁社区: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体展示活动
乡村版“三引三回”亮相沈北新区
博罗县:珠江学院与福田共办党员夜校
一嗨代言人库里再启中国行 “冠军之旅”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