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全域治水 构筑宏伟生态屏障——市发改委推进我市水污染防治再上新台阶工作纪实

  12月11日至12日,十堰市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交流会在丹江口市召开。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欧阳立出席会议并讲话。丹江口市作典型经验介绍;竹溪县、房县、郧阳区和茅箭区代表作交流发言;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港环保科技公司代表项目建设运营单位作交流发言。
  欧阳立在讲话中指出,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通水、保供水”作为第一政治任务,以规划为引领,科学谋划、先行先试、苦干实干,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我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剑河治理后风光秀丽
犟河草店示范段治理后面貌焕然一新
咬定青山不放松 铁腕治水成效显
  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大、难度高、任务重、基础差,但全市上下不讲条件、不等不靠,咬定任务目标常抓不懈,重拳出击铁腕治水,在短时间内实现水质达标,为全国其它13个重点流域治理积累了典型经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南调办等部门盛赞我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工作:领导重视,真抓实干;顾全大局,主动作为;落实有力,措施得力;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主要体现出五个 “前所未有”: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前所未有、领导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部门相互支持配合的程度前所未有、改革创新的力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
  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实现。2015年末,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ii类(总氮保持稳定),直接汇入丹江口水库的十堰辖内主要支流所有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ⅱ类,规划十堰市的18个库区水质监测断面,12个稳定达标,6个部分月份达标。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0平方公里以上,水土流失率由“十一五”初期的62%下降到42%。cod排放量已消减0.43万吨,减幅达9.47%,氨氮排放量已消减0.09万吨,减幅达14.68%。
  项目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期,我市水污染项目有10大类283个,投资35.35亿元。截至目前,283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 38.35亿元,投资完成率109.1%;通过竣工综合验收或销号项目279个,验收(销号)率98.6%,同时还验收完成 “十一五”项目14个。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84个,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建成垃圾填埋场43座,垃圾处理能力2500吨/日;关停并转污染企业620家,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9%以上。
  生态文明理念深深扎根。以“十二五”规划的治污攻坚战为核心,“清水行动”“向三大污染宣战”“绿满十堰”等一系列全市行动,不仅净化了“首都水缸”,同时也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大街小巷,扎根社会、扎根企业、扎根群众,成为十堰转型发展强大的原动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主体功能区试点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等一大批政策覆盖十堰,污水垃圾处理、城市综合管廊、江河湖库治理、山水林田湖试点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十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市将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功能定位,全域开展丹江口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将十堰市超前的治理思路、先进的体制机制、成功的治理效果宣传出去、推广开来。
  治污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在五河治理中大力推行“河长制”,建立以河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治水机制,解决了“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建立水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推行污水垃圾项目建管运一体化模式,成功探索了一条项目实施新机制、新路径。启动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在湖北省率先出台 《环境保护 “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实施差别化考核机制。划定生态红线,制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颁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条例》。
  全域投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根据中国环境科学院对我市生态资源、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分析,2016年,全市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2万亿元,远高于国内其它省市,生态资本运营潜力巨大。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刺激本地区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增长,增加社会就业起到了关键作用,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泗河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工程
竹溪县县城污水处理厂
神定河夏家店河段治理后风景优美
满园春色关不住 创新举措结硕果
  张湾区西沟乡犟河流域,人工快渗、生物转盘、四池净化、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备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俨然一座 “环保设施百花园”,这是我市创新举措、科学治水的一个缩影。在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改革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创新治污工艺和技术,开放包容吸纳国内外先进工艺,大胆使用新工艺,集成治水技术 “万国博览会”。在近些年的治污过程中,我市探索全国水污染治理的模式、技术,只要是能切实解决问题的,都拿来试,充分体现了十堰为保护水质,敢想敢干、先行先试的可贵精神。通过几年的应用实践,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污水处理的30余种工艺,在十堰应用的已有26种。碧水源、北排集团、桑德环境、深港环保、东方园林、东江环保等全国知名治污企业的陆续进驻,使十堰成为污水治理技术的富集地,城区主要的污水垃圾处理及生态修复项目均由国内先进治污企业一体化运营。
  创新项目实施、管理手段,率先在全国推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管运一体化模式 ,实现了投资、工期、质量、运营的 “多赢”。2014年7月,经市政府同意,市发改、住建、南调办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实行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委托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形成了权责统一、建管运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机制以县为单位,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谈判,将各县市区所有城镇 (乡)污水处理项目 “打捆”统一委托给信誉好、实力强的专业化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由县财政集中支付运行费用,较好地化解了污水和垃圾项目建设以及运营中的风险,取得了项目投入成本小、建设工期短、出水水质佳、运营费用低的良好效果,实现了投资、工期、质量、运营的 “多赢”,为保通水赢得了时间,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项目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一步到位”,确保了项目前期工作既规范又高效。市发改委积极作为,将项目审批程序由“立项、科研、初设、概算四个程序分阶段审批”简化为科研和初设两个审批程序,并推行多部门前置要件并联审批,减少中间环节;采用“互联网+现场+专家”的项目审查新办法,从国家、省、市三级专家库抽取专家联合作战,切实提高了审查质量和效率。通过审批、审查制度的改革创新,项目审批周期由原6个月以上缩短到3个月以内。
  创新工作机制,实施“河长制”,形成治水“铁三角”,真正做到“一号领导”落实“一号工程”。我市早在城区五河治理中就实施了 “河长制”,市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河长负总责,河长之下形成由分管领导牵头,发改、环保、住建三部门联合治水的“铁三角”,以及 “铁三角”+南水北调+水利的“1+5”会商决策机制,就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时随地会商研究决策,优质高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创新项目验收机制,适度放权,化解项目实施的 “最后一公里”难题。项目综合验收是项目正式运行实施的最后环节,也是必经程序。由于国家新出台的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项目竣工综合验收主体及相应操作规范,县市区在短时期内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困惑。为解决验收主体不明、内容不清、标准不一等矛盾和难题,十堰市主动担当,勇于创新,结合落实国务院“放、管、服”精神,大胆简政放权,陆续出台了《关于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竣工验收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简化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竣工综合验收程序的函》等一系列文件,得到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嘉奖,称赞我市为重点流域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工作提供了操作规范和指南。
  今后,十堰市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把握重点、明确任务,不断提升水污染防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继续砥砺前行,紧紧围绕“保水质、惠民生、促转型”主线,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继续当好忠实可靠的“守井人”。

日照市政府发布《关于严禁在林区野外用火的通告》
项目建设增后劲 生态改善惠民生――郑俊康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一批事项
长沙市书协备战“欢乐潇湘”群众书法活动
团市委号召青年投身志愿服务
《黄金周里看文明》礼让斑马线 让出文明好风景
科学谋划全域治水 构筑宏伟生态屏障——市发改委推进我市水污染防治再上新台阶工作纪实
市红十字“雏鹰展翅”志愿服务队开展公益活动
魏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召开系统“官本位”“官老大”思想专项 整治行动动员会
永安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1.15万份
我市今年高考报考人数23934人
聊城一农民获评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
平湖这2条重要道路建成后,平湖人去上海更更更方便!
欢乐元宵十五正圆
张兵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上强调:创新人才政策 优化人才生态系统 打造人才高地
购良种备春耕
新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黄红五督查高桥镇“打非治违百日行动
初春·运动
第二届长治市百名“当代乡贤”评选表彰活动启动
邱建申获省摄影金像奖
21岁文浩奋战半年 研发SLA光固化3D打印机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