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特殊的家访采访。
(厦门日报 文/本报 记者 黄语晴 罗子泓 图/本报记者 何炳进)我们尝试联系了一些受访对象,原本希望请他们在小长假期间,在家中与家人合影,记录团圆的美好瞬间。但有的人要值班,早早地就提前过了中秋节;而有的需要坚守岗位,无法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
最终,我们选择了两个小家庭与两个大家庭。在小家庭里,我们记录了人月两圆的幸福模样,那种温润地流淌着的快乐,让人感受到新时代奋斗者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大家庭里,我们记录了他们坚守岗位的身影,一方面尽管父母亲人仍在远方,但有贴心的同事,他乡也能成为故乡,家就在身边,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更多人的团圆保驾护航。
这是中秋团圆最真实、最完整的图景,也是新时代奋斗者们最准确的轮廓。借此,向每一位中秋假期坚守岗位的人致敬,向每一个中秋乐聚天伦的家庭传递最真切的祝福。
家庭篇
传承
“南音家庭”郑雨水
听段南音下盘棋
三世同堂享天伦
郑雨水(前排右一)一家与本报记者黄语晴(后排右一)合影。
●出镜家庭:郑雨水,78岁,厦门市南乐研究会副会长;妻子洪金治,70岁;大儿子郑一鸣,51岁,养蜂个体户;大女儿郑青青,49岁,南音老师;二儿子郑一艺,46岁,象棋老师;大孙子郑家兴,26岁,中学老师;二孙郑家翔,13岁,学生;小孙郑家和,9岁,学生。
●家庭住址:翔安区巷南路80号
●中秋新愿:让南音走入更多学校、举办更多的少儿南音比赛,让年轻一代继承南音文化。
每年的中秋小长假,郑雨水与妻子都会在家里早早备好饭菜,等教南音的女儿、办象棋比赛及培训的两个儿子、养蜂的大儿子及孙辈一起回家相聚。三世同堂,从祖辈到孙辈,都有两个共同的话题:象棋与南音。在这个有着象棋传统、南音人才的家中,年纪最小的孙子常常会在中秋团聚时,拉着78岁的郑雨水,说“爷爷来下盘棋吧”;而郑雨水的女儿郑青青作为南音艺人,则时常带着学习南音乐器的侄儿郑家兴,一同在外演出。
郑雨水是个资深象棋迷——上世纪50年代,初中时代的郑雨水常常在放学后看人下棋,后来又抄写、钻研棋谱。有一年夏季的一天中午,年纪最小的儿子郑一泓回家时,脸上、身上沾着大大小小的泥点,他想,不能再这么瞎玩下去了,便对郑一泓说“你跟我学棋吧”。没想到,郑一泓在象棋方面极有天分,很快便拿到各类象棋赛奖杯。郑一泓于7岁开始学棋,学棋9个月后,郑一泓便跳级到“少年组”与16岁的选手较量。不少成年选手听说郑一泓的棋技,跃跃欲试上门挑战。郑雨水便在家中设擂台,每回挑战赛,人们都聚到郑雨水家中观战。2001年,郑一泓晋升为中国特级象棋大师后,郑雨水继续收门徒,以教练身份带队参加省农运会、全国各类象棋邀请赛,为厦门、福建获得荣誉,“拿的奖牌太多,都记不清楚了”。
女儿是怎样与南音结缘的呢?郑雨水说,从前,马巷的南音社与郑雨水家不过相隔几户,南音社常有表演练习,女儿郑青青常在南音社外驻足聆听,不出几天便被南音社的老师招去学习,凭借较好的天赋,在南乐唱腔比赛中屡获第一。为了让女儿继续提升南音技艺,郑雨水将石狮的专业南音教师请到家中教学。到1990年,郑青青作为福建南音代表团成员赴菲律宾演出,成为一名南音艺人及教师。
郑雨水并非南音的资深爱好者,但女儿与南音的结缘,使他把目光投向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他与亲家公潘天乞在1987年组建马巷振声南乐社,出资培养南音新人、推动交流演出,力图重振当时近乎销声匿迹的南音表演。“现在我们把南音课带入了翔安的5所小学。”郑雨水说。扶持翔安南音发展至今,他们也将南音表演带到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如今郑雨水退居二线,将传承任务交给了儿女。郑雨水的儿子、徒弟开起了象棋俱乐部、培训班,在翔安举办象棋国际邀请赛;女儿郑青青则继续培养南音新人。在家中,90后孙辈郑家兴也受到家庭氛围影响,从小接触象棋、南音,学习演奏洞箫,“之前流行学习钢琴、小提琴,但是现在看来会的人太多了,反而是南音这样比较小众的更有意思。”他记得自己下乡表演时,不少老人围坐过来倾听,“南音古典、优美,听得懂的人便能听出曲中的曲折与故事。”南音文化也吸引着年轻的他。传统文化、良正家风经由郑雨水传给了下一代,也将继续代代相传下去。
美好
“音乐侠侣”冯靖佘淼
开音乐酒馆写新歌
融入对厦门的爱
冯靖(左二)一家与本报记者(右一兰京、右二赵张昀)合影。
●出镜家庭:冯靖,47岁,迷待音乐酒馆技术总监;妻子,佘淼,迷待音乐酒馆运营总监;儿子,冯天驹,11岁;女儿,佘小米,4岁。
●家庭住址:思明区筼筜街道
●中秋新愿:希望更多人喜欢爵士乐,对音乐有更强的感知力,欣赏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文/本报记者赵张昀兰京
图/本报记者吴尔婷
“我住中山路,你在园博苑,每分钟都是想念,好想一起沙嗲面;你说亲爱的,我们中午见,厦门有了一号线,10分钟20个站点……”
轻快的爵士钢琴,搭上古早味的闽南话,一对厦门情侣的情调,借着自由跳跃的音符,如海风扑面而来。刚坐下,记者就被冯靖和妻子佘淼最新创作的《乘坐一号线》吸引。这是他们献给厦门的第一首歌,也是这对“音乐侠侣”对鹭岛的示爱之作。
“厦门,这座城市的海岸风,特别适合爵士乐;优美休闲的环境,与爵士乐的发源地美国新奥尔良相似。”佘淼说,他们都被精致而有艺术气息的厦门深深吸引。1995年,大学时代就谱曲近百首的冯靖,从北京来到厦门。在沙滩、海浪的美景里,他喜欢上了“自由融合”的爵士乐,在工作之余,组建自己的乐队。
2000年,湖北女孩佘淼带着自己的近两百首歌词来到厦门。她在朋友推荐下,找到音乐才子冯靖,为自己作曲。两人一见钟情,成了一对游走音乐的情侣。
在佘淼眼中,丈夫是自己的“靖哥哥”。他们用“靖哥哥”和“冯少娘”的名字,创作一首首属于他们的歌。
2014年,冯靖开了一家爵士乐酒馆,特意取名“迷待”(闽南语“干啥呀”的发音),融进他们对厦门更多的爱,冯靖既负责舞台演出也负责精酿啤酒,并以“状元插金花”“白鹭女神”等厦门元素,为自己酿造的酒命名。他们为许多款酒谱上爵士乐,乐曲和啤酒一同成了主角。生儿育女后,他们的创作频率不如从前,但音乐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生活。冯靖看着4岁的女儿在他身旁画画说,“听歌、唱歌、创作、酿酒等,都为我们带来生活的馈赠。”
采访间隙,书房传来莫扎特的奏鸣曲。这是11岁的儿子冯天驹在弹奏,他最爱的莫扎特作品之一。“他很小时就喜欢莫扎特。”佘淼说,小时候为了激励他弹琴,一直“骗”他说只要他好好练琴,莫扎特就会来看他。在钢琴旁,放着一把紫色的老贝斯。冯靖说,这人生中的第一把贝斯已有20多岁“高龄”。那是第一份工作时,他攒了好几个月工资才买下的。为了陪儿子练琴,他自编了好几本乐理和钢琴技法小册子。儿子也拿下了2017年西班牙韦斯卡市国际钢琴比赛d组第一名。
其间,莫扎特的琴声常在精酿啤酒坊里荡漾。这款听着莫扎特酿成的酒,在小天驹的建议下,被起名为“莫扎特”,至今也是他们酒馆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有个插曲,一次比赛后,5岁的儿子得知莫扎特在两个多世纪前就离世了,当场大哭起来。之后一年,只要说到莫扎特,他就会伤心很久。7岁的一天,他忽然说:“妈妈,其实莫扎特没有死,他只是变得很小很小,小到像空气一样。你看他的曲子哪里都听得到,只是我们看不到他。”这对音乐情侣深受感动,以儿子与莫扎特的故事,创作了一首爵士乐新歌《莫扎特》。
中秋当天,佘淼准备带着儿女,全家人一起去坐地铁,体验《乘坐一号线》的快乐。
岗位篇
温暖
厦门机场安全班组
今天上班时
要祝乘客节日快乐
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安护部t3检查分部向日葵班组与本报记者林路然(右三)合影。
●出镜人物: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安护部t3检查分部向日葵班组
●工作地点:高崎国际机场安检护卫部t3检查分部
●中秋新愿:希望班组能获得部门的星级班组,每位员工都能取得更高的职业等级资格证。
文/本报记者林路然杨佳音
图/本报记者王协云
22日下午,厦门机场安检驻地的一角,来自天南海北的向日葵班组成员趁着中秋节前的休息日,聚在一起博饼。
“哇!是状元!”“我们拿到冰箱啦!”班组成员邓颖刚第一把就博到了“状元带八”,室友们都和邓颖一起欢呼,没想到状元是第一个诞生的。“我们所有人都住在宿舍里,和校园生活很像,所以我们的奖品都很实在,不是和生活相关,就是与工作相关。”向日葵班组的班长易媚媚笑着说,去年的状元和对堂分别是泡脚盆和按摩仪,能帮助化解一天工作的辛劳。
就在休息日当天,班组成员们都工作到凌晨3点才回到驻地。“因为青岛那边的天气不好,航班延误了,我们必须等到最后一班航班安全降落才能下班。”易媚媚说,如果上的是晚班,“下班晚点”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得通宵。而休息日的第二天,向日葵班组上的是早班,早上4点半就得出发到机场,为6点35分的第一班航班做准备。这意味着,尽管是休息日,班组成员们的休闲方式也只能是补充睡眠,出去采购点生活用品,早早就寝。
每一位班组成员都说,做安检不是件轻松的事,必须提起100分的精神。在t3航站楼,一位安检人员每天平均就要检查两三千名旅客和三四千个行李包裹。从拿分装盒放包裹,到下蹲为乘客搜身,再到查看视频“秒验”违禁品,安检口的每一个岗位都是实打实的体力活和脑力活。“即使是大冬天,我们也是穿短袖,因为一干活,就是短袖都会被汗水浸湿。”易媚媚说。
骰子在瓷碗里翻滚,梅帅还没博到什么大奖,但他不太在意,更令他在意的是身边人罗鑫。两人都是去年初加入向日葵班组。“去年的奖品还分我的和她的,今年的奖品就是我们一起的。”梅帅开心地笑着,一旁的罗鑫害羞起来,脸更红了。
向日葵班组成员们都是“90后”,最小的今年才19岁。同是年轻人,朝夕相处间总能酝酿出纯粹又热烈的情谊。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要是收到家乡寄来的食物,总会第一时间与班组成员们分享。丁玥彤是江苏连云港人,爸爸是名厨师,她总能收到家里自制的麻辣小龙虾、炖排骨,甚至肉包子;而唐加伟是四川绵阳人,父亲又曾在新疆工作,他的包裹里就有四川青李子和新疆大枣。相聚在一起,品尝各自的家乡美食,好似有了共同的口味,更有了共同的回忆,整个班组越发像一个大家庭。
资历最长的班长易媚媚就像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姐姐。“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0个年头了,我坚持我们班组每年都要组织一次中秋博饼,既有过节的团圆氛围,也能让大家更了解厦门传统风俗,融入厦门的生活,成为真正的新厦门人。”易媚媚说。伴着骰子清脆的声响,班组成员们商定好,中秋节这天上岗时要向每一位来往的旅客道声:“中秋节快乐!”,让每一位游子都能感受到家的暖意。
敬业
集美软件园站派出所民警
坚守地铁站
把它当成第二个家
陈茂贵(左二),郑茂林(左三),林友龙(左四)与本报记者程午鹏(左一)合影。
●出镜人物:陈茂贵,48岁,厦门市公安局集美软件园站派出所教导员;郑茂林,31岁,厦门市公安局集美软件园站派出所民警;林友龙,28岁,厦门市公安局集美软件园站派出所民警。
●工作地点:厦门北站地铁站内
●中秋新愿:希望地铁和地铁站始终平安,旅客顺利通过地铁到达目的地。特别是在中秋佳节,愿大家能安全地与家人团聚。
文/本报记者程午鹏见习记者陈璐
图/本报记者林铭鸿
22日下午3时许,记者从岛内乘地铁来到厦门北站地铁站,民警郑茂林正在带着“警用八大件”巡逻,手里还拿着一张旅客遗失的身份证。
当天是中秋假期首日。据统计,截至当天下午3点,厦门北站地铁站人流量已达到平时的三倍。节假日人流激增,给值班的郑茂林和他的同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他们不断地在地铁站巡逻,盘查人员、监管安检设备运行、及时疏导旅客,防止踩踏、突发安全事件的发生。“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不分节假日的。”郑茂林说,作为厦门市公安局集美软件园站派出所的站区民警,他和同事轮班值守在地铁站,值守从不间断;反而是节假日旅客增多,他们的工作更忙碌。
巡逻时,厦门市公安局集美软件园站派出所教导员陈茂贵前来巡查,陈茂贵告诉记者,民警们都很认真和辛苦,节假日却没法和家人团聚,他除了巡查,更多的是关心民警,派出所特地在中秋假期准备一些水果和月饼,每天随着午餐和晚餐一起送给民警,表达一些心意——即便不在家中、不在所里,只是在路上,也要让民警感受到家的温暖。
巡逻结束后,郑茂林回到地铁站内执勤点,打开警用系统,查询这名遗失身份证旅客的联系方式,打了电话过去。对方是一名从泉州来厦门的旅客,身份证遗失在购票处被民警捡到,对方正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还不知道身份证丢了,检查钱包后,连声向郑茂林说“谢谢!”
郑茂林说,类似旅客丢失身份证的情况,特别容易出现购票处、安检口,这些地点也是他们巡逻的重点区域。到了节假日,旅客遗失的身份证、行李会明显增多,郑茂林很能理解这些旅客焦急的心情,所以尽量在巡逻间隙里联系旅客,让旅客能顺利、安心地出行。
中秋假期共有三天,郑茂林要值两天班。中秋节当天,他要从下午3点值守到晚上10点半,无法陪着家人一起赏月过节,他儿子才1岁多,由于妻子也要工作,儿子只能交给父母和岳父母轮流照顾,他结束当天工作后就要提前赶去岳父母家,提前和家人过中秋节。
记者采访时,郑茂林的同事们陆续回到执勤点休息,大家停下脚步,手头的工作却没停,马上要完善巡逻和各项检查的台账,将巡逻中发现的问题登记。他们匆匆看一眼手机或者喝口水,短暂的休息过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巡逻。
穿梭于城市地下的列车,迎来送往一波波的旅客,大多数人只是地铁站的匆匆过客,郑茂林和同事们却是把地铁站当成第二个家——许多本应和家人一起团聚的节日,却在地铁站和同事们度过。也许大家不会留意到这一切,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民警,保证了地铁站里大家习以为常的安全。
新南街道:海南社区积极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工作
今年520,来“长江婚典”说出你的爱,还有丰厚大礼
修补道路 方便出行
“远离毒品,珍爱未来”禁毒知识讲座
关爱残疾儿童播撒希望种子
一样中秋别样团圆 向每一位中秋假期坚守岗位的人致敬
vivo工业园打造智能手机研发制造基地
李荐国专题调度进出口工作:大胆“走出去” 科学“引进来”
持续奋斗高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
滑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带队走基层 手拉手织就平安网
最早的八卦图什么样:含山凌家滩玉版玉龟告诉你
广州天河警方侦破“飓风11号”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
大渡口逸景社区改造道路铺设人行道 方便居民出行
汤阴食品产业荣获“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长沙故事|市民罗粲:飞速发展的长沙,传统文化魅力仍在
桂林重大项目要逆天!自治区级统筹推进的56个市级990个
日照市统一战线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文艺晚会举行
乡韵乡情五音戏 古都安阳获赞誉——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五音戏专场在河南安阳举行
肥乡政府区长李书平调研高考、中考备考和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望城区人大常委会调研水安全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