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强“造血” 坚决打赢攻坚战——天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红军村农旅融合发展
思经乡竹笋加工厂工人加工竹笋
脱贫攻坚中,乐英乡爱国村有了自己的脱贫产品
从2015年8月底脱贫攻坚战役正式打响至今,时光已过去三个年头。在这三年期间,天全县委、县政府坚持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全面打响这场硬仗。
以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为例,该村于2016年就已实现“户脱贫”、“村摘帽”,这个小山村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退出贫困村的原因并不复杂,与全县36个贫困村、全市所有贫困村一样,贫困群众的民生得到了保障,村里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村民也有了生态富民的产业,这就是退出贫困村既特殊又具普遍性的原因。
苦干、实干三年。目前,全县已有1006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9.5%下降至2017年底的0.73%,21个贫困村如期退出。2018年将实现剩余15个贫困村退出、961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决战决胜目标。
数字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
若再回首脱贫的道路,更多人会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和精神,仅仅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实现10062名贫困人口脱贫,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
这期间,必然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天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决策部署,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总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天全县既坚持扎实推进,又坚持主动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脱贫、更高水平惠民。
如今,正值全国第五个扶贫日,在天全县各乡镇田间地头、在各脱贫战场上,干部群众身影忙碌,在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青衣江畔、二郎山下,一幢幢楼房屋舍俨然,一座座远山层峦叠翠。“产业绿色化、城乡景区化、田园景观化”正逐步变成现实。一条条产业路交错纵横,一个个产业园散发新绿。老百姓钱袋子鼓了、腰板硬了、笑容多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群众致富基础
位于天全县南部的偏远小山村——兴业乡马子村,是天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困难最大的贫困村之一。成为贫困村的原因是该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没有规模产业,户脱贫、村摘帽难度很大。
16日,经过山路颠簸,记者再次来到马子村,田野间,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都能感受到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马子村来说,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截至今年8月底,马子村的通组、入户路已全部建设完毕。“现在正在施工的道路就是通村公路。”马子村党支部书记艾文辉说,如今的马子村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
“原来我们村的路都很陡、很烂,硬化路面也少,每次回家都是一脚泥。你看现在的公路,都硬化成水泥路了,并且水泥路都通到我们家家户户门口,我真的太高兴了。”谈到马子村道路之变,今年70多岁的艾明清难掩笑容。
谈到马子村的交通,和艾明清一样,在这儿生活了一辈子的艾文昭很是激动。“现在的交通道路太方便了,以前一下雨就要穿雨鞋,否则就无法走路,连孩子去上学都要先穿雨鞋,到了学校再换鞋子。”艾文昭说,如今,3.5米宽的道路直通家门口,每次儿女回家都能把汽车直接开到家,很方便。
除了交通制约发展以外,水、电、网依然是造成马子村贫困的原因。
“一直以来,我们村都是很缺水的,经过去年两次整改,现在全村百姓喝水根本不用愁了。”艾文辉坦言,除了水,电和网络也是全村一大难题,而通过不断整改提升,如今网络已覆盖全村。
“以前喝的水都是浑浊的,现在的水像矿泉水一样清澈。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村干部。”艾文昭说道。
在马子村的另一角落,村“两室”(文化室、卫生室)已基本完工,在“两室”旁边,三四个工人正在安装附属设施。“下一步,我们村就集中精力修产业道。”艾文辉对马子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距马子村不远的新场乡和平村,在“交通改变生活生产”这方面,也具有发言权。
“交通不便是制约和平村发展和导致和平村成为贫困村的重要原因之一。”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刘刚坦言道,交通改善,是和平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的成效之一。如今,和平村通村、通组、通户路以及产业路的建成,结束了当地群众走山路的历史。
走在和平村的道路上,看到身边来往的车辆,村民刘正用有自己的感慨:“路修通了,相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我种了一亩多生姜,以前通组路没修的时候,要走4公里左右的泥巴路,把生姜背到乡上去卖。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把生姜卖给收购生姜的商人。“
与刘正用一样,在和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其他村民,交通的便利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马子村与和平村基础设施的提升改善,是天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取得成效的缩影。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天全县全力打好‘基础设施’硬仗。始终坚持‘贫困村退出’基础先行,不断提升老百姓最直接受益、最盼望解决的基础设施水平,定向打通路、水、电、网‘最后一公里’,近万名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天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杨勇介绍道。
一方面,加快破除交通瓶颈,畅通毛细血管,打通断头路,2017年全面完成贫困村在内的36.6公里县乡村道路新改建,建成林区道路、生产便道88.3公里,贫困村交通瓶颈得到彻底改善。并不断强化饮水安全,投资1838万元完成贫困村在内的13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覆盖群众3.6万人,全面实现脱贫人口安全饮水达标,“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全面提升配套设施,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改造输电线路113.2公里,统筹电信、广电、互联网融合共享,完成15个村通信网络改造,所有贫困村生活用电、广播电视、网络通信指标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做大做实特色产业 促百姓持续长效增收
近年来,天全县在产业发展促脱贫中捷报频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绩。
16日,距离县城21公里的乐英乡爱国村的万亩茶叶脱贫产业示范基地,薄雾轻绕,茶树漫山遍野,碧绿的茶园成片相连,这些茶树就是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树”。
在万亩茶园,七八个村民正在自家茶园里忙着修枝。
“现在算是茶园冬管期间,要修枝、施肥、除草、打药、开沟。”爱国村党支部书记罗炳贵说,从2005年开始,当地村民陆续进行茶叶种植,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全村种植1500多亩。
“我家种了5亩茶叶,采茶时间是3至10月份,现在是管护阶段,除了修枝还要除草、打药等。”5组村民黄邵贵说。
“爱国村在2016年就已实现村脱贫,现在是巩固阶段。”爱国村第一书记吴尧说,爱国村百姓靠茶产业脱了贫,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爱国村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爱国村始终坚持“云山云茶,乐在乐英”的产业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茶叶基础,培育以茶产业为主的核心产业,做到户户有茶园、人人有收益。从2015年人均收入只有4600多元到如今的人均收入7200元,爱国村随着茶叶知名度提升,收入增加。
罗炳贵算了一笔账,今年仅是茶产业,全村就达380万元的收入,对于贫困村来说,380万不是一笔小数目。
说到茶,不得不提的还有仁义乡云顶村,这个距天全县城约30分钟车程的村落,却在脱贫攻坚中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贫困不可怕,也没有人真正甘于贫困,可怕的是找不准脱贫方向。”仁义乡党委书记张扬说,如何找准方向?答案无疑是与脱贫攻坚融合。
如今,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云顶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的1300亩茶产业基地已规模初成,并在已实现当地部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时,带动更多村民主动迈出了产业脱贫增收致富的步子。
在脱贫攻坚全力打好“产业发展”这场硬仗中,天全县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村产业发展相融合,以特色农业治“穷根”。
以思经乡为例,每年9月初到10月初这段时间,竹林里到处都是繁忙的劳动景象,村民忙着在竹林地里采摘新鲜的野生竹笋。
走进思经乡,漫山遍野的林竹,满眼的“绿”。而这些“绿”除了竹笋,还有茶叶,思经乡是天全县的茶产业大乡,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1000余亩,茶叶销售收入也是该乡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无论是乐英乡、仁义乡还是思经乡,发展产业促脱贫肯定是努力实现更长效、高质量脱贫的重中之重。
天全县在打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始终坚持做优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做强第三产业理念。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大建产业、建大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天全县着力打造七彩乡村(红色体验)农旅融合、乡愁记忆茶旅融合和竹海渔乡农旅融合3条产业环线。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2.79万亩,其中包括笋用竹1.1万亩、山药2700亩、中药材3050亩等,覆盖32个贫困村1273户贫困户,并成功引进8家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
同时,不断探索实践“公司+”“股权+”“电商+”三种扶贫模式。并持续强化政策引领、资金保障和人才队伍三个长效支撑。为此,天全县专门制定出台《天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天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励资金2000万元,落实特色农业园区建设资金3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85亿元建设农村公益性项目30个。
不仅如此,天全县与川农大、雅职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专家+农技员+农村技术能人”三级人才体系,天全县油茶、乌茶和猕猴桃3个“专家大院”成功建立。
全力打好“集体经济”硬仗 推动“空壳村”摘掉“穷帽子”
村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为“零”……在艾文辉的笔记本上,马子村存在的一项项问题显而易见。
面对这些难题,艾文辉并没有胆怯,而是带着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全村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少变多。
“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是2700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是12000元。”看着翻了4翻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艾文辉对未来更有信心。
16日下午,沿新修的村道前行,记者来到马子村一组,“天全县兴业雷斗坪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字样的广告牌格外清晰。
由铁丝围起来的鸡舍,而房屋外面同样被高高圈起来的田地,这就是该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生态鸡养殖基地,也是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
艾明康是该合作社聘请的管理员,也是饲养员。“合作社发展好了,村民们就能看到希望。”对艾明康来说,在这里干活,就是在做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发展的好事。
贫困户艾明华坦言,以前怕发展产业,害怕最后卖不出去。但是现在他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合作社,因为他相信,在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和帮扶部门的带领下,养殖产业将越来越好,他们将走上脱贫致富路。
和马子村不同,始阳镇破磷村作为贫困村,50万产业扶持资金既是机遇也是令人头痛的难题。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破磷村人均耕地面积0.3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务工,想要发展产业是难上加难。
如何盘活扶持资金就成了难题。通过不断探索,该村明确了攻坚破难的新方向,2017年,破磷村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并选择以入股方式加入一家在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的公司,所得分红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一部分收入将以股权量化方式作为发给贫困户的红利,另一部分将用作维护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帮助困难家庭。”破磷村第一书记谢随红说,这不仅能实现村发展,也能实现民增收。
正是因为天全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创新和尝试,天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2018年拟退出的1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30.70元,其中最高的达130.81元,最低的达14元,超过人均6元的省级标准。
近年来,天全县努力找准增收路子,创新创造推动“空壳村”摘掉“穷帽子”,建立“1+n”集体经济新模式。强化1个统筹,成立村资公司统筹管理村级资产和发展集体经济,破除“村民委员会不能面向市场从事经营行为”难题。拓展“n”种增收方式,拓展村级资金“飞地”管理,让村级资金变优质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收益。拓展村集体资产经营,依法出租村集体土地、房屋等资产,用于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等,收取租金充实村集体经济收入。
推广“股权量化”新办法,推进财政资金股权量化试点,选择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经营主体,达成入股协议,享受“入股保底分红+二次返利分红”带来的资金收益。整合资金入股合作社、经营大户,依托“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参股专业合作社并参与经营,村集体按占股比例分享收益。整合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加强与地方有实力、有信誉企业合作,将村级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进行投资,每年根据企业收益分红分利,不仅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更带动壮大集体经济。
在前不久召开的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天全县明确要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放在首位,压紧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首脱贫路,人们不会忘记,面对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天全县,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下足了“绣花功夫”。
展望新的征程,天全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同样值得期待:
接下来,天全县将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积极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不断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坚持脱贫目标和扶贫标准不变。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坚持“回头看”和“回头帮”统筹开展、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坚持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统筹扶持,推动实现更充分、更平衡、更高质量脱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15万天全儿女在全面小康征程上阔步前进。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郑雨莎

下雨天骑车要减速慢行避免侧滑
关于邀请参加第三十七期前海讲堂的通知
市司法局社矫处到我区开展司法社工督导巡查
赵春龙:来自唐山的李宁中国公开赛穿线师
西安市周至县环境保护局关于2018年4月24日拟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
精准施策强“造血” 坚决打赢攻坚战——天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我市强化高温汛期建筑工地施工安全
广昌驻地官兵观大片庆“八一”
芙蓉区市政局驻社区联点干部年度述职群众民主测评会顺利落幕
5年后东莞可用上西江水“双龙吐珠”供水莞邑
黄大生春节后深入企业走访调研
凤城市良种村喜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殊荣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河源检测院: 保障我市特种设备安全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慰问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分析经济形势 研究部署重点工作
11月1日计划停电通知
奉贤梨桃迎来久违丰年 区委区政府调动一切力量办起“村口订货会”
晨光中学举行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家长会
重点河道水质达标率全市第一 滨湖全力打造全市生态核心区
奉节县平安乡推进“七大提升行动” 补短板推动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