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记忆丨百年手工木筷的炼成!选材、打顶、捆扎,竟有这么多讲究


百年木筷子
meeting
筷子,作为日常的饮食工具,我们几乎每人每天都要用到它。而木筷子可能是广州家庭里使用最为普遍的筷子之一。
记得小时候学用筷子时,拿不好会被父母“打手”;
有老人家常说“筷子拿得高嫁得远”;
老广们常把筷子作为新婚贺礼,寓意成双成对,快生贵子……
一双筷子带我们尝尽人生百味。
拿筷子时,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说实话,至今我拿筷子的姿势仍然不太标准,但我终究是离不开它。
一双木筷子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几代手艺人的坚持。
在批发和印刷店成行成市的天成路上,有一家店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门面左边堆放着一扎扎木筷子,有乌梅木筷子、酸枝木筷子及坤甸木筷子,后边竖起一块牌子,用毛笔字醒目地写着“酸枝工艺”、“筷子”;店内挂着一些酸枝木雕壁画,还有一些木雕工艺品。早上10点不到,冼联广和一位老街坊在门前的木椅上聊起了家常。这里是世家筷子木器店。
今年69岁的冼联广是木器店的第三代传人,也是广州有名的木雕大师、木筷子手艺人。1889年,冼联广的爷爷在当年的“酸枝街”濠畔街上开起了红木家具店。他看到木材做完家具后,往往剩下很多边角料,觉得扔掉太可惜,于是把木材综合利用制成筷子。本是无心插柳之举,没想到筷子一推出市面就大受欢迎,还渐渐有了名气。
冼联广
到上世纪20年代,冼联广的父亲把店铺开在距离濠畔街不远处的天成路,于是他自小就跟着父亲与木材打交道。可别小看一双木筷子,熟练的师傅制作需要大概5分钟,而新人学师则需要3年。从挑木材到开界、开片、开条、打顶、磨圆、抛光、捆扎,每一步都不容马虎。
传统木筷子,前半部分须磨成圆柱形,与后半部分的方形相对应,寓意“天圆地方”。筷子没有包装,仅用橡皮筋简单扎起,每扎10双。筷子长度控制在26.8厘米,与粤语的“一路发”谐音。扎的时候也有讲究,冼联广一边示范一边说:“必须按照‘四五六五’的数量扎成4排,20根筷子顶部构成‘品’字型。所谓‘人有人品,物有物品’。”正如广府人的饮食文化,夹菜时筷子需对齐、不能用筷子敲碗、不能把筷子插入饭中、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说话……
木器店经营的木筷子主要材料有坤甸木、乌梅木和酸枝木,也有较为名贵的紫檀木和海南黄花梨木,价格有高有低,销量还不错。但冼联广仍坚持带着几个手艺人纯手工制作,拒绝用机器批量生产,不求做大,只求精益求精。可以说,这里的筷子每根都粗细均等、形态划一,却永远不会找到两根一模一样的。
“一双筷子使用得当的话可以用一辈子。”冼联广回忆道:“曾经有个年轻人来买筷子,是他奶奶叫他来天成路买的。他说他奶奶已经90多岁了,她年轻时就用着冼家制作的木筷子,因此现在还是要孙子回来这里购买。”那一刻,让冼联广甚是感动。
一百多年光阴,濠畔街、天成路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冼联广的店却还是老样子。门口堆放的筷子旁有一张旧剪报,那是一篇1988年的报道,照片上的是他的母亲,她身后的牌子就是如今放在筷子后的牌子。“广州现在只剩下我们一家家庭式的手工木筷子店了。”冼联广的语气自豪中带着一点无奈。曾经拒绝了非遗申请的他,现在基本把生意都交给女儿和女婿打理,自己则担任“顾问”、“指导”。冼联广感叹道:“以后的事谁也不知道,我只想做好手艺人该做的事,传承好这个文化……”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
图文:吴雪莹
视频:袁世杰

李荐国深入双峰九房头调研 向贫困户买南瓜
我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松滋引进再生稻的种植技术亩产增收2100元左右
双鸭山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机关推进“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会议
我市3人获评全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
广州记忆丨百年手工木筷的炼成!选材、打顶、捆扎,竟有这么多讲究
吴家峪社区开展创卫宣传活动
我市召开柴油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工作部署会
截至22日8时 琼州海峡全线停航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和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昨召开
【金湾】金湾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奉新青年志愿者共倡文明新风
全区50余名社会工作考生集体“充电”
含山县住建局组织召开含城两雨水排水项目专家评审会
远离并拒绝它华容千名学生齐签名
杭州定安路地铁站B口咋那么难找?83岁老人义务指路4年
翠屏区残联开展“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省民政厅厅长卓志强来韶督导调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桂林漓管委努力开展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景观修复工作有好景观才有好旅游
科技让文化“信手拈来”——从文博会看百姓文化生活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