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有一片绿色的林海——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60多年的发展,它从人迹罕至的沙漠变成了如今包含8个林场,63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40.6%的“天然氧吧”,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
从一片沙海到林海,离不开三代白芨滩人的努力和艰苦奋斗。这三代白芨滩人中,也不乏一家三代人扎根林场的家庭,吴敬忠家就是其中之一,吴敬忠的父亲曾经是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他和5个兄妹是第二代,如今,吴敬忠的两个侄子也回到了白芨滩,成为第三代白芨滩人。
小叶杨,见证第一代白芨滩人的艰苦奋斗
“昨天下了雨,摩托车骑不成,我们只能步行巡线。”7月2日一大早,吴敬忠没等地面干起来,就有点着急地拿起铁锹去巡线。
吴敬忠是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芨滩管理站东湾护林点的护林员,他的防护线有28公里,每天至少走一遍,这是管理站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一辆摩托车、一把铁锹,是他日常的巡线工具。
因为护林点就建在保护区边,所以没走多久就进入了保护区。保护区里长满了小叶杨,粗的直径有30多厘米,细的有20多厘米。吴敬忠告诉记者,这些树是1953年建立白芨滩林场后栽的第一批树,它们的树龄都在60岁以上,由于沙漠里面缺水,饱经风沙,树就长得慢点,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树应该都在五六十厘米。
吴敬忠告诉记者,今年54岁的他,是和这些树一起长大的。当时他家就在林场附近的村子,父亲是白芨滩林场的第一代职工,他从小就在这片林子里玩。“栽这些树,当年真是很不容易。”从父亲的讲述中吴敬忠得知,当时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谓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见树。”
“当时,我父亲那一代林场职工都是白天在沙漠里劳作,夜里蜷在地窝子里。说是地窝子,其实就是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一场风沙,啥也刮没了。”吴敬忠告诉记者,那时候,牲口都很少,更别谈机械了,沙坑都是大家一背篓一背篓填平的。
“尽管小叶杨耐寒耐旱,但要在这片沙漠里生存没有三四年的培育是不行的。再加上当时只有春季才能造林,成活靠天,能有今天这上千亩的小叶杨,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顺着吴敬忠指着的方向,记者看到眼前的这片小叶杨,虽然不够高大粗壮,但树冠独立倔强。“正是有了这一棵棵小叶杨,才挡住了从年头刮到年尾的大风沙。”吴敬忠说。
两代造林人,让沙漠变成林海
“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的,当时,只有春季能造林,现在我们已经发展为四季造林模式,总结推广了草方格固沙、营养袋造林、穴播造林、雨季撒播造林、秋冬造林5项技术,打破了原本只能在湿润、半湿润性沙丘地造林的局限,实现在干燥型流动沙丘、无补水条件下当年造林成活率超过85%的重大突破。”吴敬忠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白芨滩发展最快的时期是进入2000年以来,当时草方格固沙技术已经得到推广,单位也鼓励有能力的职工承包造林任务。仅2004年,吴敬忠就带领两名同事完成造林面积1000亩。
“这样一来,成活率高了,种植面积也得到了成倍的增长。”吴敬忠告诉记者,随着造林面积的增长,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也陆续扩展为如今的8个林场、63万亩林地。
“看,快看,七彩山鸡。”指着飞向另一片林地的七彩山鸡,吴敬忠欣慰地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这里的植物已经由单一的小叶杨等发展为300余种旱生沙生植物。保护区内各类植物在丰富起来的同时,还吸引了黑灌、大鸨、天鹅等100余种动物在这里栖息,俨然成了一个动植物的新王国。
这片林海,是他们的金山银山
两代人的倾情付出,感召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这里。吴晓龙和吴振峰是吴敬忠的侄子,也是保护区的第三代职工。他们大学毕业后,选择来保护区做技术工作。
在他们眼里,爷爷、父亲这两辈人给他们留下的这片林海就是金山银山。在实践中,他们开始让林场走上以林养林,以林促林之路,在沙中淘金,想方设法提高治沙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近两年,他们探索出的“六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模式,不但让职工们致富了,还带动了周边的村民。
“这个‘六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模式就是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推沙造田,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在田间空地种植畜草,发展养殖业,形成了牲畜粪便肥田、林草养殖牲畜两项循环产业。目前,保护区在沙漠中发展经果林和苗圃10000多亩,种植畜草1000亩。”吴敬忠告诉记者,近年来,吸引了60多名大学生来场工作,职工收入连续多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2015年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
造林不易,现在就要好好守着它
一个小小的火苗就能将白芨滩人60多年的努力成果付之一炬。为了及时预警防止火灾,2012年,吴敬忠从造林一线来到了护林一线。
“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和吴敬忠一起搭档的护林点同事吴占伏告诉记者,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尤其是每逢春节,他们都回不了家要一直守着。
除了防火,吴敬忠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警惕周边村民偷偷放牧。“他们一般都选择在半夜放牧,所以我们经常是半夜起来。”吴敬忠说,也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保护区正在一年一变,越来越美丽,它是几代人的心血,我现在就要好好守着它。”采访结束时,吴敬忠坦言,守住这片林海就是他现在最大的愿望。
记者 张碧迁
浔东小学开展“绿色清明,文明祭扫”主题班会
利州区“以人为本”攻坚棚改拆迁工作
市卫生计生委开展2018年“三下乡”活动
路北社区开展“解放思想”专题党课
创新进取 再创辉煌——我市9个创新实验室、5个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课例在获浙江省殊荣
三代白芨滩人创造绿色奇迹
广场警务站一天连铲3个涉毒窝点
第四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河北省启动
深圳市江西商会企业家莅萍考察座谈会召开
南海突击检查施工工地
海口这张靓丽名片火到国外了!
海口综保区建成海南首个国际标准红酒恒温仓库
北京:超标电动车下月起可申领临时标识 并设置过渡期政策
长沙公积金提取出现新变化 效率将大大提高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进一步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宝贵史料
我市服务业强镇(街道)试点建设推进会在嘉善大云召开
打造商务党建品牌助推“三地一中心”建设
你们花招百出,我们见招拆招!
太原年内将开通三条洲际航线市民出行更便捷
丰南区王兰庄镇加快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