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门艺术,说话是一种技巧。然而,少数党员干部开口闭口就是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冠冕堂皇的话,模棱两可的话,这些“官腔官调”不免令人抵触、厌恶,甚至是憎恨,因为它不仅体现出一些党员干部光说不练、夸夸其谈的虚浮作风,还会伤害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据8月1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官话,即一些用词僵化、结构陈旧、千篇一律的“官样”话语。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时会接触到官话。出现事故没有不“高度重视”的,会议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开展工作没有不“积极的”。这些言之无物的官样语言,陷入了严重的格式化、程序化怪圈,既损害了官方表达观点、传递信息的有效性,也时常遭致公众的反感。
人们之所以反感官话,在于官话脱离现实语境,缺乏实质内涵,让公众觉得说了相当于没说,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此外,官话也造成了干群之间情感的疏离。比如,一些负面舆情发生后,通报不在如何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上做出具体的回应,提出有效的措施,反而对领导干部如何“高度重视”夸夸其谈,这就显得文过饰非了。久而久之,人民群众难免会产生本能的反感。
官话属于“正确的废话”。一些官员热衷于说官话,源于他们不敢担当作为、不敢直面问题,只满足于表达一些朦胧的语言。说官话没有风险,也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需要掌握一定模板便可应对诸多场合。久而久之,一些官员对官话产生了一种思维惰性,甚至沉溺在官话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语言是作风的窗口。擅长用什么样的语言面对公众,彰显着什么样的工作作风。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政府机关都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言语实现宣传政策、回应诉求的目的。但也有一些官员,工作思维僵化、作风不严不实,深陷官话的“桎梏”而毫无察觉。而类似的话语风格,每当出现在公众的聚光灯下,就难免遭到舆论的调侃乃至批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短实新”的文风。无论是两会会场代表委员的“脱稿发言”,还是制文发文要求短小精悍,都是在力避官话体系中的夸夸其谈、装腔作势。各级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克服官腔官调,多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大实话,在思想上抵制官话,在作风上更加务实,才能以实干实绩赢得群众衷心的认可。
书写新时代治蜀兴川内江实践合格答卷
我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
讷河书画作品展开展
市地税局提前超额完成国家税务总局税收营商环境调查工作
大厂高新区:抢抓机遇 加快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
【老徐茶座】少说“官话”,多说“实话”
珠晖区:锻造最强执行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大树快碰到高压线 危险!
他山之石:徐宇宁厅长赴青田、景宁等地调研
5天办结护照 江北出入境为中高考考生开辟绿色通道
去年我省消费市场稳定增长 长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3.5万元
合肥市文化惠民三大剧目震撼来袭
承德市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微选发布三大新功能板块 京东全面布局微信市场
【改革开放看工行】工行淄博分行荣获2018年淄博市银行业“金融消保杯”知识竞赛团体二等奖
全市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建观摩调度会召开
“脚底板”丈量出的发展路——看岳阳楼区如何践行“一线工作法”
顺德公开招聘教师516人,明起开始报名!
“放管服”改革北仑再突破
济宁为企业开启“减负”直通车 及时回应企业诉求,防止“乱收费”